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俄乌冲突已持续6个多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仍旧期望通过一系列的制裁,让俄罗斯持续失血,最终让乌克兰赢得胜利。但在近日,乌克兰方面警告称,俄乌战事已不能再拖,要求西方盟友加大援助力度。这是因为,乌方已经感觉到,俄罗斯即将得到强援,而这也将成为普京政府面对西方最大的底气来源。
图注: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
据《联合早报》报道,日前,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喊话西方,称乌克兰的盟友们应尽其所能地提供帮助,让俄乌战争尽早结束。战争时间的不断拉长,则是普京政府现在最希望看到的事情。什梅加尔指出,泽连斯基政府希望夺回克里米亚在内的原乌克兰领土,为此,乌军正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展开反击。
值得注意的是,什梅加尔此次还特意提起了能源问题,表示乌克兰仍在履行义务,坚持向欧盟方面输送天然气,并准备增加电力供应。而这恰恰说明,泽连斯基政府在催促西方,加紧提供新军援的同时,也已经意识到,寒冬,这个俄罗斯最坚定的盟友即将到来,战争局势即将再度变化。
在见证了拿破仑时代法国大军的狼狈撤退和二战时期德军折戟莫斯科城郊后,“寒冬是俄罗斯最坚定的盟友”已经成为了全球的一种共识。虽然在俄乌战争中,交战双方都精通东欧地区的冬季作战,寒冬难以像历史上一样,直接影响前线的形势。但冬季的到来,却可以让能源,这个普京政府手中最强力的反制手段,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初,能源就成为俄罗斯和西方阵营对抗的重要领域,普京政府一直在利用俄罗斯能源在欧洲市场占比极大的优势,利用能源供应打击欧洲。虽然法德等国一直在努力寻找其他能源供应方,试图摆脱对俄能源依赖,但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一两年内,欧洲的能源供应仍将受到俄方掣肘。
而据外媒报道,由于纬度较高,欧洲的冬季一般在10月就将正式开始,可现在欧洲国家普遍能源储备量不足,德国、奥地利等国仍有15%左右的能源缺口,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国的缺口更是高达近40%。节约能源已经成为了欧洲舆论界的重要话题,伦敦外交政策研究所甚至悲观地表示,此次能源危机将是欧洲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重危机。
在此情况下,欧洲民众普遍也都忧心忡忡,担心冬季的情况更加紧张。毕竟,自俄乌开战以来,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已经涨了8倍。而在冬季,为了满足取暖需要,能源的消耗量又将大幅增加。现在,瑞士等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冬季暖气温度不能超过19度,以减少消耗。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全球气候极为异常,许多地方在夏季出现了高温干旱情况,现在还不能排除,今年冬季会有极端严寒天气出现。
在此情况下,捷克等国家爆发了反对支援乌克兰的抗议活动,德国等国的民调数据也显示,对于支援泽连斯基政府,继续俄乌战争,欧洲民众的热情已大幅降低。
图注:捷克爆发抗议活动
可以说,普京政府已经捏住了欧洲的命门,在冬季到来之后,欧洲各国必将因为能源问题而伤筋动骨。俄方甚至有可能通过能源手段,断绝乌克兰的外部支援甚至迫使北约出面让泽连斯基走上谈判桌。而正是预见到了这种可能性,才有了什梅加尔公开提出的速胜提议和军援要求。
乌军在赫尔松等方向的反击,一定程度上也是要让西方盟友看到希望。但事与愿违,乌军的反击作战似乎并不顺利,俄军并没有遭受严重损失,反而是一场新的消耗战极有可能在前线打响。
整体而言,随着冬季越来越近,俄乌冲突也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刻,乌克兰前线的战事必将更加激烈。而在战场之外,普京政府如何利用能源武器对抗西方,欧洲和美国如何应对,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欧洲方向上最重要的一场博弈。
