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中國需要軍購的時候,國家還很窮,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總是給人一種摳摳索索的印象,現狀的中國有錢了,但是軍工技術已經大發展,很少對外進軍事採購了。
但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國空軍卻出手闊綽過一次,那回有多闊綽呢?足足花了45億美金,就為購買100架蘇-30戰鬥機,遠遠超出當初採購蘇-27戰機的訂單金額。
這筆交易達成之後,賣家俄羅斯欣喜若狂,窮了好些年的他們許久沒見過這麼大一筆錢。
而其他國家,包括國內都對中國的這次交易十分不解,甚至有的人直呼中國當了一次冤大頭。認為天價購買蘇-30這事,不靠譜,中國是被人給坑了。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蘇-30對於中國的作用又在哪裡?恨不得一塊硬幣掰成兩塊花的中國空軍,為何在蘇-30上面如此大方?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三代機研製陷入瓶頸,原型機都還沒能亮相,服役更是遙遙無期。
當時許多國家的空軍都開上了三代機,美國甚至都開始了四代機的研製工作。
而在我國當時的天空上,「六爺」和「七爺」還老當益壯,落後機型「八爺」還是咱們空軍手中的大寶貝。
當時國際形勢雖然沒有建國初期那麼嚴峻,但是眼瞅著周邊國家都接二連三咬咬牙買來了三代戰機,我國空軍的壓力與日俱增,於是我們只好先去買一點現成的飛機用著。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找到了美國,美國人要賣的是F-16,還願意給條生產線。
但是雞賊的美國人是不會讓中國白白占這麼大一個便宜,他們不僅要價高,還希望通過各種附加條件,妄圖把中國空軍變成「美空軍的中國分軍」。
這種喪權辱國的事情,我們是萬萬不能答應的,於是談判就吹掉了。
美國推銷員剛走,蘇聯後腳就溜了進來。當時中蘇關係剛剛修好,正處於危機中的蘇聯急需與中國快速建立親密關係,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窮。
當時蘇聯因為經濟改革失敗,國內經濟瀕臨崩潰了,急等著要錢,於是就跑來推銷米格29。
但是米格29又是一個「小短腿」,不符合中國空軍的需求,我們想要那款「膚白貌美」,喔不,是那款「大長腿」蘇27。
由於蘇27過於先進、不便展示,蘇聯人剛開始還不捨得把這個寶貝疙瘩給賣出去。
但是沒轍,中國那邊是非蘇27不買,國內這邊又急等著米下鍋,戈巴契夫只好咬咬牙,那就賣。就這樣,中國才買到了二十多架蘇27。
蘇27還沒全部交付,蘇聯就解體了,繼承者俄羅斯繼續完成了蘇27的交付訂單。
這二十來架飛機雖然不多,但是在當時中國空軍可是劃時代的存在,我國空軍的空中作戰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雖然蘇27的訂單貨款,有很大一部分是用輕工業與農產品來支付的,但是對我們來說也算是一次「大出血」。
原本以為這些戰機能先應個急,讓我國有時間等自己的戰鬥機成功研製。可就在這節骨眼前後,海灣戰爭爆發了。
當時域外國家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紛紛拿個小板凳看戲。
原本以為美軍面對伊拉克大軍也需要吃一點苦頭才能獲勝,可誰知美國人卻無比囂張地向全世界展示了:「大人,時代變了」。
當時伊拉克有著十分強大的地面部隊,據說美國人自己都準備好了1.5萬個裹屍袋。
可是在戰爭爆發後,美國人卻沒有從陸地先發起進攻,而是依靠自己先進的軍事科技以及發達的空軍,先從天上開始進攻。
當時伊拉克手中的飛機並不比中國空軍遜色,甚至其從蘇聯購買的三代戰機要更多,但是在美國空軍打擊下,伊拉克空軍毫無還手之力,甚至是連影子都沒見到幾次。
在這場戰爭中,有一隻「老鷹」出盡了風頭。那就是美國的F-15E「攻擊鷹」戰鬥機。
這款首次投入施展的戰鬥機讓全世界都見識到了美國空軍極為強悍的對地遠程精確打擊的能力。
按道理說,伊拉克的軍隊並不是魚腩,可是整場戰爭結束,僅有兩架F-15E的損失,多用途戰鬥機開始顯現其功能。
當時就把中國空軍搞得有些不知所措了。當時中美關係已經逐漸從蜜月期走出來了,再希望美國人像推銷F16那樣推銷F15顯然幾乎不可能了。
而多用途戰鬥機顯然就是未來戰爭的一個發展方向,當時中國的研究幾乎為0。
既然一時半會兒造不出來,那就去買。可是除了美國,沒有哪個國家還有類似的多用途戰鬥機,就連美國的老對手蘇聯都才剛剛著手研製相應的全新戰機。
雖然蘇聯把蘇27賣給了中國,如果能夠研製成功最新的多功能戰鬥機,蘇聯人會那麼大方地賣給我們嗎?負責考察軍購的同志們心中都犯起了嘀咕。
蘇聯解體後,蘇27基本都交付到位了,我們的多用途戰鬥機的購買一事還沒有下文。
可能有人會問,蘇27不是夠強大了嗎?多找俄羅斯買幾架,實在不行把生產線給買過來就可以了,至於一定要買多用途戰鬥機呢?
