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在10月13日的公开发言中罕见地“破防”,这场围绕稀土展开的较量正在暴露出美国在战略博弈中的真实焦虑。面对中国实施新的稀土出口管制,美方一时间找不到有效的应对办法,只能搬出“中国留学生”作为施压工具。贝森特威胁称,如果中国不撤销管制,美国可能驱逐数十万在美中国留学生,并在多个领域采取进一步反制行动。这番表态不仅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也凸显了美国在关键资源供应链上的被动地位。
事实上,美国官员将矛头对准中国留学生并非首次。今年5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就宣布将撤销部分中国学生签证,尤其是与中国官方机构或敏感科研领域相关的学生。然而,这种做法的代价,美国自己最清楚。2024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约为27.7万人,虽然比2019年高峰期减少,但依然是美国高校重要的经济支柱。中国留学生的学费与消费构成了许多高校预算的关键部分,一旦驱逐,受冲击的首先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月前,特朗普还在公开场合为大规模向中国学生发放签证辩护,认为拒绝他们“是对一个国家的侮辱”。短短数周后,美方内部就上演了截然相反的态度,显示出华盛顿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了明显的立场撕裂。特朗普政府内部一方面强调合作,另一方面频频威胁制裁,既想保持经济利益,又想在政治上施压,最终的结果是前后矛盾、摇摆不定。
贝森特的威胁之所以显得底气不足,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缺乏真正的替代方案。长期以来,美国虽然尝试重建本土稀土供应链,例如重启加州芒廷帕斯矿,但稀土的分离和提纯技术仍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中国在中重稀土领域的产量占全球85%以上,而这些稀土是美国军工产业的关键原料,从战机发动机到导弹制导系统都无法离开。一旦供应受限,美国军事与高科技产业都会受到直接冲击。这并不是驱逐留学生就能解决的现实困境。
中国近期的一系列反制措施已经对美国形成了明显压力。除了稀土出口管制,还包括暂停采购美国农产品、对美籍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等,这些动作具有针对性,也在逐步重塑博弈节奏。贝森特试图通过拉拢欧盟、印度等“盟友”形成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无论是欧盟还是印度,与美国在气候、贸易、供应链等领域都存在分歧,不太可能单纯为美国的稀土短缺买单。美国在国际合作上的号召力正在减弱,昔日的“联盟牌”不再是必胜手段。
贝森特在采访中虽然口头强硬,但也流露出妥协信号。他承认100%关税不一定会实施,并对局势缓和表示“乐观”。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正好映射出美方从高压威胁到寻求谈判的心态转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在反制上的态度始终明确。外交部重申,如果美方坚持对抗,中方将坚决采取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双方态度的差异,折射出谁在掌握主动。
这场稀土之战实际上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战略新逻辑。以往,美国凭借金融和科技优势,通过制裁与市场壁垒向他国施压。但随着中国在关键产业链环节具备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相互依存关系正在发生转变。当对手同样拥有反制工具时,传统的威胁与制裁就难以奏效。中国的稀土管制并非全面封锁,而是精准针对美国的薄弱环节,既展示了资源掌控力,也凸显了对供应链博弈的深度理解。
对美国来说,驱逐中国留学生的威胁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它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稀土供应困境,反而可能削弱美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损害自身经济利益。对中国而言,稀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筹码,是在大国竞争中维护利益的有效工具。中美在这一问题上的交锋,不仅是资源争夺,更是国际规则与战略格局的重塑。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场争端反映的是产业链主导权的竞争。未来的国际话语权,掌握在拥有关键技术与资源优势的国家手中。美国依赖制裁与威胁的旧套路,已经难以压制像中国这样拥有完整产业体系的对手。贝森特的“破防”正是这一现实的缩影。随着中美博弈深入,双方在高科技与战略资源领域的较量将持续升级,而简单的政治恐吓将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
最终,这场稀土争夺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先掀桌子的一方往往代价更大。美国如果继续依赖旧有的威胁手段而不调整战略,很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被动。中国的精准反制正在改变规则,美国的情绪化反应,则暴露了其在战略资源面前的无力。稀土只是一个起点,中美之间更深层次的供应链和技术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