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不到,一个曾经受益于中国北斗系统的国家,现在却对中国横加指责、处处为难。更讽刺的是,它不是那位老对手,而是曾与中国有长期贸易合作、科技协作的澳大利亚。
说实话,这事比当年越南“翻脸”还让人寒心。至少越南还有点“地缘安全焦虑”做借口,而澳大利亚,吃着中国的技术“红利”,却拼命往美国那边靠,活脱脱一副“白眼狼”的姿态。
事情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2012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初具规模,彼时国内市场的导航设备还几乎被美国GPS垄断。但中国没有止步,很快便让北斗发展成了全球导航系统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跟GPS和俄国的GLONASS平起平坐。
2020年,北斗系统全球服务正式开通。对很多国家来说,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GPS是免费的,但它掌握在美国手中,关键时候会“卡脖子”。谁都知道,美国曾在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人为削弱”GPS信号,压根不打算把它当作纯粹的民用产品推广。
这时候,北斗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开放、共享、免费的全球服务,尤其是亚太地区享有更高精度。这正中许多国家下怀,包括澳大利亚。
在北斗推广初期,澳大利亚不仅积极引入北斗的农业技术方案,还在交通、灾害监测、气象分析等多个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北斗终端设备在澳大利亚部分渔船、农用机械上都有所配备。
沈军,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专家曾说过一个形象的例子:“海上遇险的渔民,一拜妈祖,二拜北斗。”澳大利亚海域广大,渔业活动频繁,北斗的“短信+定位”功能就曾多次帮他们完成海上救援。
可以说,中国对澳大利亚开放北斗,没收一分钱技术费用,没要一点交换条件,纯粹是“共享科技红利”的姿态。可如今,他们却做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
在享受北斗服务的同时,澳大利亚却悄悄干起了“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
从2018年起,澳大利亚对中国科技公司表现出极度敌意,成为全球第一个全面封杀华为的国家之一,比美国还要早半步。他们的情报部门ASIO,不仅多次炒作“中国间谍”,还将一些根本站不住脚的案件强行包装成“渗透事件”。
比如王立强案,一位自称是“中国间谍”的诈骗犯,在澳洲被媒体当成“英雄”,炒成热搜。这种荒诞不经的操作,后来连澳本国媒体都看不下去揭了老底。但这事已经严重搅乱了中澳关系的信任基础。
中方对此也很明确。外交部曾公开表示:“无论花样怎么翻新,谎言终究是谎言。”
你说,这算哪门子合作伙伴?吃着你的科技饭,干着干涉你事务的事。
政治多面手,澳大利亚玩火自焚
澳大利亚在这场博弈中,表现得特别“别扭”。他们既不愿意彻底站到美国一边——怕失去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又不敢得罪美国,毕竟美军在他们国家长期部署,包括战略轰炸机基地和监听设施。
但现实中,他们又总是迫不及待地在涉及中国的国际问题上“表态站队”。
从华为事件到对中国疫情防控“问责”,再到在联合国场合针对中国香港、新疆问题指指点点,澳大利亚政客频频“嘴炮”上身,似乎越喊得凶,越能彰显“价值观一致”。
可是他们想两头占便宜的算盘,很快就遭到了现实打脸。
2020年,中国一度暂停或限制澳大利亚的煤炭、大麦、葡萄酒等多项商品进口,直接让澳洲出口商损失惨重。澳贸易部门当时估算,仅红酒产业损失就超过10亿澳元。
与此同时,美国并未因为澳大利亚“替自己挡枪”而给予实质性的市场补偿。相反,美国反倒趁火打劫,在多个农产品市场上取代澳洲出口份额。这让澳洲很多从业者都怨声载道。
这不禁让人问:你站队站到这种地步,值得吗?
军事主权的“让渡”,背后是战略焦虑
不仅仅是贸易受损,更大的风险,是澳大利亚自身军事主权的边缘化。
在AUKUS协议签署之后,澳大利亚从美英引进核潜艇技术,理论上“升级”了防务能力。但实质上,这代表着他们对美国的依附更深。多名澳洲国会议员在质询会上警告政府“正在悄悄将军事主权交到美国手中”。
更极端的说法是:如果哪天台海或者南海真的擦枪走火,澳大利亚不可能置身事外,会第一时间被美国拉下水,作为西太平洋的“跳板”。
再结合近期的局势,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正不断加强,澳大利亚“被动承担前沿压力”的地位愈发明显。这种地缘焦虑,让澳大利亚政策层出现某种“神经质”反应——一方面担心中国崛起改变地区格局,一方面又怕彻底失去中国市场。
而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没有处理好“如何与一个强大的邻居和平共处”这个关键命题。
北斗是技术,更是信任
从北斗的推广可以看出,中国在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上,是有胸怀也有战略耐心的。
澳大利亚并不是北斗唯一的“受益者”。泰国、印尼、老挝、阿联酋,甚至乌干达、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都通过中国的无偿援助或技术转让,构建了本国的精准农业、智慧交通体系。
这些国家大多没有卫星技术,但中国并没有搞所谓的“技术霸权”。北斗的成功,核心是信任,是对技术共享精神的践行。
而澳大利亚如今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在消费中国的善意,更是在损害自身未来的科技合作机会。
最近,中国在中东非和中南亚多个国家陆续启动了“北斗+5G+人工智能”联合应用试点项目,而澳大利亚却几乎被排除在外。这背后不只是外交摩擦的问题,更是技术信任度的评估结果。
写在最后:战略选边,不能忘本
有句话说得好:“朋友可以不多,但必须靠谱。”
澳大利亚在过去的确曾从中国的科技和市场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今却为了短期战略投机,把这份“朋友”的信任感践踏得一地鸡毛。
比起当年的越南,澳大利亚的“忘恩”更显得没有底线。越南毕竟地理紧张,历史遗恨多,而澳大利亚则是实实在在拿过好处、共享过成果,如今却反咬一口,翻脸不认人。
国际关系没有绝对的忠诚,但最起码的尊重不能丢。科技合作是最难得的纽带,一旦破裂,就很难再恢复。
澳大利亚选择了站在对抗中国的第一线,最终可能会发现:靠近美国的庇护,不一定带来安全;伤害中国的信任,却一定带来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