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稀土战”进入第7天,澳大利亚给美国送上外援,真能解特朗普的燃眉之急吗?
中方稀土反制令美方犯愁
自从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后,美国财长贝森特就急得不行,一边警告、一边威胁要采取行动。
美方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这种紧张源于美国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
一架F-35战斗机需要数百公斤稀土制造隐身涂层和雷达系统,特斯拉电动车的驱动电机离不开稀土永磁体,而这些核心材料的供应链,长期被中国主导。
更让美方揪心的是,中方此次管制精准覆盖了钬、铒等重稀土元素及离心萃取机等关键设备,恰好击中了美国产业链的 “软肋”。
就在贝森特四处呼吁盟友联手时,澳大利亚主动站了出来。
澳部长访美会见贝森特
10月16日,澳大利亚国库部长查默斯在华盛顿与美国官员会谈时明确表态:“澳大利亚完全有能力满足美国乃至全球其他市场的稀土需求。”
暗示无论美方要多少稀土,澳大利亚都能提供稳定的供应。
此前澳驻美大使陆克文也早早就放出话,称澳大利亚有足够的矿业实力,随时准备协助美方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从这个表态上来看,澳大利亚的底气似乎挺足。
作为全球稀土储量靠前的国家,其矿业企业在开采领域确实有成熟经验,甚至已与美国企业合作计划在美国德州建稀土分离厂。
但现实很快给这份热情浇了冷水——“就算美国和所有盟友把稀土当做国家级项目,赶上中国至少也需要5年。” 澳大利亚关键矿产研究员玛丽娜·张的这句话,精准点破了美澳合作的尴尬处境。
澳研究员点出美澳稀土合作的现实困境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中国在稀土产业的深层优势。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曾指出,中国的稀土优势更多体现在技术上,分离技术全球领先,几乎让所有西方同类企业在竞争中倒下。
比如稀土分离中,关键的串级萃取技术,中国不仅能实现更高纯度的分离,还能将成本控制在欧美企业的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形成从开采、冶炼到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而美国自己的报告早在2016年就估算,仅建成国内供应链就可能需要15年。
稀土原料
相较之下,美澳的窘迫,还折射出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深层困境。
美国试图拉上G7盟友共同应对,却发现联盟内部早已分歧丛生。
德国财政部长明确警示,要避免应对措施反噬本国经济,毕竟德国汽车企业高度依赖稀土永磁体,一旦供应链动荡,损失将直接传导至产业端。
日本倒是积极与越南合作开发稀土矿,却卡在了冶炼技术上。
瑞典虽然发现了稀土矿并制定了开采计划,但因欧盟环境法规制约,至今未能投产。
这些碎片化的努力,根本无法形成对中国产业链的有效替代。
稀土矿
全球企业的反应更能说明问题,特斯拉一边忙着与澳大利亚矿企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另一边却不得不接受冶炼成本上升的现实,因为即便拿到矿石,没有中国的加工技术也难成可用材料。
德国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曾计划自建永磁体生产线,调研后发现仅设备采购成本,就比中国高50%,最终只能无奈放弃。
这印证了业内的共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是技术、成本和产业链完整性共同铸就的,绝非简单依靠资源储量。
面对美方的无端指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早已明确回应:中方的出口管制符合国际惯例,目的是履行防扩散义务,并非针对特定国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
我国商务部发言人也强调,美方一边借关税恐吓、一边又要跟中方对话,不是打交道的正确方式。
这种有理有据的立场,让美国的 “集体施压” 显得师出无名。
毕竟在稀土产业链上,中国从不是被动的资源出口方,而是通过数十年技术积累掌握了话语权的引领者。
美澳的稀土合作闹剧,最终指向一个清晰结论:国际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资源储备的比拼,而是产业链与技术实力的较量。
美国财长的焦虑也好,澳大利亚的主动补位也罢,都改变不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深层优势。
澳总理阿尔巴尼斯
当中国已经完成全链条布局时,美西方想要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赶超,本身就是违背产业发展逻辑的个人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