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0月20日,印度排灯节。
印度总理莫迪没有在新德里,而是登上了海军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和官兵一起过节,这个动作政治信号拉满了。
“维克兰特号”,不是一艘普通的军舰,这是印度第一艘“国产”航母,是莫迪“自力更生”战略的门面。
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没有自己的航母,永远只是个“买家”,在牌桌上直不起腰。
印度显然不想只当个买家,这艘航母是印度“海洋雄心”的投名状。

砸出来的“国之重器”
“维克兰特号”,满载排水量约4.3万吨,长262米。这个吨位,属于中型航母。
它用的是“短距起飞、拦阻回收”模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滑跃甲板;
能带30架舰载机,主力是俄罗斯的米格-29K战斗机,配上卡-31预警直升机。
然而这艘船印度造得极其艰难,从开工到服役,磕磕绊绊;
但他们最终还是造出来了,而且号称“本土化率”达到了76%。

为了这个“76%”,印度砸了约2300亿卢比。这个钱花得值不值?
从纯粹的性价比看,可能不高,但从国家战略看,这笔钱必须花。
“维克兰特号”的服役,让印度成了全球少数几个能自主设计和建造航母的国家。
这本身就是一张“大国俱乐部”的入场券。
它解决的,是印度海军“有没有”的问题,有了它,印度洋的战略格局,就必须重新评估。

“藏红花”下的利刃
航母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打的,“维克兰特号”服役后,很快就见了血。
就在2025年5月,印度搞了一次“藏红花行动”,对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组织进行了“精准打击”。
在这场行动中,“维克兰特号”扮演了什么角色?它被直接部署到了阿拉伯海,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印度陆军作战主任拉杰夫·盖伊中将的话说得很直白:
舰队在阿拉伯海,如果敌人敢升级冲突,他们面对的将是“致命反击”。
这就是赤裸裸的威慑,航母战斗群往你家门口一摆,巴基斯坦的海军就被死死牵制住了。
“维克兰特号”的存在,让印度在处理与巴基斯坦的冲突时,多了一把锋利的“外科手术刀”。

它可以随时切断巴基斯坦的海上交通线,或者直接用米格-29K对卡拉奇等沿海重镇构成威胁。
这是它最直接、最现实的战略作用:压制巴基斯坦。
难怪莫迪在上航母后,把它夸得很厉害,还直接放话:
光是这航母的名字,巴基斯坦都得夜不能寐。
但印度的雄心,绝不止于压制巴基斯坦。

印度洋不止一个“玩家”
印度一直自视为“印度洋的主人”,一艘航母可以组成一个强大的航母战斗群(CBG);
在广阔的印度洋上机动作战,这是陆基飞机无法比拟的优势。
印度海军很清楚,光靠一艘从俄罗斯买来的“维克拉玛蒂亚号”是不够的。
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能随时出动的航母力量,而“维克兰特号”就是这个答案。

2025年,印度和英国搞了一次“君权-2025”联合演习。
“维克兰特号”的米格-29K,和英国“威尔士亲王”号的F-35B战机搞了协同演练。
这说明印度在用这艘国产航母,积极地“合纵连横”。
它不仅是印度的威慑力,也是印度撬动大国合作,共同制衡对手的“筹码”。

一艘航母是“象征”,两艘航母是“力量”;三艘航母,才是“全球海军”。
印度海军的规划很清楚,他们需要三艘航母。
一艘维修,一艘战备,一艘部署,“维克兰特号”只是第二步。

现在印度已经在规划第三艘航母,根据印度国防部的现代化规划,这艘新航母可能会更大;
甚至可能采用核动力,搭载印度自己研发的国产双发舰载机。
当然这又是一个极其耗时(至少10到12年)、极其烧钱的工程;
但在那之前,新德里将紧紧依靠“维克兰特号”和“维克拉玛蒂亚号”这两根支柱。

莫迪在排灯节点亮“维克兰特号”的灯火,这更像一个仪式。
它宣告着,印度正在从一个“陆权大国”向“海权大国”艰难转型。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印度的雄心壮志能成功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