Categories: 歷史

台灣的未來在哪?看看毛主席部署的解放台灣戰略:只有一條出路

1956年9月30日,時任印尼總統的蘇加諾訪華,毛主席在中南海與其進行會談,兩人就世界未來發展局勢和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展開了深入坦誠的交流,蘇加諾還提到了一個敏感問題,即台灣未來將何去何從,對此,毛主席指出了未來台灣的兩條出路:一條是通向華盛頓,另一條則是北京。

話音剛落,正當蘇加諾正準備再次提問時,毛主席又緊接着來了一個大轉折,他表示,第一條道路是絕對行不通的,蔣介石的反動統治終將以失敗告終,他們遲早會被自己心中最親密的盟友美國拋棄。

實際上,關於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毛主席和黨中央早已有所行動,早在新中國成立前,毛主席便已經開始着手籌劃解放台灣了,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才被擱置,後考慮到台灣同胞和廣大人民對和平發展熱烈地渴望,毛主席審時度勢,順應民心,表達了希望能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美好願景。

新中國成立前後,毛主席部署解放台灣戰略

1949年初,隨着北平和平解放,毛主席開始謀劃解放台灣之事,1月31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秘密抵達西柏坡,與毛主席進行會談,毛主席向其介紹了當前解放戰爭的大好局勢,並首次提到了台灣問題。

3月,毛主席提出“武力解放台灣”的戰略方針,不久後,新華社發表了《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並在文中提出了“解放台灣”的口號

 

 

6月,歷時42天的渡江戰役以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宣告結束,蔣介石重兵集團被合圍殲滅,幾天後,毛主席就按照之前的設想,乘勝追擊,親自點將,交由粟裕負責解放台灣的歷史重任

同時,直接了提出攻台作戰問題:研究是否有可能在較快的時間裏奪取台灣,以什麼樣的形式奪取,用什麼辦法來分化台灣的敵軍等。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台灣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那麼,上海和沿海各港口將受到很大危害。

毛主席在發給粟裕的電報中,曾向他提到了四個重要的任務,其中之一就是準備解放台灣。為了能夠儘快解決台灣問題,中共中央專門成立了解放台灣工作委員會,由粟裕負責,同時,還對解放台灣後的各領導班子進行了相應搭建,對相關幹部開展集中培訓。可見,當時,中共中央對於解放台灣一事勢在必行。

不過,毛主席也深知,解放台灣面臨複雜的問題,如果動用武力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渡海作戰問題,還有美國的干涉,只有人民解放軍的力量更強大,美國妄想實施軍事干涉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的作戰計劃中,與美國直接正面交戰從來就是被算在其中的。後來形勢的發展,也證明了毛主席作戰計劃的預見性。

 

 

不可否認,對當時軍事裝備落後的人民解放軍而言,解放台灣困難重重,但這絲毫沒有動搖大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堅定信念。在毛主席的計劃中,解放台灣的時間是在1950年的夏季。

7月,在蘇聯進行訪問的劉少奇,向斯大林提出了提供海空支援的請求,以配合人民解放軍實施解放台灣的計劃。此外,毛主席還表示,希望能夠派遣三四百人去蘇聯學習空軍方面的相關知識,並購入飛機,組成攻擊部隊,為日後奪取台灣提供渡海掩護。

在與朱德討論解放台灣的問題時,毛主席曾指出,只要蘇聯能同意提供海空支援,幫助人民解放軍掌握制空權,我們便能立即發起進攻台灣的戰役。不料,蘇聯方面的態度令人大失所望,斯大林同意幫忙培養飛行員,但一口否決了為攻台提供海空支援,他認為,一旦蘇聯介入,必然會招致美國報復,從而引發蘇聯和美國之間的戰爭,這是蘇聯人民不想看到的。

 

 

儘管斯大林拒絕直接對人民解放軍提供飛機和軍艦,但這時的形勢相對來説還是有利的。國民黨內部腐敗不堪,退守台灣後,只有20萬作戰兵力,部隊雜亂無序,頗有烏合之眾之嫌,防務空虛,同時,台灣經濟幾近崩潰,島內民眾生活艱苦,更致命的是,整個國民黨內部被籠罩在“失敗主義”的驚懼中。