因為蘇27在設計之處,就是一款極為優秀的「空優」戰機,其所有的設計都是為了奪取制空權來展開的。
所以讓最初的二十多架蘇27服役後,解放軍空軍對我國台灣地區的幻影飛機、IDF戰機等都擁有了明顯的優勢。
拿其用來奪取制空權雖是一個好選項,但是它卻沒有對地對海攻擊能力,一昧的空中防守,又會讓蘇27的數量劣勢顯現。
一旦戰爭爆發,缺少自行生產能力的蘇27很難對海、地目標進行打擊,這將成為我國空軍的一大短板。
而蘇30戰鬥機則是蘇聯為了解決應對美國的F-15戰機,由蘇霍伊設計局在雙座版本的蘇27基礎上進行深度改進的,應用了當時蘇聯最為先進的航電設備、武器掛載等。
其可以攜帶各種對地與反艦飛彈,最大載彈量甚至比一些轟炸機還大,足足有12噸,航程更是達到了恐怖的3500公里。
這麼先進的一款飛機,如果按照正常的歷史劇本,我們是很難拿到這款飛機的。
可誰知,歷史他不按照正常的劇本來。正當蘇聯人研究的熱火朝天的時候,蘇聯解體了。
主要的繼承者俄羅斯繼續了飛機的研製任務,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於俄羅斯不斷封鎖制裁,使得本就在崩潰邊緣的俄羅斯經濟一蹶不振,甚至比蘇聯時代還要差。
一些俄羅斯的主要產業支柱,如航空工業,由於長期沒有訂單,窮得都快當圖紙了,再不回口血,俄羅斯本來發達的航空工業恐怕就要夭折了。
於是窮到了極點的俄羅斯人也徹底豁出去了,守著一堆蘇30也不能指望能吃,還不如拿出去賣了換錢。
而願意購買蘇30的國家中,需求最大的莫過於中國了。當時俄羅斯也急需要與中國搞好關係,中國在美國的步步緊逼下,也有和俄羅斯抱團的需要。
於是俄羅斯推銷員很快就找到了中國討論蘇30戰鬥機的出售事宜。與當年談判蘇27時的艱難不同,蘇30的談判異常順利,俄羅斯人自己生怕不能把這款戰機推銷出去。
終於,在1996年底,談判終於塵埃落定,俄羅斯以18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40架蘇30,這個價格相比於蘇27,單價已經低了很多,由此可見當時的俄羅斯人是真的窮怕了。
定好了40架後,仔細一合計,還是不太夠,咱還得再買點。於是就在兩年後的珠海航展上,我們又找到了俄羅斯。
「大兄弟,之前那批貨不錯,再弄一點來唄。」既然口子已經開了,那有錢不能不賺,雙方一拍即合,又簽署了38架蘇30戰機的大訂單。
這前前後後,我國一共從俄羅斯買了100架蘇30多功能戰鬥機,一共花費了45億美金,極大地彌補了我國對陸對海戰鬥機的空白。
我國的戰鬥機也逐漸開始有更為明確的角色分工,國土防空任務的緊張度得到了有效緩解。
但同樣有質疑的聲音,當時中國的經濟水平還並不高,45億,還是美金,這在當時絕對是一筆巨款。有人說中國是一個冤大頭,被俄羅斯人給宰了。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可能當時的人們由於歷史的局限性,有此認知情有可原,但是時至今日,我們再來看那二十多年前的交易,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筆軍購,是中國空軍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
因為什麼呢?因為它象徵著一種歷史的轉變。
在以前,我國的空軍都是以「國土防空」為主要任務,空軍戰鬥機的主要任務就是對空作戰。
但是蘇30引進後,我們的空軍具有了初步的對陸對海攻擊能力,開始了中國空軍向「攻守兼備」的轉變。
蘇30的引進,直接填補了我國對於多用途戰鬥機領域的研究空白,在我國鈦合金寫輪眼的功能加持下,我國科研人員很快就將這款當時先進戰鬥機的技術設計研究透徹了。
結合我國自行研發的航電設備、雷達、發動機,我國很快在蘇系戰鬥機基礎上發展出了具有我們自己特色的殲擊機家族。
如今的蘇30已經接近服役年限末期,上面一些系統都已經逐漸換裝升級,我們越來越少能見到這些外來飛機的身影。
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在二十年前,是這些我們花巨資買來的飛機在我國空軍最薄弱的時代,支撐住了一個大國藍天的顏面。
正是在這些外購飛機的保護下,我國的殲20、殲16、殲11、殲10等多代、多系列、多功能的國產戰鬥機,才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發、試驗、入列。
