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30日,時任印尼總統的蘇加諾訪華,毛主席在中南海與其進行會談,兩人就世界未來發展局勢和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展開了深入坦誠的交流,蘇加諾還提到了一個敏感問題,即台灣未來將何去何從,對此,毛主席指出了未來台灣的兩條出路:一條是通向華盛頓,另一條則是北京。
話音剛落,正當蘇加諾正準備再次提問時,毛主席又緊接着來了一個大轉折,他表示,第一條道路是絕對行不通的,蔣介石的反動統治終將以失敗告終,他們遲早會被自己心中最親密的盟友美國拋棄。
實際上,關於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毛主席和黨中央早已有所行動,早在新中國成立前,毛主席便已經開始着手籌劃解放台灣了,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才被擱置,後考慮到台灣同胞和廣大人民對和平發展熱烈地渴望,毛主席審時度勢,順應民心,表達了希望能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美好願景。
新中國成立前後,毛主席部署解放台灣戰略
1949年初,隨着北平和平解放,毛主席開始謀劃解放台灣之事,1月31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秘密抵達西柏坡,與毛主席進行會談,毛主席向其介紹了當前解放戰爭的大好局勢,並首次提到了台灣問題。
3月,毛主席提出“武力解放台灣”的戰略方針,不久後,新華社發表了《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並在文中提出了“解放台灣”的口號。
6月,歷時42天的渡江戰役以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宣告結束,蔣介石重兵集團被合圍殲滅,幾天後,毛主席就按照之前的設想,乘勝追擊,親自點將,交由粟裕負責解放台灣的歷史重任。
同時,直接了提出攻台作戰問題:研究是否有可能在較快的時間裏奪取台灣,以什麼樣的形式奪取,用什麼辦法來分化台灣的敵軍等。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台灣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那麼,上海和沿海各港口將受到很大危害。
毛主席在發給粟裕的電報中,曾向他提到了四個重要的任務,其中之一就是準備解放台灣。為了能夠儘快解決台灣問題,中共中央專門成立了解放台灣工作委員會,由粟裕負責,同時,還對解放台灣後的各領導班子進行了相應搭建,對相關幹部開展集中培訓。可見,當時,中共中央對於解放台灣一事勢在必行。
不過,毛主席也深知,解放台灣面臨複雜的問題,如果動用武力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渡海作戰問題,還有美國的干涉,只有人民解放軍的力量更強大,美國妄想實施軍事干涉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的作戰計劃中,與美國直接正面交戰從來就是被算在其中的。後來形勢的發展,也證明了毛主席作戰計劃的預見性。
不可否認,對當時軍事裝備落後的人民解放軍而言,解放台灣困難重重,但這絲毫沒有動搖大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堅定信念。在毛主席的計劃中,解放台灣的時間是在1950年的夏季。
7月,在蘇聯進行訪問的劉少奇,向斯大林提出了提供海空支援的請求,以配合人民解放軍實施解放台灣的計劃。此外,毛主席還表示,希望能夠派遣三四百人去蘇聯學習空軍方面的相關知識,並購入飛機,組成攻擊部隊,為日後奪取台灣提供渡海掩護。
在與朱德討論解放台灣的問題時,毛主席曾指出,只要蘇聯能同意提供海空支援,幫助人民解放軍掌握制空權,我們便能立即發起進攻台灣的戰役。不料,蘇聯方面的態度令人大失所望,斯大林同意幫忙培養飛行員,但一口否決了為攻台提供海空支援,他認為,一旦蘇聯介入,必然會招致美國報復,從而引發蘇聯和美國之間的戰爭,這是蘇聯人民不想看到的。
儘管斯大林拒絕直接對人民解放軍提供飛機和軍艦,但這時的形勢相對來説還是有利的。國民黨內部腐敗不堪,退守台灣後,只有20萬作戰兵力,部隊雜亂無序,頗有烏合之眾之嫌,防務空虛,同時,台灣經濟幾近崩潰,島內民眾生活艱苦,更致命的是,整個國民黨內部被籠罩在“失敗主義”的驚懼中。
廈門、漳州被我軍收回後,金門一躍成為蔣介石最為重視的戰略據點。10月24日,解放軍出動3個團約9000多人,渡海進攻金門,但遭到了國民黨飛機和軍艦的轟炸,最終覆滅,金門戰役的失利,讓解放軍深刻意識到了渡海作戰的難度,為全體解放軍敲響了警鐘,10月29日,毛主席致電各大軍區,指出金門失利的主要原因在於輕敵和急躁,要求尚在作戰的軍團要穩步且有計劃地推進殲敵進程。
1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在未來半年內組建兩個殲擊機團和一個轟炸機團,全力配合解放台灣的作戰計劃。