10月17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可是对南亚次大陆“霸主”印度来说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印度国产神机光辉MK1正式交付部队了!激动的印度媒体甚至扬言:中国和巴基斯坦将在这一刻感到恐惧! 提起光辉战斗机,那可是伴随着无数中国军迷从年少到成家立业的存在,为中国军迷提供了不少笑料。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奇怪,光辉战斗机前几年不是服役了吗?怎么现在又要搞一个正式交付仪式?这其实跟印度武器定型标准有关,像阿琼主战坦克、光辉战斗机这样的印度国产武器,一开始都会向军方交付一批基础型与MK1型号,比如光辉MK1、阿琼MK1,这批量产的武器名义上服役了,但是并不会大批量生产,甚至连作战能力都不完善,主要用于军方试装体验,向厂家提供反馈意见。 2019年印巴冲突爆发后,冲在第一线的竟然是米格-21战斗机,而光辉MK1则躲在后方高挂免战牌。直到2025年已经退役的印度空军参谋长才透露:当时的光辉MK1并不具备完善的空战能力,连超视距空对空导弹都用不了。2025年印巴空战再次爆发,光辉MK1依然高挂免战牌,很可能还是跟空战能力不完整有关。所以光辉战斗机名义上是在2010年实现全作战能力(FOC),但如果按照严格标准,完全体光辉战斗机的服役时间可能要推迟到2025年。 10月17日,印度才在纳西克空军基地举行首批光辉MK1A战斗机的交付仪式,标志着这款印度国产神机项目迎来了重要的里程碑——终于能用来打仗了!在其他军事强国眼里,光辉MK1A的交付只是不起眼的事件,可是对印度来说却是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代表着印度终于能造出一款真正的四代机了,过去连超视距空战能力都不具备的光辉MK1,很难称得上是标准的四代机。 对于印度国产武器来说,赋予了MK1A的编号就意味着可堪一战了。以阿琼主战坦克为例,2004年第一辆阿琼MK1交付印度陆军,迅速成为了印军后勤部门的噩梦,实战中估计连抵达前线都做不到,因为在抵达前线前就会因为故障而趴窝了。而改进型阿琼MK1A于2018年底进行了“最终验证试验”,改进项目多达89项,换装了新型炮塔与装甲,装备了新型激光预警对抗系统,新炮管能够使用穿甲能力更强的弹药,车体前部增加了附加装甲与扫雷犁,动力系统的马力提高到1500。全新升级的阿琼MK1A性能号称可以与M1A2、99A、T-90A相抗衡,当然可靠性如何就不知道了。 而光辉MK1A的提升同样巨大,虽然气动外形没有变化,但是航电系统迎来了革命性升级,原先的光辉基础型使用的是以色列的EL/M-2032机械扫描雷达,前20架为IOC标准(初始作战能力),只能用近程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说句不好听的,能不能打过使用霹雳-8的歼-7E/G都是问题。后20架变成了FOC标准,号称能够发射以色列的德比空对空导弹和印度国产的阿斯特拉空对空导弹,但是相关测试一直没有结束。 直到2024年3月28日,首架光辉MK1A才完成了首飞,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前期使用以色列雷达,后期换成印度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全面升级电子战系统,完全达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光辉战斗机项目启动的时候,印度对光辉战斗机性能的构想,能够完美替换掉米格-21战斗机,是一款性能相当不俗的轻型战斗机,唯一的问题就是,光辉MK1A服役的太晚了!印度空军一共订购了2批(83架+97架)光辉MK1A,一直到印度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7日才完成首架交付,因为美国通用电气航空集团交付F404发动机的速度缓慢,导致光辉MK1A的产能始终提不上去,按照斯坦航空公司这个交付速度,能在2030年完成所有的订单交付都要谢天谢地了。 可印度媒体的性格,或者说印度人的性格天生就是报喜不报忧,并且最擅长放卫星,50分的答卷他们能吹成90分,60分的答卷他们敢吹成满分。2019年印巴空战,印度敢吹出“米格-21击落F-16”的逆天牛皮。2025年的印巴冲突,印度更是吹嘘击落了多架巴基斯坦战斗机,甚至还创造了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最远世界记录。 