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國人的眼裡,印度「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在對抗中國方面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西方對華政策的影響;此外,印度政府和民間對中國認識膚淺,從而導致印度的對華政策被帶溝里。
不過,印度的這種狀況似乎正在發生某種轉變。據環球網報道,以前,印度的中國觀察家們都驚嘆中國快速的經濟崛起。現在,他們更專注於了解中國在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演變、以及這些會給印度帶來什麼影響。印度《印刷報》在報道中指出,「從官員到學者再到普通民眾,印度的中國問題觀察家不斷增加」。
該報道還說,印度現在出現更多的中國「旁觀者」,他們都在電視台的黃金時段討論這個強大鄰國的最新發展。而那些不得不直接或者間接處理對華關係問題的官僚們,也已經意識到中國在新的國際環境中所發揮的突出作用。一名政府官員表示,他想建立一個「中國檔案」,因為這有助於他本人未來的職業生涯。對此,有分析認為,這標誌着印度的關注重點,已從巴基斯坦轉移到中國。
印度將關注重點轉移到中國,並不意味着新德里要將對付巴基斯坦的那一套用在中國的身上。相反,加勒萬河谷的沖害,改變了很多印度人對中國的認知。當他們從極端民粹主義情緒中醒過來的時候,很多人開始意識到這個鄰國,其實並不是像巴基斯坦那麼好惹。
越來越多印度人對中國的最新發展動向感興趣,至少說明他們已經從之前的自命不凡的幻覺中醒悟過來,希望能夠從這個鄰國中找到適合印度發展的經驗。對此,印度很多新的機構和智庫正在湧現,主要使命就是努力研究中國的治國之道。《印刷報》說:他們想「通過關注中國社會和政治變革所形成的驅動力,去剝掉自身對中國膚淺的專業知識外衣」。
印度的中國事務觀察界首次出現蓬勃發展,這對中印關係來說應該不是件壞事。畢竟,隨着印度媒體、專家和智庫對中國的了解不斷深入,該國民眾就不用繼續通過西方所傳出的信息去片面了解中國。印度輿論的這一變化,將有助於減少印度民眾對中國的誤解,避免因西方媒體、或者國內親美勢力的誤導而無端仇視中國,從而為新德里對華政策帶來積極的影響。
中印關係當下仍處於緊張狀態中。不過,雙方在外交和邊境問題上的頻繁接觸,有效地減少兩國發生誤判的風險。因此,印度近期雖說仍與美國打得火熱,但在中印邊境糾紛和台海局勢等敏感問題上,新德里的決策者卻表現得非常謹慎。
這就意味着,中印兩國之間雖然仍存在某些政治隔閡,但美日等外部勢力如果試圖藉此挑起中印新的爭端,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經過多年的較量,印度輿論似乎已經意識到,長期與中國陷於對抗狀態,最終吃虧的還是印度自己。中印關係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印度輿論和民眾,對西方蠱惑偏聽偏信,缺乏對中國深入了解造成的後果。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以及俄烏衝突等重大國際事件的發生,印度輿論界對美國自私本質有了新的認知。顯然,如果印度像烏克蘭那樣自甘墮落充當反華馬前卒,美國可能會像對待烏克蘭那樣,讓印度為削弱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戰至最後一人」。
印度不願意把寶全都壓在美國身上,這就需要他們嘗試深入了解「超級鄰國」,以便找出一條正確的大國交往路線,避免重蹈烏克蘭的覆轍。所以,印度國內這時候掀起一股「中國觀察家」的熱潮,應該不是一種偶然的巧合,而是印度正嘗試更多了解中國的一種反應。
由此可見,印度各界熱衷於當「中國觀察家」,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但至少可以讓他們更加直觀了解中國,看到中印之間所存在的巨大差距。顯然,印度民眾通過了解中國並正確看待中印關係,將有助於消除其內部的反華情緒。這對於推動中印兩國實現雙邊關係正常化來說,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