花錢買裝備一時爽,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有著自己夢想的國家,更應該靠著自己的雙手,靠著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最好的東西,不論是飛機、坦克、航母、晶片還是光刻機,我們都應該相信,我們可以!!!
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这几天恐怕连饭都吃不下去。10月15号,美国伊利诺伊州马丁顿镇,一座90英尺高、建于1972年的粮仓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816吨大豆倾泻而出,尘土飞扬。可比粮仓倒得更快的,是美国豆农的信心。因为他们突然发现——中国,一颗都没买。 过去几十年,美国豆农最大的底气,就是中国市场。伊利诺伊州出产的大豆,有四成都卖给中国。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120亿美元的大豆,而今年,这个数字直接变成了零。不是少买点,而是一颗没买。有人以为是中国“不买账”,其实中国只是“换了人”。大豆依然进口,只是供应商换成了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甚至非洲。价格更便宜、运输更近、供应更稳定。美国以为自己不可替代,现在才明白,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这一切,还得从2018年那场贸易战说起。那一年,特朗普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非要跟中国打关税战,对电子产品、农产品轮番加税。结果中国反手加征25%的关税,美国大豆的价格优势瞬间没了。特朗普以为中国会低头,结果中国干脆换了买家。短短两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损失超过270亿美元。那时候很多美国农民还信誓旦旦地支持特朗普,觉得这只是“阵痛”,结果阵痛成了慢性病,七年过去还没好。 现在美国豆农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化肥、燃油、机械全涨价,大豆堆在仓里卖不出去,连贷款都还不上。伊利诺伊州大豆协会主席说得直白:“去年还卖120亿美元,今年估计是零。”截至2025年,美国已经有88家家庭农场破产,比去年多出一半。有人干脆把大豆榨成农机燃料,价格还不如粮价。那座轰然倒下的粮仓,只不过是整个农业体系坍塌的一个缩影。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口口声声要救农民,结果救的全是选票。他推出的所谓“救农补贴”,听起来是100亿、140亿美元,结果摊下来,农户连一季化肥钱都不够。农民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市场。可特朗普给不了市场,只会用口号打鸡血。很多农民事后都说:“我不想要救济金,我只想把豆子卖出去。”可这句话,美国政府听不见,市场更不会心软。 中国这边倒是稳得很。就做了两件事:第一,找替代供应商;第二,签新的长期合同。就这样, 悄悄地把全球大豆格局改写了。美国还在开新闻发布会,中国已经完成布局。这才是差距——有的国家靠嘴打仗,有的国家靠行动取胜。 现在,美国农民的幻觉彻底塌了。他们曾经真心相信政治口号,以为只要跟着总统的节奏走,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结果贸易战打了七年,种出来的大豆没人收,存着的仓库塌了,口号喊的声嘶力竭,日子却越来越难。那些“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豪言壮语,如今听起来只剩讽刺。 中国这几年最聪明的一点,就是从不和别人比谁嗓门大。我们用的永远是“供应链”这个词。别人靠威胁,我们靠替代;别人玩制裁,我们玩布局。中国没和美国豆农打过嘴仗,但让美国农业体系自己崩了。 特朗普似乎到现在还没明白:政治可以制造冲突,但市场才决定命运。 美国人也要清楚,政治不能当饭吃,口号换不来生意。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买方,而是能决定全球价格的市场。 别以为中国会一直买单,以为政治可以主宰市场。现实给了答案:谁失去了中国市场,谁就得自己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