而现在光辉MK1A只是交付了,印度媒体就兴奋的表示会令中国和巴基斯坦感到恐惧,不知道的还以为印度首飞了UFO呢。虽然光辉MK1A的性能很不错,但是性能充其量也就是接近了枭龙Block3的水平,作为南亚的2款轻型战斗机,光辉与枭龙算得上死对头了,枭龙战斗机虽然研发时间较晚,但是研发速度却甩了光辉好几条街。 1999年,中国才与巴基斯坦签订了《中巴合作研制S-7/FC-1飞机合同》,2003年,FC-1“枭龙”战斗机就完成了首飞,2007年,第一批枭龙战斗机交付巴基斯坦空军,2019年12月,计划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霹雳-15远程空对空导弹。仅从纸面数据来看,光辉MKA1的性能与枭龙Block3差不多,光辉MK1A的发动机可靠性与使用寿命更高,枭龙Block3的雷达与导弹性能更好。光辉MK1A连枭龙Block3都没办法稳赢,更没资格碰瓷歼-10C了,歼-10C的起飞重量比光辉MK1A多了5吨左右,并且还拥有光电搜索装置,大推力发动机能够提供充足的电能,歼-10C的电子战能力要远优于光辉MK1A。 哪怕光辉MK1A能够比肩歼-10C战斗机,充其量也只触摸到了中国“下等马”的门槛,比歼-10C强的还有歼-16,更强的还有歼-20、歼-35。世界上能让中国感到恐惧的飞机还没出现过。冷战中后期,面对苏联的超音速轰炸机群,还在以歼-6为主力的中国空军,想过一切能够对付苏联轰炸机的办法,以机炮为主要空战武器的歼-6,在航程有限的情况下想要抓住超音速轰炸机会非常困难,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面对米格-23、米格-29组成的护航机群,歼-6在截击过程中很容易从猎人变成猎物。即便是在这种绝境下,中国也没有感到恐惧,而是竭尽所能的钻研战术、想办法升级现有战斗机。 冷战结束后,面对美国的F-22战斗机,还在以歼-7为主力的中国空军被拉开了至少两代代差,可中国人想尽了一切办法,就是没想过投降,战斗机性能差距过大那就从战术下手。如今许多人都嘲笑当年“8架歼-8换掉1架F-22”的战术,认为这是不自量力的表现,可这恰恰是中国空军无所畏惧的表现,看看今年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的空袭,面对以色列来犯的先进战机,伊朗空军虽然实力不济,最起码还有F-14、米格-29这样的四代机,结果伊朗空军却放弃抵抗,任由以色列空军战斗机在自家领空肆虐。比起装备方面的差距,勇气才是拉开战斗力真正的鸿沟。 印度别说用光辉MK1A了,就算是湿婆显灵,让印度现在服役第六代战斗机,中国也不会感到恐惧,只会想办法如何利用现有的体系去抗衡六代机。以光辉MK1A的性能,打不过歼-10也打不过枭龙Block3,甚至就连面对擅长高空高速、拥有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歼-8II都不能保证稳赢,改进型的歼-8II能够发射霹雳-12,凭借着飞行高度与速度方面的优势,往往能够在超视距空战中获得先手优势,光辉MK1A的最大飞行速度也就1.6马赫,面对歼-8II很容易阴沟里翻船。 目前光辉MK1A能稳赢的中国战斗机,应该就是可能还没完全退役的歼-7了,由于歼-7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航程也比较有限,一旦被光辉MK1A盯上,在告警系统与干扰系统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歼-7被超视距导弹敲掉的可能性比较大,即便到了近距离格斗,光辉的气动外形是法国达索设计的,发动机是美国的,机动性还是比较不错的,哪怕是双三角翼的歼-7E/G,近距离打光辉MK1A也比较吃力,所以实事求是的来看,光辉MK1A还是能够稳赢歼-7的。印度空军当年就是想要一架能够替换掉米格-21的轻型战斗机,目前来看光辉MK1A达到了设计目标要求。 可问题是,当年印度研发光辉MK1A的时候,想的是利用光辉MK1A去压制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歼-6、歼-7这些战斗机,按照计划光辉应该在上世纪90年代服役。可现在光辉MK1A服役了,需要面对的对手却是武装到牙齿的歼-10C、歼-16、歼-20,过几年可能还会遭遇歼-36和歼-50,光辉MK1A只能用生不逢时来形容了,该感到恐惧的不是中国和巴基斯坦,而是光辉战斗机。
