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荷兰政府突然释放出一个信号,说是想和中国见面谈谈安世半导体的僵局,这本该是件缓和局势的好事,没想到欧洲却集体“变脸”。德国和法国不但没指责荷兰挑事,反而跳出来声援它,整个欧盟也跟着统一口径,摆出一副要“团结抗中”的姿态。
面对欧洲政客的轮番施压,中国这次没有退让,明确回应:如果德国不放松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中国就不会轻易调整稀土出口的政策。这场看似“芯片纠纷”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欧洲突然转向强硬,是出于集体利益,还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
6月,荷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宣布限制本国的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向中国出口先进的深紫外光刻机。这项被称为“技术封锁”的决定,直接把中荷之间本来正常的科技合作推向冰点。
中国没有立即反击,而是在8月1日,宣布对关键金属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这两个金属,是制造半导体、军用雷达、高性能通信设备不可或缺的材料。全球超过90%的镓和60%的锗都来自中国,这一招可以说是精准打在了欧洲的痛点上。
![]()
到了9月1日,阿斯麦的新一轮出口管制正式生效。中方则没有再多说话,而是按部就班地推进第二轮出口措施。到12月1日,又将高纯度石墨加入了管制名单。石墨是电动车电池的关键材料,欧洲正处在绿色转型阶段,车企对这类原料的依赖极大。
德国汽车产业本就因为芯片短缺问题深受打击,像奔驰、宝马、大众这类大厂频频传出停产消息,一时间怨声载道。
![]()
10月23日,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成了一个转折点。德国总理默茨在接受采访时话锋一转,先是说希望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随即又将矛头对准中国,称“稀土管控是不可接受的”。这种一边想谈判,一边喊着要施压的表态,让中国看得一清二楚——德国是真慌了。
不仅是德国,法国也跳出来站台。马克龙公开表示“欧盟应考虑一切对华报复手段”,并将焦点引向中国的稀土出口。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更是放话,说欧方已经准备好动用“工具箱里的所有手段”。
![]()
这番话的背景是,中国长期以来供应着全球80%以上的稀土,而欧洲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已经到了产业命脉的地步。
面对中国的强硬回应,欧洲内部的分裂也逐渐显现。德国媒体报道,德方已经向中国递交了一份“白名单”,涵盖汽车制造、电子产品、能源设备等多个领域,希望中方恢复稀土供应。这说明德国国内产业界已经感受到现实的压力,急需缓解供应链紧张的状况。
![]()
但政治上的嘴硬却并没有就此收敛。德国经济部长赖歇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需要被狠狠打击一下”;而萨安州经济部长舒尔茨更是一边力挺荷兰“干得漂亮”,一边又被人翻出几个月前还在夸中德合作“互利共赢”的旧言论。这前后反差,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欧洲政客嘴上喊着“规则”“自由贸易”,手里却在忙着设限、卡脖子。当中国采取合理反制措施,他们又立刻翻脸,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这种操作套路早已被看穿。
![]()
彭博社的报道揭示,欧盟其实早已在背地里研究如何在不伤自己经济的前提下对中国施压。比如提高中国企业在欧投资门槛,强制要求技术转让、雇佣本地员工等,这些看似“保护主义”的做法,其实是对中国市场和资源的一种深度依赖下的被动挣扎。
就连欧盟内部也清楚,所谓的“反胁迫工具”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这项被称为“核选项”的法规,是2023年底才正式生效的。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回应中国对立陶宛的“贸易反击”,但到现在一次都没真正使用过。
![]()
一旦真的动用,不仅中国会反制,欧洲自己也承受不起。德国制造业PMI、欧元区出口数据这几个月持续下滑,多个行业库存堆积如山,加之能源价格高企,欧洲经济本身就已进入“技术性衰退”。
欧洲车企、化工企业、科技公司都在重新评估全球供应链,很多都在考虑将部分产能继续留在中国。比如德国的巴斯夫,反而不减反增地在中国广东湛江继续投资数百亿欧元,建设一体化化工基地。
![]()
这说明,真正了解市场的企业家们比政客们更清楚现实。他们知道,脱离中国这个世界制造中心,是在“自断经脉”。
中国提出的条件并不复杂:若欧洲不解除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中国也不会放松稀土、镓、锗的出口管制。这不是威胁,而是对等原则。合作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方吃尽红利,另一方却被不断设限。
![]()
欧洲这场从“芯片”到“稀土”的拉锯战,其实是一场政治与现实之间的角力。一方面政客高喊“对华强硬”,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离不开中国市场和资源。
在10月26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计划访华,却因在媒体上提及“台海议题”被中国明确拒绝。中国的立场非常清晰:中欧之间可以谈合作、谈经济,但任何涉及中国内政的问题都不应进入对话议程。
![]()
荷兰议员卡雷曼斯在谈判中也被曝出态度强硬,毫无悔意,还倒过来指责中国。这种“先挑事、再喊冤”的做法,不但没能争取到同情,反而让欧盟内部开始反思:是不是不该为了美国的战略目标,把欧洲的产业链赌进去?
有学者指出,欧洲现在的心态其实很矛盾。他们既想享受中国市场的巨大红利,又想在政治上继续站在“道德高地”,甚至想把中国的资源当成“理所应当”的全球公用品。这正是殖民思维的延续。
![]()
在这场外交与经济的拉锯背后,欧洲政客们的“精神分裂”表现得尤为明显。一边喊着要对中国强硬,一边又私下递交“白名单”请求稀土供应;一边放话要动用“核选项”,一边却怕引火烧身。
整个事件的走向,其实早已超越了“安世半导体”这么一个单一公司。它成为了中欧关系走向的一个缩影,也暴露出西方国家在新格局下的战略焦虑。
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这场争端,但面对不公平、不对等的行为,中国也不会软弱退让。在这个讲求实力与规则的时代,平等、互利、尊重,才是合作的唯一出路。
![]()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你步步紧逼,那我也不会手软。眼下,球又踢回了欧洲的脚下,他们到底是继续“演戏”,还是准备坐下来好好谈,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这场围绕芯片、稀土展开的中欧博弈,其实早已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地缘政治、经济命脉乃至全球供应链的深层次角力。面对欧洲的变脸与施压,中国这次明确表态,该合作合作,该还手还手,底线清晰,态度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