NASA局长公开定调,在特朗普下台之前,美国要在这个领域击败中国,能做到吗?中方已收到三封战书,这场仗是否必须要打? 中美两国之间已经够不太平了,美方那边还有人想方设法地找茬,但这回想和中国打一场的不是美军,而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NASA的代理局长、交通部长达菲公开抨击SpaceX公司的登月任务计划进度滞后,为此NASA将开放这份合同,允许其他企业加入竞争。本来到这里还是美国内部自己的事,但达菲硬是要扯上中国,声称由于SpaceX公司的拖延,可能导致美国无法以赶在中国之前实现载人重返月球!达菲还强调,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他,都希望在这届美国政府任期结束前完成登月任务。 很明显,NASA把中国当成了美国登月任务的假想敌,试图和中国开展一场登月计划竞赛。大家对此肯定不会陌生,毕竟美国当年就和苏联进行了这么一场登月竞赛,部分美国官员显然把中国当成了苏联式的竞争对手。事实上,这也不是NASA局长首次挑战中国了,在9月份,达菲至少两次发布类似言论,号称要在“月球上击败中国”,美国要在中国之前实现登月!那么,达菲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吗? 不是我们要贬低美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说,达菲提出的目标99%无法实现。原因很简单,阿波罗登月计划过去这么多年,美国既缺乏重启登月任务的资金,在技术上也处于断层期,实际上还没有做好在短期内登月的物资准备。可能还是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美国这么多年前就实现了登月,今天反而没办法了呢?说白了,当年为了美苏竞赛,美国不计成本地砸钱,给了阿波罗计划充分的资金支持,才实现了登月,过去这些年不是美国不能登,而是他们没有去做这事。等到现在想要拿起来重新做的时候,又感到资金不足,又发现手里没了登月的设备,得重新再走一遍。 假如美国航天工业这些年发展迅猛,那么迅速重新完成登月计划,倒也不是不可能。问题在于,美国这么多年制造业空心化,航天工业实力不像看上去这么雄厚,很大程度上是Space X这家公司成了美国政府遮羞布,抛掉SpaceX,美国航天工业已经衰退得非常严重了。NASA所谓的开放其他企业和SpaceX竞争,主要是一种对马斯克施压的策略,不出意外,美国政府还得指望马斯克的Space X来挑起登月的主要责任。但按照目前的速度,Space X怎么看都没办法在未来三年内完成登月。 所以,NASA局长的愿望怕是要落空,特朗普想在自己任内重演登月辉煌历史的梦想,大概率也难以实现。话说回来,虽然NASA局长三次在登月问题上对中国下战书,这场仗中方也没必要非和美方打。中国发展航天计划,不是为了和某个国家比,是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更好地探索太空,造福人民。美方那种把登月当成竞赛的思想,充斥着冷战式的对抗思维,散发着陈腐的对抗观念,包括NASA局长在内的一批美方高官陷入这种误区,或许也是美国航天事业这些年来进一步缓慢的原因之一。总之,中国按自己的步调发展即可,不用理会美方所谓“击败中国”的叫嚣。