廈門、漳州被我軍收回後,金門一躍成為蔣介石最為重視的戰略據點。10月24日,解放軍出動3個團約9000多人,渡海進攻金門,但遭到了國民黨飛機和軍艦的轟炸,最終覆滅,金門戰役的失利,讓解放軍深刻意識到了渡海作戰的難度,為全體解放軍敲響了警鐘,10月29日,毛主席致電各大軍區,指出金門失利的主要原因在於輕敵和急躁,要求尚在作戰的軍團要穩步且有計劃地推進殲敵進程。

1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在未來半年內組建兩個殲擊機團和一個轟炸機團,全力配合解放台灣的作戰計劃。

1950年5月,解放軍通過渡海作戰,成功解放了海南島,殲滅負隅頑抗的國民黨殘餘部隊3萬餘人,眼看駐守舟山羣島的12萬國民黨軍將成為解放軍的下個目標,蔣介石立即下達撤退命令,保存了有生力量,讓解放軍殲滅台灣島外圍蔣軍的計劃落空,同時,也使得台灣的防務得到加強。

負責台灣問題的粟裕深刻意識到,未來解放台灣必將面臨更加激烈和殘酷的作戰,深思熟慮後,他提出增加第一梯隊兵力的建議,由此前的4個軍增加為6個軍。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毛主席明確指出,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要解放台灣和西藏,同時,粟裕還在會上對解放台灣的準備情況和作戰方案做了詳細彙報。會後,粟裕與毛主席再次探討了解放台灣所面臨的一些問題,粟裕直言,如果對台作戰沒有絕對勝算,寧願再推遲一段時間,也不可輕易發動進攻。不過,按照當時解放台灣準備工作的進程,即使推遲也不會太久。

 

 

然而,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七屆三中全會結束後沒多久,朝鮮戰爭突然爆發,隨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介入,直接威脅到我國領土和國家安全。與此同時,美國第七艦隊悍然開進台灣海峽,干涉我軍解放台灣。受此影響,毛主席和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暫時終止進攻台灣的計劃。粟裕也被安排負責抗美援朝作戰指揮的重任,後因其身體原因,不得不住院治療。

而關於何時解放台灣的問題,陳毅元帥提出了“1951年不攻,1952年解放台灣”的建議並獲得毛主席批准。

但實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使得解放台灣的作戰計劃一拖再拖,自此,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走上了一條漫長的道路,這也是毛主席始料未及的。

但不可否認,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對台灣問題做了極為深入的研究,這些資料至今仍然有着極為重要的參考和借鑑意義,毛主席曾經主持部署的一系列解放台灣戰略在今天世界發展大勢下看仍然是偉大且可行的。

解決台灣問題的思路發生變化

蔣介石退守台灣後,曾利用台灣和大陸之間的一些島嶼作為保衞台灣的屏障,甚至藉此襲擾大陸,其中,一些島嶼上的國民黨守軍,更是經過幾年苦心經營,形成了系統的防禦體系,使解放軍在台灣海峽面臨更加複雜的鬥爭形勢。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毛主席當機立斷,決定反擊,1955年1月,一江山島戰役打響,這也是解放軍首次進行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的一次戰役,不到24小時,解放軍便佔領了一江山島,大獲全勝,此戰後,國民黨軍在其他島嶼的兵力悉數撤回,解放軍不戰而勝,蔣介石徹底失去了進行海盜活動和部署襲擾大陸的跳板,台海形勢發生重大轉變。

 

 

與此同時,毛主席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思路也正在發生變化,1955年3月,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在可能的條件下採取和平方式解決祖國完全統一問題。這一年的萬隆會議上,周總理對國際社會釋放了與國民黨進行第三次友好合作的誠意。中共在思想上的轉變也預示着未來對台政策的重大變化。

1956年,毛主席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各類具體事項進行研究,並表示在台灣願意迴歸祖國的情況下,可以讓台灣一切照舊。這説明,毛主席關於“一國兩制”的初步構想已經有了雛形。

