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一唱一和”】
特朗普下令,要求中东”整治”哈马斯
事实上,从特朗普提出的加沙“和平计划”得到中东广泛认可开始,这些阿拉伯国家对哈马斯的态度已从”声援”转向”切割”。
过去,卡塔尔曾为哈马斯提供资金与外交庇护,土耳其高调称其”自由战士”,沙特等国虽未直接支持但默许其存在。
但如今,这些国家集体转向,美国提出的方案中,明确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交出加沙治理权,由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完全掌控”安全与行政。
这种转变并非出于对巴勒斯坦事业的突然冷漠,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重新计算:哈马斯作为伊朗支持的”抵抗轴心”成员,在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世界长期面临排斥,而如今更因成为地区稳定的”麻烦制造者”被系统性抛弃。
【中东国家“离心离德”】
不过特朗普将哈马斯问题,包装为”中东盟友的责任”,试图拉拢沙特等国组建针对哈马斯的军事联盟,大概率也是行不通的。
阿拉伯世界对巴以问题的反应已经极为谨慎,能将责任推给”国际社会监督”,就不会直接出兵。
这种”自保优先”的态度,与当年阿拉伯联军在中东战争中因不团结而溃败的历史如出一辙——各国核心威胁不同,缺乏共同敌人,自然难以形成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就更不要说什么“同进同退”了。
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国家的”妥协”,折射出对以色列的无力对抗。
尽管它们在口头上谴责以色列占领,但面对加沙被围剿的绝境,无人愿意为其提供更多帮助。
这种离心离德的状态,本质上是阿拉伯世界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长期困境:既无法统一立场对抗以色列,又不愿为巴勒斯坦牺牲自身利益,最终只能在”谴责”与”沉默”间摇摆。
【以色列最后的阻碍被逐步扫清】
以色列吞并加沙,美国充当”助推器”
哈马斯被抛弃的直接后果,就是以色列可以实现其更激进的战略意图——将加沙彻底纳入军事控制,进一步完成对巴勒斯坦领土的渐进吞并。
从军事行动看,以军在停火状态下,再次对加沙投下153吨炸弹,目标不仅是打击哈马斯,更是摧毁其生存基础:指挥系统崩溃、隧道网络被毁、火箭产能瘫痪。
这种高强度打击并非短期行为,而是为后续”缓冲区化”铺路——内塔尼亚胡政府试图效仿吞并戈兰高地的模式,通过军事控制将加沙变为”无人敢反抗的区域”,最终抹掉其作为巴勒斯坦领土的政治属性。
与此同时,经济与政治层面的封锁早已开始,如今这种封锁正被赋予新目标:通过制造人道主义危机,削弱加沙民众对抵抗运动的支撑,同时为以色列长期驻军制造借口。
内塔尼亚胡的国内政治需求更强化了这一趋势——极右翼政党要求”吞并加沙”,否则威胁弹劾;司法改革争议与腐败审判缠身的他,急需一场”军事胜利”转移矛盾,延续政治生命。
而美国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
特朗普提出的”20点计划”,要求哈马斯”放下武器”,却对以色列的暴行视而不见,这种单向裁军的逻辑,本质上是为以色列吞并提供安全保障。
美国不仅通过外交施压孤立巴勒斯坦抵抗力量,更以”中东盟友”的承诺鼓励以色列扩大控制范围。
可以预见,若内塔尼亚胡试图通过控制加沙挤压伊朗、土耳其等地区大国影响力,美国也会乐见其成——这既能强化以色列作为”中东堡垒”的地位,又能通过制造地区紧张维持自身军事存在。
简言之,以色列的行为早已超越”反恐”,而是要将加沙变为永久性占领区,最终实现巴勒斯坦领土的实质性吞并;而美国的偏袒与战略纵容,正为这一计划提供关键助力。
【以色列的“胃口”远超想象】
以暴制暴,中东难有和平
历史反复证明,靠武力强加的秩序无法持久,而美国唆使下的中东正陷入”以暴制暴-仇恨累积-冲突升级”的恶性循环。
对哈马斯的军事围剿看似取得”战术胜利”,但这种胜利建立在更深的矛盾之上。
哈马斯的抵抗虽被批评为”暴行”,但其根源是以色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占领、定居点扩张与封锁。
加沙地带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挤着超百万人口,资源匮乏、发展停滞,民众的基本生存权长期被剥夺。
当特朗普的”20点计划”只要求哈马斯投降,却对以色列占领行为视而不见时,所谓的”和平方案”不过是让巴勒斯坦人接受单方面屈服,必然埋下更深的仇恨种子。
【以暴制暴带不来和平】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的介入持续扭曲地区力量平衡。
它一边拉拢沙特等国组建针对哈马斯的联盟,一边默许以色列吞并计划,这种”拉一帮、打一帮”的策略,本质上是通过制造对立维持自身霸权。
当阿拉伯国家因内部矛盾无法团结时,美国便能轻易操控地区议程,将中东拖入无休止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