前言 印度这回可真是上演了一出“说最狠的话,偷最顶尖的技术”的戏码! 一边对老对手巴基斯坦放话,号称导弹能全覆盖,架势十足;另一边却被自家媒体扒出,正偷偷摸摸琢磨中国PL-15导弹的先进技术。 这种明着秀肌肉、暗地里“抄作业”的魔幻操作,着实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停火关头亮肌肉,印度防长话里有话 这事儿得从10月19日说起,那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卡塔尔多哈谈妥了,同意立刻停火,这本来是件缓和局势的好事,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出席了一个导弹工厂的活动。 他在讲话里,特意提到了今年五月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一次军事行动,叫“朱砂行动”,您猜他怎么说的?他说那次行动充其量只是个“预告片”,意思是大戏还在后头。 他还高调宣称,他们的“布拉莫斯”导弹很厉害,射程足够打到“巴基斯坦的每一寸土地”,您看,人家两边刚说别打了,他这边就亮出家伙式,说能打遍人家全国。 这个时机,这个说法,明摆着不是来劝架的,倒像是来添柴拱火的,生怕那边消停下来。 巴铁硬气回击:放马过来!后果你掂量 面对印度这么直白的威胁,巴基斯坦那边也没惯着,就在辛格部长放话的同一天,巴基斯坦军队的掌门人、陆军总参谋长赛义德·阿西姆·穆尼尔也发话了。 回应相当强硬,他直接指责印度在用恐怖主义的手段给巴基斯坦捣乱,还警告那些受印度支持的力量,说他们会被“彻底收拾”。 对于印度的导弹威胁,穆尼尔把话挑明了:哪怕是最小的挑衅,巴方也会果断反击,要是印度真敢发动新战争,巴基斯坦的报复绝对会超出印度的想象,让印度付出“承受不起”的军事和经济代价。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要打便打,谁怕谁?而且这架打起来,后果可就不是你印度能控制的了。 两边这么针尖对麦芒,南亚上空的火药味是越来越浓了。…
说起赖清德这家伙,去年5月20号刚上台的时候,大家还以为他会继续那股子劲头,大张旗鼓地搞事呢。结果呢,一年过去,到今年5月20号周年讲话的时候,他突然就低调多了。没再提那些敏感的台独话题,而是转头聊起经济、环保和民生这些接地气的玩意儿。 外界一看,这变化挺大的啊。原来,背后有个关键因素,就是美军印太司令萨缪尔·帕帕罗去年11月19号公开放的话。那话一出,直接点破了美国军火库的家底,让赖清德那边不得不掂量掂量。 帕帕罗直言不讳,说美国因为给乌克兰和以色列送武器,已经把自家库存消耗得七七八八。要是再碰上印太地区的事儿,美国那边可能就力不从心了。 美国从2022年乌克兰冲突爆发开始,就源源不断地往那边砸武器。光是防空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就送出去成千上万枚。到2024年11月,帕帕罗在一次公开场合直说,这些援助已经开始侵蚀美国的储备。尤其是爱国者导弹和空对空导弹。 这些高端货,本来是留着应对印太挑战的,现在却被抽调到欧洲和中东去了。他还强调,印太是美国面临最大压力的区域,因为潜在对手实力太强,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得跟上。要是库存继续这么耗,美国在亚太的威慑力就打折扣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到了2025年4月8号,帕帕罗又在国会武装部队委员会作证,说也门地区的行动进一步加重了负担,海军舰艇和弹药补给链都出现瓶颈。想想看,美国海军本来在太平洋巡逻就够吃力的,现在还要分心其他战场,库存自然捉襟见肘。 这事儿对赖清德的影响可不小。他上台后,本来指望美国当靠山,继续推那些所谓的不对称作战能力。结果,美国自己的军火都快不够用了,怎么还能大方地支援台湾? 从数据看,美国对台湾的武器交付已经严重延误。举个例子,原本计划在2023年交付的第一批M109A6自行火炮,现在拖到2026年,而且只来6门。本来是40门分批到位的,现在全乱套了。还有F-16V战斗机,2023年第四季度该到的,结果推到2024年第三季度,到2025年还不见影儿。 这些延误不是小事,直接影响台湾的防务准备。赖清德团队一看这情况,肯定得收敛点。毕竟,要是真出点什么事,美国那边库存不足,响应速度慢,台湾就得自己扛着。帕帕罗的话等于给赖清德泼了盆冷水,让他意识到不能太指望外援,得低调点过日子。 再看看台海周边的动静。中国大陆那边,解放军从2024年底到2025年上半年,军事活动没停过。不是大规模演习,就是常态化巡航。 比方说,2025年3月15号,东部战区搞了一次海空协同巡航,多艘舰艇和战机出动,覆盖台湾北部海域。