不過,蔣介石卻始終拒絕參與和談,並屢次襲擾大陸沿海地區,1958年8月,為挫敗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毛主席親自在北戴河指揮炮擊金門的作戰。

 

 

一切正如毛主席預想的發展,美國方面隨即跳了出來,企圖藉此分裂中國,而儘管蔣介石倚仗美國力量,但同時,他又堅決反對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強調“大陸、台灣皆為我中華民族領土,不容割裂”,因此,毛主席利用炮擊金門成功激化了蔣介石和美國方面的矛盾,為黨中央長期考慮台灣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

1971年10月25日,新中國正式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台灣當局代表被驅逐離開,實際上,“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重大格局已經悄然形成,毛主席關於台灣必將通向北京的預言也一語中的。

儘管台灣問題尚未解決,但毛主席的戰略思想為祖國統一大業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早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

點擊真相 The Truth Journal

Recent Posts

印度人提問:為什麽中國如此害怕印度,更怕印度軍隊。遭外國嘲笑

近几年印度人的“神奇”在网上鼎鼎有名,关键印度人还为此洋洋自得。 在美版知乎上,印度网友便提过一个“自信满满”的问题: 为何中国会害怕印度? 结果这个提问一出现,就惨遭国外其他网友的嘲笑。 为何印度人会这般“自信满满”呢? 一、“自信满满”却被嘲笑 印度网友“为什么中国会如此害怕印度”的提问刚发出没多久,有一个印度网友在下面宣称,中国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印度研发武器的能力高。 除了这一个“自信满满”的提问和自圆其说的回答外,还有印度网友发出了提出,想知道中国为什么害怕印度海军,特别是害怕印度航母。 这不是印度人第一次拿自己的国家和中国作对比,甚至吹嘘印度比中国厉害,每次被打脸,引来旁观者的嘲笑都不见改过,依旧我行我素。不止是印度普通民众,连印度官员同样如此。 2024年10月时,辛格就发表声明称,印度空军的训练实力已经领先于中国,只不过技术不太好罢了。 辛格再说这话时,俨然忘记了印度的武器绝大部分依赖于进口,也忘记了之前陆续发生的飞机坠毁事件。 印度空军把飞机的坠毁理由称之为是技术原因,可网友们却不这么认为。 飞行员训练不到位也会导致飞机发生事故,不能光从技术方面找原因。 不过这一系列的“神奇”操作,十分符合人们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 当“自信满满”的提问出现后,再加上自圆其说的回答,让国外其他网友直接坐不住,决定让自信的印度人清醒一下。…

1 week ago

不聽中國的勸,在南部戰區司令致電後,法國航母堅持演練封鎖南海

最近,那个没有人能够在自己投降之前占领巴黎的法国,派出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编队,在接到中国南部战区司令的电话之后,依然大摇大摆地来到了东亚,并在1月23日开始,联合其他几个国家的海军,在南海周边举行三场重要的海上演习。 显然,对于中国南部战区司令在电话里告知他们的注意事项,法国人不以为然,并没有听进去。 中国的电话是打给法国太平洋海区司令的,双方谈了什么并没有公布,但根据推测,大概率是涉及亚太的安全和中国在南海的切身利益,让法国人悠着点。 因为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目的地是亚太,还要在南海周边举行各种海上演习,我们对戴高乐号在南海的动向表示关切,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不管是哪个国家,一旦有外来军事势力到自己的家门口晃悠,肯定都不会视而不见坐视不理的。 要知道,这次来西太的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战斗群,实力还是不小的。编队除了戴高乐号航母外,还有一艘福尔班号驱逐舰,两艘护卫舰普罗旺斯号和阿尔萨斯号,还有一艘补给船雅克舍瓦利埃号,在水下,还有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阵容是相当的强大。 对于这样一支不容忽视的外来军事力量,我们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所以,中国南部战区司令和法国相关的人员通电话了解情况,告知我们的担忧和关切,劝法国人不要侵害我们的切身利益,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法国人如何对待我们的关切,听不听我们的劝,那就是法国人自己的事情了。 但从法国人达到西太之后的各种动作,显然,他们并没有打算听劝。 按照法国人公布的计划,他们将和另外几个国家的海军,分别在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举行三场海上演习,法国人宣称其目的是加强和这些伙伴国之间的协作,确保演习区域的海上安全。 话说,法国人远在欧洲,这里的安全,恐怕轮不到你们操心吧? 再看看和法国人一起参演的都是哪些国家。 在马六甲海峡的演习,除了法国航母战斗群,自然也少不了马六甲海峡周边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海军。 在巽他海峡的演习,和法国人一起演习的,是印度尼西亚海军。…

