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个七国集团都准备跟随美国反华,就在这个关键期,17日晚,中美进行视频通话,决定要在本周在马来西亚举行新一轮贸易谈判。
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两国领导人即将见面铺路,制造一点缓和气氛,但其实,这不是一次轻松的交流,而更像是一场摊牌。
双方都清楚,对抗已经让各自都感受到了痛,这次谈,不是因为关系变好了,而是因为各自都意识到再拖下去,代价太大。
过去几年,美国挑起贸易战时,中国更多在防守,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国开始主动出击,动作密集、有层次,而且针对性很强,这让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继续硬碰硬的后果…
美国的“联盟梦”
这几个月,美国一直在“作妖”,尤其是在进入10月后,又是威胁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又是对中国企业制裁,甚至还将手伸到中国留学生身上。
为此,我国进行了多方面的反击,比如针对美国10月14日对中国船舶实施301调查制裁,我国反手对美国船只实施特别港务费。
不过,要说中国最大的反制,那就是10月9日中国推出的稀土、稀土技术的出口管制新规。
别看这只是贸易政策,其实是一次实质性的战略出击,稀土并不是普通原料,而是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基础。
在全球重稀土加工这个领域,中国的地位几乎没有其他国家能比,占据的市场份额差不多到了99%,而且中国加工重稀土的成本,比美国低不少。
再说说重稀土的用途,它用处特别广,在军工、化工、新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中国要是对稀土出口进行管控,对美国来说影响很大。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还有军事装备生产,都得依赖重稀土,中国这一管控,相当于抓住了美国这些产业的关键环节,让美国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随意获取重稀土。
面对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他们第一反应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而是赶紧召集七国集团的经贸部长一起施压,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放松稀土出口管控。
可现实很打脸,G7表面上看是一家人,其实内部利益差得远,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工业离不开中国稀土,关键材料一断,产业链立刻受影响,他们根本不可能真跟着美国去硬抗。
加拿大情况更尴尬,本国稀土回收能力连自己需求都满足不了,更别说帮别人了,其他国家也清楚,美国的所谓“联合行动”,说白了是让别人替自己出力。
以前拜登上台初期就玩过同样的招,结果不了了之,盟友们都心知肚明:美国是在为自己找台阶,他们没兴趣陪跑。
再看看美国国内,更是一团乱,特朗普说要“重振制造业”,结果高关税让进口商品涨价,美国企业成本增加,消费者买单。
到最后,美国经济自己受伤最深,选民早就不想继续这么干,支持长期对抗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少,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官员自己都开始打脸。
财政部长一方面高调说要减少对中国依赖,一方面又暗示可能延长对中国产品的关税豁免期,希望以此换取中国放宽稀土限制。
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其实就是没底气,表面强硬只是姿态,背地里在焦虑怎么收场,美国清楚,稀土是高科技产业的命脉,中国掌握主动权,他们没多少选择空间。
“诚意”与“筹码”
现在的中美谈判,已经不只是坐下来聊聊那么简单了,双方都把实力亮出来后,连“要不要谈”这件事本身,都是一种博弈。
说白了,这是一场心理战——看谁更沉得住气,看谁的底气更足,从中国这边的态度来看,话一直说得很清楚: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商务部强调的很清楚,此次管制是依法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常规措施,并非针对特定国家,所有民用合规的出口申请均可获得批准,但涉及军事用途或敏感领域的申请将被拒绝。
这传递的信息很明确:中国有底气,也有诚意,我们不会害怕冲突,但如果能通过谈判让局势稳定下来,中国随时准备回到谈判桌上。
反观美国,现在的表现更像是在自相矛盾,特朗普前脚喊着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转头又频频放出“希望对话”的信号。
这种前后不一的操作,说明美国确实被中国的反制打到了痛处,美国国内的经济和选举压力,让他们必须找个台阶下,否则局面只会更糟。
所以这次在马来西亚的会谈,并不是要达成什么重大协议,更准确地说,它是一场试探——双方都在摸对方的底线,看能谈到哪一步,能控制多大风险。
除此之外,中国早已经出手调整农产品进口政策,暂停部分美国大豆进口,这一步精准打到了美国的“政治软肋”。
美国中部农业州是选举关键票仓,农场主的利益受损已经引发对政府的不满,这种不满会通过政治渠道反作用于白宫,让美方在谈判桌上不得不考虑国内压力。
而从目前的动态来看,我们还有一个“B计划”,就是针对美国引以为傲的芯片巨头相关业务,但现在不难看出,美国芯片巨头之一的英伟达在华高端AI芯片市场份额已从95%骤降至0%。
其主要受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影响,可以看出,伤害中国的政策,往往受伤的是美国自身,中国通过这种逐层升级的方式,向美方释放出明确信号:反制手段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系统、有序、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