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來了?哈馬斯終於簽字,以色列將撤軍,首個冤大頭浮出水面

大結局來了?哈馬斯終於簽字,以色列將撤軍,首個冤大頭浮出水面

10月8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高调宣布:哈马斯和以色列签了“20点计划”第一阶段协议,还喊出“加沙战争结束了”。

另一边,哈马斯特意提了特朗普的名字致谢斡旋国,内塔尼亚胡也说这是“以色列的伟大一天”。

三方一口咬定“和平来了”,场面看着挺热闹,但只要细扒这份协议,就会发现所谓“停火”,更像一场被现实逼出来的临时休战,连刚被推上风口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都只是这场博弈里第一个被摆上台的“冤大头”。

先看特朗普说的“以色列全面撤军”,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根据白宫公开的计划文件和撤军地图,以军只是退回到2025年9月进攻加沙城前的控制线,南部的拉法、汗尤尼斯这些关键区域,还是攥在以军手里。所谓“全面撤军”要分好几步走,每一步都得看后续谈判结果,这哪是“结束战争”,分明是给以军找了个“暂时驻军”的体面理由。

内塔尼亚胡敢签这个字,一半是被国内架着走:人质家属的抗议就没停过,极右翼部长本-格维尔甚至放话要解散政府,骂他“没彻底消灭哈马斯”;另一半是美国给的台阶够稳,特朗普特意改了原来的“21点计划”,删掉了对以色列不利的条款,还加了“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的硬要求,正好让内塔尼亚胡能应付极右翼的指责。

协议里的“模糊空间”,其实正对应着双方签字时的真实心态,哈马斯的签字,从头到尾都是无奈之举。

它嘴上说“战争结束”,但对协议里的核心条款寸步不让:坚决不接受彻底解除武装,也不允许自己被排除在加沙治理之外。

对哈马斯来说,签字不过是换个喘息机会:加沙的物资早断了,基础设施炸得稀烂,再不停火,连坐下来谈判的本钱都没了,但哈马斯心里清除,协议里“建立临时技术治理委员会”“国际监督非军事化”这些条款,全是冲着削弱它来的,所以签字后没几天,哈马斯首席谈判代表哈利勒·哈亚就紧急飞赴埃及,与其说是配合执行协议,不如说是盯着每一步进展,生怕被以色列摆一道。

比双方更会算的,是背后的斡旋国。卡塔尔表面上忙前忙后撮合,实则早和以色列做了交易:之前特朗普团队删掉计划里“以色列不袭击卡塔尔领土”的条款时,内塔尼亚胡立马公开道歉,还承诺“绝不主动挑衅卡塔尔”,这才换来了哈马斯的配合。

埃及和美国作为“担保国”,也各有各的小算盘:埃及怕加沙难民涌过边境,打乱自己的边境治理;美国则是为了给特朗普的中期选举凑“和平政绩”——至于协议里提的“永久和平”,不过是各自算完账后喊的漂亮话。

就在协议签字的前一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突然成了第一个被推出来的“冤大头”。

10月7日,巴勒斯坦权益组织把她告到了国际刑事法院,指控她“共谋种族灭绝”,理由是意大利给以色列提供过武器,但这事压根没表面那么简单。

去年国际刑事法院发内塔尼亚胡逮捕令时,意大利明明表态“尊重法院裁决”,和美国硬挺以色列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这次被盯上,真正原因是它没跟着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成了欧盟内部分歧的“出气筒”。更讽刺的是,梅洛尼自己都懵了,公开回应“从没见过这种毫无依据的诉讼”,她心里清楚,意大利不过是替那些没被点名的武器援助国挡了枪。

现在协议的墨迹还没干,新的矛盾已经冒了头。以色列军方放话“第一阶段仍留驻加沙,第二阶段必须解除哈马斯武装”,哈马斯直接回怼“解除武装等于让我们送死”。

这边意大利刚被起诉,美国就立马放话要“制裁国际刑事法院相关人员”,摆明了要护着以色列。

这场停火就像一根绷紧的橡皮筋:一边是内塔尼亚胡要应付的极右翼压力,一边是哈马斯不肯松口的武装权,中间还夹着欧盟的分歧和美国的选举算计。只要有一方觉得自己亏了,橡皮筋随时会断——到时候炸响的冲突,恐怕会比之前更激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简体 繁體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