1 week ago

中國發出警告:90天內不支付358億賠償金,18艘軍艦就別想要了

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一直被视为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典范。然而,近期爆发的一起合作纠纷事件却让这一关系蒙上了阴影。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与中国的合作协议,声称因“财力不足”无法继续履行合同。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1974年建交以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关系一直稳步发展。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合作变得愈加紧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马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广泛合作,其中铁路和造船行业尤为重要。 在铁路项目方面,中马两国签订了“东海海峡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高速铁路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一条连接吉隆坡与新加坡的高速铁路,总投资金额达到数千亿美元。旨在进一步推动两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 在造船业方面,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建造了18艘大中型舰船,这些舰船主要用于维护和保护两国间的海上贸易和海洋资源。这一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军事关系的紧密,也为中国船舶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会。 就在中马合作项目蓬勃发展之时,马来西亚却以“财力不足”为借口,单方面宣布解除协议。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令中国官方震惊与愤慨,同时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马来西亚公信力的质疑。在国际合作中,违约行为不仅侵害了相关方的权益,更是对国际规则的践踏。 面对马来西亚的背约之举,中国迅速采取措施作出回应。有关部门高层领导严正声明,若马来西亚执意违约,必须在90天内支付高达358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否则,中国将暂停为马来西亚建造的18艘军舰项目,并将其作为抵押处置。这一强硬立场显示了中国在捍卫自身权益方面的坚定决心。 马来西亚单方面解除协议的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关系,担心其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合作项目。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其他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国家敲响了警钟,诚信和道德在国际合作中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处理此次纠纷中展现了冷静理智和法律至上的原则立场。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在面对原则性问题时,绝不会轻易让步。中国的强硬回应不仅是对马来西亚的警告,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违反国际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反制。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和经济状况波动剧烈。新任政权虽然多次表示希望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陷入困局。短视与投机心理成为其决策的重大羁绊,导致原本的互惠互利前景化为泡影。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压力,马来西亚需要在短期内作出明智选择,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为解决当前的困境,马来西亚可以考虑与中国展开重新谈判,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国内经济改革,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以增强国际合作中的信誉和公信力。此外,马来西亚还需加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合作,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中马合作纠纷事件不仅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思考诚信与合作关系的契机。中国在面对合作纠纷时表现出的坚定立场和原则性,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未来,中马两国如何化解此次纠纷,将对双方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合作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希望双方通过对话与合作,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1 week ago

翻臉真快!收了中國的好處,每次都倒向美國!俄羅斯表態:絕不會輕饒!