三天时间,模拟封锁和空中警戒,结束后还发了通报。4月1号到2号,又来“海峡雷霆-2025A”演习,这次加了实弹射击,东风导弹部队参与精准打击模拟。 航母编队也出海威慑,测试无人平台。这些行动规模中等,但频次高,明显在加强压力。解放军战术也变了,不再单一军种玩,而是多兵种融合,注重快速机动和系统干扰。火箭军部署东风-16弹道导弹,能精准打到台湾本岛,这让赖清德那边更紧张。 面对这些,赖清德在周年讲话里避开锋芒,没提两国论或台独,转而强调内部团结和经济建设。讲话里他列了高铁扩建、可再生能源投资这些计划,预计2026年前见效。岛内媒体分析,这么做就是为了转移注意力,稳住民心。 美国国防部的动作也印证了帕帕罗的担忧。2025年3月,他们发了临时国防战略指导意见,重申印太优先,调整部队配置,把更多资源从欧洲移到太平洋。延续2021年的太平洋威慑计划,通过远程监控和盟友协作来应对挑战,而不是直接上手。 文件里明确说,要拖延潜在冲突,给自己多争时间。这跟帕帕罗的话对得上,美国现在更注重威慑,不想轻易耗库存。驻韩美军甚至有缩减兵力的传闻,但整体还是强调保持足够力量。赖清德一看美国这态度,肯定得调整策略。…
南海又热闹起来了!10月19日,一架澳大利亚P-8A侦察机在西沙群岛上空优哉游哉地转悠,结果被中国解放军的苏-35战斗机"请"了出去,临走前还附赠两枚"非常接近"的照明弹当作"纪念品"。澳方急得直跳脚,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火急火燎地向北京提出抗议,嘴上嚷嚷着"不安全""不专业",那语气活脱脱像个被抢了糖果的孩子。 再看看中国,南部战区空军新闻发言人李健健大校淡定回应:"澳方非法侵入中国领空,解放军依法依规跟踪监视、有力反制、警告驱离。"这话说得明明白白:明明是你先来我家撒野,现在倒怪我把你轰出去? P-8A侦察机 澳大利亚这架P-8A侦察机,哪儿不好飞,非得在中国西沙领空转悠?这是来搞侦察,还是来拍旅游宣传片?要我说,中国军方已经够客气了,照明弹都算得上是"礼貌问候"。要是换成俄罗斯,这架飞机怕是要变成潜水艇了。澳大利亚真该掐掐大腿,庆幸自己面对的是克制的中国,不然这架P-8A怕是真要留在南海"游泳"回去了。 不过说真的,澳大利亚这套路也太老套了。军事专家卓华一语道破:澳方这"挑衅、碰瓷加抹黑炒作"的标准化流程,都快写成教科书了。隔三差五派架飞机、艘军舰来南海晃悠,摆出一副"维护国际水域自由"的架势,回头又跑到媒体上哭诉,活像个被"欺负"的小弟,急着向美国大哥表忠心。马尔斯自己都说了:"我们将继续在国际水域行动。"这话听着豪迈,实际上不就是"我还得听美国的"吗? 有趣的是,澳大利亚在这件事上还觉得自己挺委屈。马尔斯在堪培拉对记者抱怨:"这次遭遇既不安全也不专业!"这话说得,难道澳大利亚的P-8A不请自来地闯进西沙领空,连声招呼都不打,这就叫"专业"?中国军方已经很给面子了,派苏-35"护送"你离开,还没真动手。要知道,解放军这次用的是"有力反制"这四个字,专家张军社说,这表述在对外声明里可是"非常罕见"。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别再来惹事儿,不然下回可没这么好说话了。 说到澳大利亚的处境,真是让人既同情又想笑。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友,澳大利亚活得像个夹心饼干:一边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经济上离不开;另一边是"大哥"美国,军事上不敢不听。卓华说得对,澳大利亚跟中国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可偏偏被美国的对华战略绑得死死的,动不动就得派军机军舰来南海"秀肌肉"。这活脱脱就是个左右为难的小媳妇,里外不是人。 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 更别提澳大利亚这"碰瓷"行为也不是头一回了。之前中国军机在澳方飞机附近放过照明弹,甚至还因为声呐事件让澳海军潜水员受了轻伤。澳方每次都义愤填膺,嚷嚷着要"维护规则秩序",可谁给他们的胆子,屡次三番跑到中国家门口挑事?中国军方已经警告得够清楚了:"澳方行为严重侵犯中国主权,极易引发海空意外事件。"