过去这三年,因为俄乌冲突,泽连斯基一直活跃在全球舞台的中央。这份荣光,或许只有他当喜剧演员的时候才有过。不过荣光的背后,往往是辛酸,就像这一次去了趟美国,却丢尽了一国元首的面子。 (最近在美国的遭遇,或许比乌克兰国内战事,更让泽连斯基焦虑) 10月17号这天,泽连斯基今年内第三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他怀揣着希望,想从特朗普手里要来“战斧”巡航导弹,扭转一下乌军在前线的颓势,顺道争取一些筹码,以便在接下来和俄罗斯的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 结果等待泽连斯基的,不是特朗普的热情招待,而是恶语相加。这一次,特朗普还是没有给他好脸色,不仅当场拒绝了他援助“战斧”的请求,而且还让他给俄罗斯割地,换取停火以及和平协议。 按照特朗普的意思,俄乌之所以迟迟不能停火,主要原因是泽连斯基没有拿出打动普京的筹码,如果乌克兰能把整个顿巴斯地区让给俄罗斯,俄乌停火将不是什么难事,和平协议有望立马签署。 泽连斯基当然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干丧权辱国的事,所以他一口回绝了特朗普的提议。在特朗普的地盘上,驳了特朗普的面子,泽连斯基的下场可想而知,他被“懂王”晾在了一边。 据美媒报道,在和泽连斯基的会晤草草收场后,特朗普在白宫盛情款待了意大利盲人歌唱家波切利。这不同的两幕一对比,泽连斯基在特朗普眼里什么份量,很清楚了。 (同样是招待客人,表情差别巨大) 可就是这样,泽连斯基好像还抱有一丝幻想。他打算借白宫的草坪,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一下和特朗普会晤的情况,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结果被赶了出来,白宫送了他两个字:不借。没办法,泽连斯基只能想其他的法子。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一幕:泽连斯基不知道在哪搞了一些桌椅,在白宫对面马路旁的拉法叶公园,临时搭了个简易的场子,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要不是有“乌克兰总统”这张颜面撑场子,不知情的人,一定会认为泽连斯基是个卖艺的,或者乞讨的。 就这寒凉的场面,就泽连斯基呆滞无助的眼神,谁能想到,这是堂堂一国总统。这一幕,比被特朗普当众痛骂侮辱性还强。说实话,这一刻,不少人同情起了泽连斯基:有时候总统也不是好当的,尤其是弱国的总统。 (在路边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泽连斯基) 这也再次证明了那条真理:弱国无外交。国力不够,底气不足,在国际外交中就不好混。同样是俄乌冲突的当事方,普京在特朗普这里的待遇,跟泽连斯基全然不同,特朗普不光帮着普京说话,还得邀请普京上门来谈。 为啥,原因很简单,俄罗斯的实力远超乌克兰,某些方面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在处理俄乌冲突这场危机时,普京不用求着特朗普,俄罗斯不用看美国的脸色,要打要谈,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归根结底,实力到位了,底气在那摆着。 可泽连斯基就不一样了,他得处处求着特朗普,没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乌军在前线撑不了太长时间;没有美国的斡旋,俄乌冲突可能一直打下去;没有美国的点头,乌克兰肯定迈不进北约的大门。未来乌克兰的战后重建,也得找美国帮忙。…
中美之间的APEC会议还没开始,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已经曝出内幕? 特朗普:将和中国达成公平协议 特朗普对媒体表示,在APEC会议上,特朗普将和中国进行会晤,并且签订一份对两国来说都“真正公平”的协议。不仅如此,特朗普说自己将会受邀访华,时间大概是在明年年初。 而当记者求证外交部的时候,外交部并没有给出更加具体的信息,那么特朗普这次曝出的内幕到底靠不靠谱?我们又应该如何解读? 第五次谈判开启,中美即将达成贸易协定? 看上去中美之间即将迎来“春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美目前的关系真的“不怎么样”。 