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美第一天经贸会谈结束,这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经贸磋商,被外界称为“可能决定未来几年中美经济走向”的关键会议。虽然双方都没公布太多细节,但从现场释放出的几个信号来看,谈得还算顺利。

美方官员用“非常具有建设性”来形容,算是对中方代表团的一种肯定。现场的照片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中方代表离开会场时脸上都有笑容,这说明至少在第一天,气氛不错,节奏也掌握在预期之内。
根据公开的资料,这轮谈判地点选在了吉隆坡的世界第二高楼默迪卡118商场会议中心,持续五个半小时。美方官员没有透露细节,只说第二天会继续。这种“留悬念”的做法也常见,一方面是谈得还没定论,另一方面也是双方都不想在媒体面前被动。毕竟,只要结果没确定,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对方当作谈判筹码。
从背景看,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的第五轮谈判。中美两国在经贸问题上已经缠斗多年,谁都不想在关键节点上轻易让步。毕竟,本月底中美元首将在韩国的APEC峰会上见面,如果能先谈出一点成果,到时候元首会晤时气氛就更容易控制。
不得不提的是特朗普的表态,他在空军一号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必须作出让步,我猜我们也会。”语气虽然依旧强硬,但其实他也留了退路。他自己也承认,美国征收的高关税“不可持续”。要知道,前段时间他还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现在又说“不可持续”,说明他也清楚,这种做法反噬太大。

特朗普的算盘很明显:想在不彻底撕破脸的前提下,逼中方在稀土、农产品和芬太尼问题上让步。尤其是稀土,这次成了中美角力的焦点。自从中国发布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规定后,美方反应很激烈。特朗普几次公开发飙,威胁要对中国商品设“天价关税”。但他转头又去找澳大利亚签矿产协议,还不断放风说要“寻找替代供应链”。
但问题是,澳大利亚有矿没产能,美国自己也没法快速补上。哪怕砸几十亿美元,也得十几年才能见效。短期内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基本不可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在这次外访行程中,一边放话要对华加码施压,一边又不断对华示好。
他在记者会上还提到,希望中方能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加强打击芬太尼,还暗示可以“暂停部分关税”。这些看起来像是施压,其实更像讨价还价。特朗普自己心里也清楚,美国现在的经济问题比想象中严重。通胀还在高位,制造业复苏不如预期,关键矿产短缺又没解决,他不得不在中美谈判上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对此,中方的态度一直稳。外交部和商务部的发言人都多次重申,中美谈判是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中方不会在压力下让步。稀土出口管制也不是针对谁,而是为了防止战略资源被滥用。这种立场一贯清晰,而且有理有据。

从更大层面看,中美的经济关系虽然竞争激烈,但脱钩根本不现实。无论是稀土、农产品,还是新能源、半导体,两国的产业链已经深度交织。美国离不开中国的制造业,中国也需要美国市场的开放度。双方在竞争中寻求平衡,才是现实的出路。这次吉隆坡会谈之所以受到全球关注,就是因为它可能标志着中美关系从“对抗阶段”重新回到“管理竞争”的轨道。
当然,接下来的谈判仍会有波折。特朗普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轻易放弃“谈判戏剧性”。他可能还会在推特上时不时“开炮”,说些夸张的话。但那更多是对内表演。真正的外交团队,会继续在幕后按实际利益去操作。就像这次会谈的安排,看起来临时,但其实早就铺好节奏。中方也非常清楚美方这一套操作,因此不会被表象牵着走。
从目前的信号看,无论是稀土问题还是关税问题,双方都可能达成一种“阶段性停火”,这对全球经济来说也是个好消息。毕竟,现在全球市场都在看中美的动向,一旦这两个大国缓和一点,资本市场、供应链、能源价格都能稳定不少。
总之,这次吉隆坡会谈算是一个积极的开始。双方都释放了“希望谈下去”的态度。特朗普虽然口头强硬,但实际动作说明他愿意妥协。中方依然坚持原则、不被情绪牵动,展现了成熟大国的姿态。未来几天的谈判可能还会拉锯,但至少现在的氛围,比几个月前那种针锋相对的气氛要好得多。

说到底,中美博弈是一场长期赛。谈判不是为了谁输谁赢,而是为了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中国讲的是稳,美国讲的是选票,逻辑不同,但目标其实相似:都不想让经济掉下去。第一天谈了五个半小时,或许没结果,但能坐下来好好聊,已经说明很多。世界都在看,接下来这一场“吉隆坡交锋”,也许会成为中美关系转折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