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澳大利亚要是再不收敛,真把解放军惹毛了,后果可不是两枚照明弹能解决的。 说实话,中国在南海的克制已经够明显了。面对澳大利亚的"越界",解放军只是"跟踪监视、警告驱离",没真动手。马尔斯自己都承认,澳方机组人员毫发无损,这说明中国军方的操作精准得像外科手术,警告意味浓,实际伤害为零。可澳大利亚偏偏不领情,还公开喊话,摆出一副"受害者"姿态。这算什么?难道真是贼喊捉贼? 其实,澳大利亚的算盘打得挺精。派军机来西沙晃一圈,既能向美国表忠心,又能博取国际舆论同情,回家还能跟国内民众喊一喊"捍卫自由"的口号。可惜,这戏演得有点拙劣。中国的西沙领空不是你们想来就来的游乐场,解放军的苏-35也不是摆设。马尔斯说澳方有"明确的程序"应对这种事,可再明确的程序,也挡不住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澳方真以为靠着美国的"盟友义务",就能在南海横着走?别忘了,中国的耐心是有限的,克制不等于软弱。 苏-35 说到底,这场风波的根子还在美国。澳大利亚不过是美国对华战略的"马前卒",被推到前台当"炮灰"。中国早就看透了这一套,所以才会在回应中点名批评澳方的"挑衅行为"。李健健大校那句"我们正告澳方立即停止侵权挑衅",字面平静,背后却是雷霆万钧。澳大利亚要是还不收手,真把南海闹出点什么事来,责任全在自己头上。 澳大利亚啊,该醒醒了!庆幸中国不是俄罗斯。中国的克制,是给你们留了面子,也是给地区和平留了余地。别再拿"国际水域"当幌子,跑到中国领空来撒野了。南海不是你们的游乐场,解放军也不是好惹的。下回再来,可别怪中国不客气!这世界,谁的主权也不是闹着玩的,澳大利亚,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别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印巴冲突已经结束,这场现代空战也已经收尾,在这次印巴冲突中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现代空战的战斗。 在现代空战中已经从单机的对抗已经演变成体系对抗,拥有一套好的体系确实比单机对抗强的不少,印度在这次空战中无疑是失败的。 不过这时候就有人说了印度的战机足足有2000架,印度怎么会输给只有几百架的巴基斯坦呢?这才是体系的重要。 要知道美国的战机数量更是多到数不胜数,整整有5004架,那么我国的战机又是多少呢? 印度战机的混乱 在这次印巴空战中,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印度的落后,不是因为印度的装备落后,最重要的是印度的体系落后,并且还不是一般的落后。 虽然印度有着庞大的战斗机群,但是体系上的落后一直是印度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曾经的世界各国首先比拼的就是战斗机的性能,毕竟性能有限,战斗机足够优秀就成为了各国优先购买的对象。 但是在这次印巴空战中,战机的性能并不能决定战场的态势,世界各国都看到了体系的重要性,只有拥有科技强大的体系组织才能够在空战中发挥最大的优势。 印度国内的战机拥有1716架,目前几乎已经接近到了2000架战机,这些战机的数目无疑是庞大的,如果放在世界上,还真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出来比例。 万国造就是印度的目前最为真实的写照,并且印度的空军更是集结了多个国家的战机,并且还有印度自己制造的战机。 信息来源 那就是光辉战机,光辉战机在印度国内可是被吹上了天,印度人自己认为,光辉战机的性能十分的优秀,不管是在发动机上还是在战机的装备上,印度的光辉战机无疑是无敌的存在。 但是这也是印度自欺欺人的一种状态,在这次印巴空战中,印度并没有出动自己的光辉战机,按理来说光辉战机在印度一直都是最强战机的存在,但是这次空战却并没有出动。 这也能够说明印度的光辉战机确实不尽如人意,毕竟光辉战机虽然顶着4代机的头衔,但是光辉战机却是一个妥妥的万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