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7天後,歐盟對華攤牌,不承認台灣屬於中國,反制箭在弦上

沉默7天後,歐盟對華攤牌,不承認台灣屬於中國,反制箭在弦上

联合国2758号决议半个世纪未变,欧盟却在2025年10月悄然翻案。根据欧盟委员会新近披露的涉台声明,欧洲对中国的政策底线被撕开一道口子。7天的沉默后,欧盟对华摊牌,直接否定台湾属于中国。这一变动不仅引发中国强烈反制,更使全球地缘格局骤然紧张。彭博、路透等权威数据显示,中欧贸易、科技与安全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

七天沉默后的“摊牌”与地缘棋局

2025年10月7日,欧盟在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回应涉台问题时,公开表态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不涉及“台湾”,因而不支持台湾归属中国。外界不禁追问:这一表态是偶然口误,还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事实上,欧盟此举早有迹象可循。

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 1-7 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 8.2%,中国对欧出口钢材、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关键产品屡遭限制。本轮涉台表态,正值欧盟刚刚宣布针对中国钢铁的新一轮贸易政策。业内普遍认为,经济博弈与政治博弈交织,欧盟涉台立场的“微调”,不仅是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呼应,更承载着欧洲内部复杂的利益算计。

过去一周,欧盟内部多国密集表态。德国、法国等大国保持战略模糊,担心中欧全面对抗冲击自身产业;波罗的海三国与部分极右翼政党,则借台湾议题提升对美安全合作。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家因与中国经济利益深度绑定,公开反对激化台海争议。多家国际智库认为,这一“沉默7天”的外交操作,意在最大限度协调欧盟内部分歧,同时试探中方底线。

“2758号决议”被重新解读,法律与现实的碰撞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自1971年通过以来,一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法律基础。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投票结果,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国际格局。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办公室多次正式文件明确:台湾为中国一省,无独立地位。美国、欧盟等183个与中国建交国家,在建交文件中逐一承诺“一个中国”原则。

欧盟此时对2758号决议的重新解读,令国际法专家感到震惊。欧盟发言人以“字面未提台湾”为由,主张决议仅涉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这种“法律字眼上的抠细节”,在多国法律界被批评为“文字陷阱”策略。国际法研究会主席2025年9月最新声明指出,联合国法律精神远高于字面语义,部分成员国试图以技术性解释挑战既有国际秩序,极易造成地区不稳定。

欧盟内部对这一解读并不统一。德国外交部官员匿名透露,柏林对“摊牌”时机和方式高度谨慎,担心破坏同中国战略合作。意大利副总理塔亚尼公开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容动摇。匈牙利则多次在欧盟内部否决涉华制裁草案,力图维护中欧合作框架。多国媒体分析,欧盟对2758号决议的摇摆,反映出其在国际法与地缘利益之间的深层纠结。

意大利副总理塔亚尼

“反制箭在弦上”

面对欧盟对台立场的突变,中国随即启动一系列“组合拳”反制。外交部第一时间召见欧盟驻华使节,表达严正抗议。中国驻英、驻欧盟代表团连续发布四份权威解读,系统梳理2758号决议历史与法理,逐条驳斥欧盟说法。联合国中国常驻代表在安理会现场警告,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是“开历史倒车”,动摇战后国际秩序根基。

新一轮反制措施也迅速落地。签证政策收紧,部分欧盟成员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临时受限。中国工信部宣布,关键无人机零部件与半导体材料对欧出口申请将进行安全审核,首批受限企业名单已通过多家官方媒体公示。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9月以来,中欧高端制造业投资项目审批数量环比下降12%,新签绿色能源项目数量同比减少18%。这些举措直接影响欧洲本土企业“走出去”布局,也让德国、法国等汽车、航天巨头叫苦不迭。

无人机领域成为欧盟反制短板。中国企业占全球无人机核心零部件市场70%以上。欧盟2025年初刚刚提出的“无人机墙”计划,因关键零部件受控,项目进度被迫推迟。德国联邦国防军原定于2025年采购的高端无人机项目,因核心部件断供,被迫中止谈判。来自欧洲防务产业联盟的9月内部报告显示,欧盟在智能制造、绿色能源、航天技术等多领域对中国供应链形成依赖,短期内难以替代。

经济与安全利益交错,欧盟的战略困局愈发明显

2024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长城汽车宣布关闭德国总部,部分中国出口商减少对欧供应。本以为本土车企可以借机扩张市场,结果美方同步对欧洲汽车加税,宝马、奔驰、保时捷等品牌在美国市场份额骤降。德国蒂森克虏伯2024年财报显示,中国产品进入后公司高端钢材市场份额下降3个百分点。欧洲工业界逐渐意识到,脱钩中国意味着产业链失血,反制措施带来的“次生伤害”远超预期。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欧洲布局持续深化。意大利那不勒斯港扩建项目,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主导投资,每年为当地带来近2000个就业岗位。南部光伏电站、中意联合新能源工厂等项目,成为意大利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匈牙利、希腊等国积极吸引中国投资,反对泛化对华制裁。2025年9月,意大利与中国签署新一轮绿色产业合作协议,双方在碳中和、智能制造领域开展技术共享。欧洲企业界普遍担忧,倘若中欧关系持续紧张,合作项目和市场前景都将受损。

欧盟内部利益分化日益加剧。德国、法国等大国无法摆脱对中市场和技术的依赖,却又面临右翼势力崛起、美国压力不断强化。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等国则希望借助台湾、科技等议题强化美欧同盟。欧洲智库“布鲁盖尔”2025年最新报告指出,欧盟在关键议题上协调力下降,成员国越来越多地采取“各自为政”,统一对华政策难以形成。

国际秩序裂缝加大,“一个中国”原则再成全球焦点

联合国法律事务办公室近期重申,2758号决议的法律效力不容挑战。183个与中国建交国家均已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美国1979年建交公报同样写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认知台湾为中国一部分”。国际社会对“台独”不承认早已成为共识。欧盟此番动作,被多国主流媒体评论为“政治投机”,损害自身信誉。

中国在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同步加码“一个中国”宣介,G20、金砖国家会议期间,巴西、沙特等新兴经济体公开支持中国立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在全球主导的多边合作项目数同比增长7%,中方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投资力度,巩固伙伴关系。专家分析,欧盟打“台湾牌”,不仅难以改变国际法既有格局,反而可能让自身陷入孤立。

中欧关系并未因摩擦而断裂。中国外交部部长9月访欧期间,与意大利、法国高层开展能源、数字、航天等领域深度对接,宣布延续对意大利免签政策,为欧洲企业提供公平营商环境。德国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高管密集访华,力图稳住中国市场。欧洲多国高官近期密集访华,寻求重启价格承诺方案,修复因贸易摩擦受损的经济纽带。

中欧“冷静期”,未来走向取决于承诺与利益

七天的沉默已结束,欧盟对华摊牌带来的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2758号决议成为法律与地缘政治的新焦点,中欧关系在分歧、摩擦与合作中艰难前行。中国以法律、产业、外交多维反制,欧盟则在战略自主与对美依赖间徘徊。全球产业链、国际秩序面临新一轮重塑。中欧关系的未来,终究将在“利益与承诺”的抉择中重新定位。地缘风暴未必就此落幕,更大的博弈正在酝酿。

 

参考资料:欧盟称联大第2758号决议仅涉及中国代表权变更,未提台湾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10-07 15:05四川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简体 繁體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