一周之前的10月14日,中美“海上贸易战”打响:而美国也因为301调查对中国船只加征额外税费,而中国交通运输部于14日印发《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作为对美方无理行径的回应。 中美“海上贸易战”打响 除此之外,中美之间在多方面都处于非常明显的“冲突”之中。 举个例子,美国希望中国企业购买美国大豆,但是我们却直接断绝了美国豆农的贸易,让美国农民损失惨重,特朗普的中期选举非常危险。 再比如特朗普要求中国给予足够的稀土配给,向美国敞开供应稀土,但是我们现在不断出台稀土管控政策,特别是针对稀土设备和技术的出口,进行了严格的管制。稀土卖给谁,卖多少,现在都是中国说的算。 特朗普希望中国,买美国大豆 虽然特朗普对中国发出威胁,甚至是100%关税制裁,要让中美贸易彻底脱钩,但是摸清了特朗普底牌的中国,却完全不在意特朗普的维系,我们的的大豆卡了美国的脖子,而我们的稀土,直接卡了全世界的脖子。 所以最近,中国成为世界话题的中心:美国和欧盟虽然内心很不愿意和中国合作,但是却不可避免的对中国“示好”。 特朗普在10月20日表示:"美国和中国很谈得来”,同日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的会晤上,特朗普说:“美国将和中国达成贸易协定”,并淡化了中美贸易战的风险。特朗普还称,自己的优先要务是与中国达成公平的贸易协议。…
特朗普给“不听话”的哈马斯,找到了新的“对手”,以色列或许终于等到机会,可以如愿以偿地“吞下加沙”。 为了回应哈马斯所谓“违反停火协议”的行为,以色列再次向加沙投下了153吨炸弹,特朗普也“不甘示弱”,提出了对付哈马斯的“新招数”——由美国的中东盟友派兵进入加沙,与哈马斯对抗。尽管这大概率又是特朗普自作主张的想法,但一个事实确实是无法掩盖的:中东国家的离心离德,纵容了美国和以色列的野心无限扩张。 【美以“一唱一和”】 特朗普下令,要求中东"整治"哈马斯 事实上,从特朗普提出的加沙“和平计划”得到中东广泛认可开始,这些阿拉伯国家对哈马斯的态度已从"声援"转向"切割"。 过去,卡塔尔曾为哈马斯提供资金与外交庇护,土耳其高调称其"自由战士",沙特等国虽未直接支持但默许其存在。 但如今,这些国家集体转向,美国提出的方案中,明确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交出加沙治理权,由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完全掌控"安全与行政。 这种转变并非出于对巴勒斯坦事业的突然冷漠,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重新计算:哈马斯作为伊朗支持的"抵抗轴心"成员,在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世界长期面临排斥,而如今更因成为地区稳定的"麻烦制造者"被系统性抛弃。 【中东国家“离心离德”】 不过特朗普将哈马斯问题,包装为"中东盟友的责任",试图拉拢沙特等国组建针对哈马斯的军事联盟,大概率也是行不通的。 阿拉伯世界对巴以问题的反应已经极为谨慎,能将责任推给"国际社会监督",就不会直接出兵。 这种"自保优先"的态度,与当年阿拉伯联军在中东战争中因不团结而溃败的历史如出一辙——各国核心威胁不同,缺乏共同敌人,自然难以形成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就更不要说什么“同进同退”了。 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国家的"妥协",折射出对以色列的无力对抗。 尽管它们在口头上谴责以色列占领,但面对加沙被围剿的绝境,无人愿意为其提供更多帮助。 这种离心离德的状态,本质上是阿拉伯世界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长期困境:既无法统一立场对抗以色列,又不愿为巴勒斯坦牺牲自身利益,最终只能在"谴责"与"沉默"间摇摆。…