1950年5月,解放軍通過渡海作戰,成功解放了海南島,殲滅負隅頑抗的國民黨殘餘部隊3萬餘人,眼看駐守舟山羣島的12萬國民黨軍將成為解放軍的下個目標,蔣介石立即下達撤退命令,保存了有生力量,讓解放軍殲滅台灣島外圍蔣軍的計劃落空,同時,也使得台灣的防務得到加強。
負責台灣問題的粟裕深刻意識到,未來解放台灣必將面臨更加激烈和殘酷的作戰,深思熟慮後,他提出增加第一梯隊兵力的建議,由此前的4個軍增加為6個軍。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毛主席明確指出,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要解放台灣和西藏,同時,粟裕還在會上對解放台灣的準備情況和作戰方案做了詳細彙報。會後,粟裕與毛主席再次探討了解放台灣所面臨的一些問題,粟裕直言,如果對台作戰沒有絕對勝算,寧願再推遲一段時間,也不可輕易發動進攻。不過,按照當時解放台灣準備工作的進程,即使推遲也不會太久。
然而,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七屆三中全會結束後沒多久,朝鮮戰爭突然爆發,隨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介入,直接威脅到我國領土和國家安全。與此同時,美國第七艦隊悍然開進台灣海峽,干涉我軍解放台灣。受此影響,毛主席和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暫時終止進攻台灣的計劃。粟裕也被安排負責抗美援朝作戰指揮的重任,後因其身體原因,不得不住院治療。
而關於何時解放台灣的問題,陳毅元帥提出了“1951年不攻,1952年解放台灣”的建議並獲得毛主席批准。
但實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使得解放台灣的作戰計劃一拖再拖,自此,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走上了一條漫長的道路,這也是毛主席始料未及的。
但不可否認,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對台灣問題做了極為深入的研究,這些資料至今仍然有着極為重要的參考和借鑑意義,毛主席曾經主持部署的一系列解放台灣戰略在今天世界發展大勢下看仍然是偉大且可行的。
解決台灣問題的思路發生變化
蔣介石退守台灣後,曾利用台灣和大陸之間的一些島嶼作為保衞台灣的屏障,甚至藉此襲擾大陸,其中,一些島嶼上的國民黨守軍,更是經過幾年苦心經營,形成了系統的防禦體系,使解放軍在台灣海峽面臨更加複雜的鬥爭形勢。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毛主席當機立斷,決定反擊,1955年1月,一江山島戰役打響,這也是解放軍首次進行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的一次戰役,不到24小時,解放軍便佔領了一江山島,大獲全勝,此戰後,國民黨軍在其他島嶼的兵力悉數撤回,解放軍不戰而勝,蔣介石徹底失去了進行海盜活動和部署襲擾大陸的跳板,台海形勢發生重大轉變。
與此同時,毛主席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思路也正在發生變化,1955年3月,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在可能的條件下採取和平方式解決祖國完全統一問題。這一年的萬隆會議上,周總理對國際社會釋放了與國民黨進行第三次友好合作的誠意。中共在思想上的轉變也預示着未來對台政策的重大變化。
1956年,毛主席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各類具體事項進行研究,並表示在台灣願意迴歸祖國的情況下,可以讓台灣一切照舊。這説明,毛主席關於“一國兩制”的初步構想已經有了雛形。
不過,蔣介石卻始終拒絕參與和談,並屢次襲擾大陸沿海地區,1958年8月,為挫敗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毛主席親自在北戴河指揮炮擊金門的作戰。
一切正如毛主席預想的發展,美國方面隨即跳了出來,企圖藉此分裂中國,而儘管蔣介石倚仗美國力量,但同時,他又堅決反對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強調“大陸、台灣皆為我中華民族領土,不容割裂”,因此,毛主席利用炮擊金門成功激化了蔣介石和美國方面的矛盾,為黨中央長期考慮台灣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
1971年10月25日,新中國正式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台灣當局代表被驅逐離開,實際上,“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重大格局已經悄然形成,毛主席關於台灣必將通向北京的預言也一語中的。
儘管台灣問題尚未解決,但毛主席的戰略思想為祖國統一大業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早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