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印度下“關稅通牒”:若再買俄油 將承受巨額關稅!

特朗普對印度下“關稅通牒”:若再買俄油 將承受巨額關稅!

老实说,特朗普跟印度总理莫迪这几年的关系,就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我最好的朋友”,一会儿“关税没商量”。这不,上周末(美东时间19号),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当着一帮记者的面,又开炮了。

他说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他坚持说:“我跟莫迪谈过了,他亲口答应我,不买俄罗斯石油了。”

第二层,记者立马追问:“可印度外交部上周刚否认,说压根没这通电话啊?” 特朗普眼睛一瞪:“如果他们(印度)想那么说,行啊,那他们就只能继续支付巨额关税,反正他们是不想这么干的。”

这话听着耳熟吧?典型的“特朗普式”谈判艺术——我不管你说了啥,反正我说了你答应了,你不认账,后果自负。

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这么说了。上周三(10月15号),他就在白宫放风,说莫迪保证了。结果第二天(16号),印度外交部就站出来,礼貌但坚决地“打脸”了。原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不知道有这通电话。而且,印度是石油进口大国,现在能源市场这么乱,我们首要任务是保护印度消费者的利益。”

你品品,这话说得多有水平。潜台词就是:第一,你特朗普在“编故事”;第二,就算你施压,我买不买油,得看我家里14亿张嘴吃饭要不要紧,轮不到你指手画脚。

这场“罗生门”的背后,藏着的,是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全球能源版图最赤裸裸的一次重塑。

这事儿得从三年前说起。2022年冲突一爆发,西方国家立马抱团制裁俄罗斯,石油是重中之重。俄罗斯的乌拉尔原油卖不出去,价格“打骨折”往外甩。

这时候,印度登场了。

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印度一看,这便宜不占白不占。于是,印度炼油厂开足马力,疯狂“扫货”。从战前几乎不买,到后来一度成为俄罗斯海运石油的最大买家

这可把美国气坏了。特朗普政府的逻辑很简单:你印度买俄油,就是在给俄罗斯“输血”,资助他们的战争。所以,必须停。

怎么让印度停呢?特朗普的工具箱里,来来去去就那一件趁手的兵器——关税。

别小看这关税。根据财联社的报道,特朗普早就对印度商品加征了高达50%的关税,而其中一半,就是作为惩罚印度购买俄油的报复措施。

这50%的关税砸下去,印度疼不疼?

太疼了。

咱们看个例子。环球网援引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分析,印度的纺织业。这个行业占印度GDP的2.3%,出口总额的12%,更关键的是,它提供了超过450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是印度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饭碗”。

美国的关税大棒一挥,这几千万人的生计都跟着晃荡。

所以你看,特朗普的“通牒”是有分量的。他手里攥着印度实实在在的痛点。

但问题是,特朗普低估了印度的“刚需”。

如果说纺织业出口是印度的“面子”和“票子”,那廉价的能源,就是印度的“里子”和“命根子”。

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经济要发展,社会要稳定,靠的是什么?是源源不断、并且足够便宜的能源。莫迪政府心里有杆秤:是被特朗普加关税疼,还是国内油价飞涨导致通货膨胀失控、老百姓上街更疼?

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我们看到了极其魔幻的一幕:

美国白宫官员上周四还跟媒体吹风:“印度已经把俄油购买量减半了。”

特朗普周日还在“空军一号”上喊话:“莫迪答应我了!”

数据是不会撒谎的

全球贸易分析公司Kpler的最新数据,简直是把特朗普的脸按在地上摩擦。数据显示,10月上半月,印度平均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约180万桶,比9月份的日均进口量,足足多出了25万桶

看明白了吗?

特朗普在这边声色俱厉地喊“不许买”,印度那边非但没停,反而越买越凶。

这已经不是“打脸”了,这是骑在脸上输出。

更有意思的是,有消息人士透露,印度的炼油厂已经为11月的俄油装船下了订单,有些订单甚至预定要12月才能到货。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印度压根就没把特朗普的“口头通牒”当回事。他们赌的就是你特朗普不敢真的把印度“一棒子打死”。

这就是莫迪政府的“战略自主”。

说白了,印度现在是全球地缘政治棋盘上的“香饽饽”。美国要搞“印太战略”,需要印度当“桥头堡”;同时,印度也是“金砖国家”成员,和俄罗斯、中国保持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印度就像一个精明的“中间商”,两头拿好处。他从俄罗斯买打折油,转手炼成成品油(比如柴油),再高价卖给谁呢?你猜对了,卖给急需能源的欧洲。

等于说,欧洲国家听美国的话,制裁俄罗斯,不买俄油;结果兜兜转转,又从印度手里买回了“俄罗斯制造”的成品油。

这魔幻现实,找谁说理去?

所以,莫迪的底气很足。他知道特朗普需要印度。

我们再看看美国驻印大使的表态。新上任的这位大使,叫塞尔吉奥・戈尔,他去见莫迪的时候,姿态放得很低,一个劲儿地强调,特朗普总统视莫迪总理为“重要的私人挚友”,试图给紧张的贸易关系降温。

你看,一边是总统在“空军一号”上拍桌子、下通牒;一边是大使在新德里递橄榄枝、套近乎。

这出“红脸白脸”的大戏,恰恰暴露了美国的纠结。

特朗普想要“面子”,他想在全世界面前证明,他依然是那个“一言九鼎”的全球霸主,他让印度停,印度就得停。

可莫迪想要的是“里子”,是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在廉价石油带来的通胀稳定和社会安定面前,特朗普的面子一文不值。

特朗普这次把“巨额关税”这张牌打到了明面上,几乎就是“最后通牒”。

可印度用实际行动(10月份反而增购25万桶/日)告诉他:“你的通牒,我收到了。但,我不听。”

这背后,是一个正在加速变化的世界格局。

美国一家独大的时代,那个靠威胁和制裁就能让别国俯首帖耳的时代,真的快过去了。

尤其是面对印度这样体量庞大、心气又高,并且在地缘政治中有独特“生态位”的国家,纯粹的施压,效果正在递减。

印度外交部那句“保护印度消费者的利益”,是这场交锋的“题眼”。这不仅是说给美国听的,更是说给印度国内14亿老百姓听的。

莫迪很清楚,谁能让老百姓加得起油、吃得起饭,谁的执政地位就稳。至于特朗普高不高兴,那得往后排。

接下来会怎么样?

特朗普会真的把关税加到让印度“伤筋动骨”的地步吗?

我个人判断,很难。

如果真把印度逼急了,彻底倒向另一边,那美国的“印太战略”就等于瘸了一条腿。这个代价,特朗普也付不起。

所以,这场“关税通牒”,大概率会演变成一场漫长的“讨价还价”。

特朗普嘴上继续强硬,要个台阶下;印度私下可能会象征性地做点让步(比如承诺“未来”会“考虑”减少一点点),但大盘(继续买俄油)不会变

我们不妨等等看11月和12月的海关数据。那才是这场博弈的真正答案。

说到底,国际政治,从来都和“承诺”无关,只和“利益”相连。特朗普懂这个道理,莫迪更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简体 繁體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