老实说,特朗普跟印度总理莫迪这几年的关系,就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我最好的朋友”,一会儿“关税没商量”。这不,上周末(美东时间19号),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当着一帮记者的面,又开炮了。 他说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他坚持说:“我跟莫迪谈过了,他亲口答应我,不买俄罗斯石油了。” 第二层,记者立马追问:“可印度外交部上周刚否认,说压根没这通电话啊?” 特朗普眼睛一瞪:“如果他们(印度)想那么说,行啊,那他们就只能继续支付巨额关税,反正他们是不想这么干的。” 这话听着耳熟吧?典型的“特朗普式”谈判艺术——我不管你说了啥,反正我说了你答应了,你不认账,后果自负。 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这么说了。上周三(10月15号),他就在白宫放风,说莫迪保证了。结果第二天(16号),印度外交部就站出来,礼貌但坚决地“打脸”了。原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不知道有这通电话。而且,印度是石油进口大国,现在能源市场这么乱,我们首要任务是保护印度消费者的利益。” 你品品,这话说得多有水平。潜台词就是:第一,你特朗普在“编故事”;第二,就算你施压,我买不买油,得看我家里14亿张嘴吃饭要不要紧,轮不到你指手画脚。 这场“罗生门”的背后,藏着的,是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全球能源版图最赤裸裸的一次重塑。 这事儿得从三年前说起。2022年冲突一爆发,西方国家立马抱团制裁俄罗斯,石油是重中之重。俄罗斯的乌拉尔原油卖不出去,价格“打骨折”往外甩。 这时候,印度登场了。 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印度一看,这便宜不占白不占。于是,印度炼油厂开足马力,疯狂“扫货”。从战前几乎不买,到后来一度成为俄罗斯海运石油的最大买家。 这可把美国气坏了。特朗普政府的逻辑很简单:你印度买俄油,就是在给俄罗斯“输血”,资助他们的战争。所以,必须停。 怎么让印度停呢?特朗普的工具箱里,来来去去就那一件趁手的兵器——关税。 别小看这关税。根据财联社的报道,特朗普早就对印度商品加征了高达50%的关税,而其中一半,就是作为惩罚印度购买俄油的报复措施。…
别以为只有普通人有月底吃土的烦恼,联合国现在也要吃土了。 2025年10月,一份来自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内部通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联合国的会费收缴率只有66.2%,比去年同期还少了12%。这可不是少收几块钱的问题,而是直接导致了4.5亿美元的赤字,眼看着就要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联合国维和部队开始缩编,人道主义援助项目搁浅,甚至连秘书处的基础运转都出了问题。 古特雷斯更是语重心长地提醒,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到2027年,联合国可能会出现“系统性瘫痪”。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多边主义体系的警报拉响了。联合国成立80年,本来是全球“最靠谱”的协调平台,现在却因为一张张“欠条”摇摇欲坠。 而最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曾经那些缴费大户如今居然成了最大的老赖。 欠账最多的不是穷国,最有钱的却最算计 如果说联合国财政出问题,那就得看看到底是谁“欠了账”。 这账一查,最让人意外的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有能力、有资源的大国。其中,美国的欠费额是压在联合国头顶上的大石头,已经占到全球欠款总额的七成以上。 表面看,美国每年该交的钱不少,但交的钱却总是拖着不动。这一拖,联合国维和、援助、办公预算直接就缺了口子。 更让人琢磨的是,美国并非囊中羞涩,而是有意把欠费控制在一个临界线以内——刚好不触发被暂停投票权的条款。 这样一来,美国既不给钱,又能在联合国里继续保有发言权、投票权,表面上不失身份,实则处处算计。 这种“精打细算”的操作,其实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也难怪外界质疑,美国是在有意把联合国当成工具,想用缴费来换改革,用欠账来施压。 反观一些经济不够强的国家,欠费确实是因为资金困难。这几年全球经济并不太平,很多国家还没从疫情冲击中缓过来,又面临通胀、债务压力。 加上联合国会费分摊比例的调整,某些发展中国家负担加重,不得已才延迟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