国际在线消息,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网站日前刊载文章,转述了菲律宾地缘政治学者马里奥·费迪南德·帕西翁在不久前一次学术论坛上的讲话。该专家深入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与策略,对其中体现出的精妙平衡和远见卓识予以称赞,还提出中国的外交理念在推动经济转型以及强化国际贸易合作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他以2024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表明,菲律宾在这届进博会上收获了16亿美元的出口销售额,这充分彰显出两国稳固贸易关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报告2024》发布会上,三位海外专家一致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已被证明相当有韧性,这种韧性体现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大以及改革的成效。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主任凯文·加拉格尔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的外部环境存在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但永远不要低估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中国决策者驾驭风险的能力。 然而,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所公布的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投资较上一年同比下降了31%。此数据体现出两国关系的恶化给双方经济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世界银行在其最新报告中作出预测:“菲律宾2024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会降至4.2%,这一数值低于此前预期的4.8%。”东盟秘书长于雅加达发表讲话时表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求各方保持克制,以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分歧。”新加坡李光耀政策研究院(隶属于国际关系学者李光耀)的高级研究员王在浦指出:“菲律宾内部的政治危机或许会致使其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在近期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道,菲律宾军方宣称,菲方正在考虑从美国购买“堤丰”中程导弹发射系统。 对此,发言人毛宁指出,中方已经多次表明坚决反对的严正立场。中方再次敦促菲律宾方面尽快纠正错误行径,依据其此前的公开承诺,尽早撤走“堤丰”中导系统。就在同一天,菲律宾陆军总长加利多在记者会上宣称,军方已经认识到“堤丰”导弹系统在实现群岛防御概念方面具有的功能与可行性。而关于采购多少套中导系统的问题,加利多表示这要取决于经济能力。 菲防长特奥多罗针对中方作出回应并发出叫嚣。他称中方的批评属于挑衅行为,强调菲律宾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并非处于任何国家的家门口,菲律宾有权力准许美军部署中导, 并且不会接受任何外国的否决。此外,他还倒打一耙,要求中方“停止炫耀武力”,并且照搬美国的论调,攻击“中方不断扩充核武库以及弹道导弹能力”,还拿中国人权问题大做文章,可谓是多管闲事。对于这种情况,我驻菲律宾使馆发言人批评菲防长的发言既越界又荒谬,谴责其公然宣称在涉海分歧方面对话和协商是最无意义的做法,其背后的意图是什么,又在为谁发声,实在是令人费解。 菲律宾军方基于历史与现实因素,一贯持亲美立场。然而,像特奥多罗这样激进地挑衅中国的菲律宾防长并不常见。从中菲两国的军力对比而言,仅仅几套噱头大于实际作用的中导系统,是根本无法缩小中菲两军实力差距的,这些系统甚至对我国构不成威胁。我国对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导高度关注,并非源于自身安全方面的考量,而是看透了美菲企图利用“中国威胁论”扰乱整个区域的阴谋。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对美国着手部署中短程导弹一事予以特别关注。普京表示:“我方曾多次表明,《中导条约》的破裂会给全球安全带来负面效应。同时也要强调,在美国于任何地区部署中短程导弹之前,我们不会部署这类武器。俄罗斯实际上在单方面承担这些义务,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若美国开始部署此类系统,那么我方将解除所有的自愿性限制。”他着重指出:“我们将全方位应对中程导弹这类威胁。同时,最为关键的任务在于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此类导弹的发射并对其进行拦截。” 日前,“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当日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在中国黄岩岛领海领空及周边区域开展战备警巡。同日,有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指出,南部战区派遣海空力量旨在防范其他国家的舰机进入我国黄岩岛领海和领空。 回首过去一年,中菲之间虽产生了若干摩擦,美国及部分西方国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不断增强,然而南海局势总体处于可控状态,这其中中国在南海控局能力的提升是一重要因素。

1 week ago

特朗普:若加拿大成美國第51個州 將對加公民大幅減稅

财联社1月25日电,美国总统特朗普承诺,如果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将大幅减免加拿大的税收。 当地时间1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北卡罗来纳州视察飓风“海伦妮”带来的影响,并接受记者采访 特朗普视察北卡罗来纳州时向记者称:“我将很高兴看到加拿大成为第51个州。如果可以实现,加拿大公民将享受大幅税收减免,因为他们目前课税很重。大家将不必担心军事问题等其他问题。大家将获得更好的、好得多的医疗服务。” 此前报道 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终于决定强硬一回 “加拿大是美国大约35个州最大的出口伙伴,任何导致进出口贸易困难的举措,最终都会伤害美国人民和他们的就业。” 据中新网援引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日前,即将离任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中表示,如果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执意在北美挑起贸易战,加拿大已经准备好采取关税反制措施,而这终将伤害到美国人民。 据报道,加拿大政府内部的一份反制计划草案显示,报复措施将涉及从美国进口的几乎所有品类的商品,包括钢铁产品、陶瓷制品以及佛罗里达生产的橙汁等。面对特朗普的一次次“羞辱”,加拿大似乎终于要强硬一回了。 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七国集团(G7)成员国,也不是第一次开打贸易战了。2018年,在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加拿大曾对美国制造的家用电器、波旁威士忌和船舶等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特朗普多次重申加拿大可以成为美国的“第51州”(资料图) 但这一次显然不同。2024年11月25日,特朗普首次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发出关税警告时曾表示,如果加拿大不采取更多措施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越过美加边境,就会一直征收25%的关税。同时,特朗普还多次认真地重申加拿大可以作为美国的“第51州”。 这就涉及一系列更加复杂的问题。比如,特朗普向加拿大发出的关税警告是否会真的实施?加拿大政府拟定的关税反制清单是否只是一种博弈姿态?如果美加贸易战不可避免,谁更能扛,又如何收场? 对加拿大以及其他惴惴不安地等待着特朗普关税大棒的美国盟友来说,这场博弈也可能为看清特朗普2.0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机会。 加拿大手里有反制牌 毫无疑问,美加是两个重量级不同的博弈对手。2023年加拿大经济总量为2.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7.8%,经济规模还比不上美国正遭受山火侵蚀而束手无策的加利福尼亚州。…

1 week ago

外媒:找不到證據告中國 歐盟想到新招數

去年1月25日,欧盟以“技术原因”为由,暂停了与中国围绕所谓“立陶宛受经济胁迫”一事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按照WTO的规定,若12个月内不重启诉讼,此案将自动失效。 如今一年之限将至,早前有消息称,由于证据不足,欧盟正考虑是否放弃继续申诉,以免最终败诉。不过,彭博社1月24日披露,受到来自立陶宛和美国压力,欧盟似乎打算在期限前先重启案件,再重新“冻结”诉讼程序,为收集证据争取时间。 “欧盟料将在针对中国的‘经济胁迫’诉讼中采取拖字诀。”彭博社24日以此为题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本案暂停一年之后,欧盟很可能在本周申请恢复审理,但作为“程序性举措”,欧盟可能最早在下周重新暂停诉讼程序,收集证据。 图为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资料图 不过,上述人士同时表示,最终决定仍可能有变。对于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拒绝置评。 2021年11月,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此事导致中方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同年12月2日,立陶宛外交部声称中国海关“可能”已把立陶宛从系统中移除。2022年1月,欧盟以中国针对立陶宛采取“歧视性贸易”做法向WTO提起诉讼。 但这项指控当时并无任何公开资料佐证,也没有官方部门或商会代表背书。2021年12月3日,“澎湃明查”引述一名“相关消息人士”说,“系统里现在还是有(立陶宛)的”。立陶宛企业家联合会后来也很快表示,中国海关报关系统中存在“立陶宛”选项。 2021年12月25日的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应询表示,个别媒体炒作中方将立陶宛从报关系统中清除、暂停立自华进口贸易许可、施压跨国企业不得使用立陶宛生产的部件等消息均不属实。如果个别产品输华遇到技术问题,企业可通过正常渠道向中方主管部门反映。 2024年1月26日,WTO向成员国发出一份照会,称欧盟已于1月25日要求该组织处理争端的专家组“立即暂停针对中国的诉讼程序”。按照WTO的规定,暂停中止期不得超过12个月。如果欧盟在最后期限后选择不恢复诉讼程序,相关争端将就此结束。 照会文件 WTO网站 彭博社说,有熟悉内情的人士称,这是欧盟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继续上诉所需的证据已不复存在,继续申诉很可能会败诉,使欧盟显得软弱。立陶宛维尔纽斯工商业协会会长贝萨吉尔斯卡斯则向媒体表示,欧盟叫停这一争端诉讼,是因为“获胜的机会接近于零”。 此外,有知情人士说,欧盟官员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甚至对是否应该恢复该案也存在分歧。一些声音认为,输掉案件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另据香港《南华早报》本月22日报道,布鲁塞尔也未能说服第三国的企业出面作证,证明它们被鼓励在向中国出口时不使用立陶宛的零部件。 这也让欧盟面临着来自立陶宛和美国的压力。据悉,欧盟在“冻结”上诉程序时并未事先通知立陶宛方面,这让立陶宛感到不满。美国拜登政府也曾敦促欧盟恢复诉讼程序,而新上台的特朗普政府团队更是早就批评过欧盟对华软弱。有知情人士担心,欧盟若放任此案失效,恐“激怒”特朗普政府。…

1 week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