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一宗看似平淡的军火买卖在南亚的上空悄然掀起层层意想不到的涟漪时,人们才开始真正的意识到: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也将会因为这一宗买卖的出现而起到不可预测的波澜。
印度最近是不是又“赚翻了”?乍一听这说法带着点嘲讽的意味,可俄罗斯那边有军事专家却抛出了个挺有意思的观点:虽说俄罗斯把RD-93战斗机发动机卖给了巴基斯坦,但印度没准儿能成为这场交易里的战略大赢家呢。从被媒体以“外交博弈”为调子炒得沸沸扬扬的发动机交易背后的利益纠葑不清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幅不容忽视的外交博弈的“大戏”在幕后徐徐展开的真实面目!
俄罗斯的发动机,巴基斯坦的“心脏”
随后推出的RD-93发动机便以RD-33的衍生型号的形式出现在了米格-29的新一代的改型机中,如:J-10、J-8II等。随RD-93MA的升级,其推力已达9300公斤力,同时配以了先进的数字控制系统,不仅能进一步增强了JF-17 Block III的载荷能力,还能更好的高海拔的适应性。
而对巴基斯坦空军而言,这款国产的高性能的涡轮风冷发动机的装配就意味着JF-17的“硬伤”即将得到彻底的解脱,截至2024年,巴基斯坦已接收超过156架JF-17战斗机,占其空军战机的近半壁江山。其配备的俄制发动机的巨大动力又将其打造成了能高效的携带射程超过150公里的PL-15超视距的空对地导弹的“火箭般的战机”,从而成为巴基斯坦的威慑体系的核心支柱。
巴基斯坦寻求与俄罗斯建立更直接的发动机供应合作,目的很明确:增强JF-17 Block III的战斗力,同时降低对中国大修服务的依赖,提升该战机对外出口的可信度。阿塞拜疆、缅甸等国已对JF-17表现出兴趣,这对巴基斯坦的国防工业自主性至关重要。
印度的“双重利好”?俄专家的独特视角
莫斯科普里马科夫研究所专家彼得·托皮奇卡诺夫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俄罗斯向巴基斯坦出售发动机,印度反而能获得双重利好。
一方面,这笔交易证明中国与巴基斯坦尚未完全突破俄制发动机的技术壁垒,仍需要依赖俄罗斯的供应。另一方面,印度空军使用与RD-93同源的RD-33发动机(配备于米格-29战机)已有数十年经验,对该系列发动机的维护、测试经验丰富,熟悉其信号特征和红外辐射模式。
这意味着印度可以据此优化雷达追踪与导弹打击系统,更轻松地应对巴基斯坦的JF-17战机。从这一角度看,印度确实可能因“知己知彼”而获得某种战术优势。
印度的矛盾反应:政治对立与战略应对
尽管有专家分析印度可能获得战术优势,但印度国内对俄巴合作的反应却十分激烈,国大党领导人贾拉姆·拉梅什质疑俄罗斯“背弃传统盟友”,认为交易损害印度安全;而人民党则驳斥其“炒作未经证实的报道”,强调俄印防务关系稳固。
这种政治对立背后,反映的是印度深层次的战略焦虑,印度65%的军备源自俄罗斯,从S-400防空系统到核潜艇租赁,俄制装备构成印度国防的基石,如今俄罗斯与巴基斯坦走近,无疑加剧了俄印之间的互信裂痕。
在对RD-93的深入了解背景下,印度也在两手发力中:一方面就Su-30MKI、米格-29UPG的电子战系统等方面的优化研制将其作为推进国产电子战系统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在加速了对其它先进的国产的装备的推进,如对S-400防空系统的部署也将对低的雷达的反射目标的拦截等方面的推进,将其作为推进其对俄制的装备的长期的依赖的重要的切入点。
俄罗斯的经济算盘:务实主义超越传统友谊
俄罗斯为何不惜得罪印度这一传统盟友,也要向巴基斯坦出售发动机?西方对俄制裁是核心动因。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军工失去传统市场,急需亚洲订单维持生产线。
巴基斯坦的RD-93MA采购合同未来五年可能达2.5亿美元,这对俄罗斯航空供应链来说是关键资金注入。同时,通过支持巴基斯坦,俄罗斯可巩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保障Su-35、S-500等项目的合作前景。
俄罗斯的决策基于经济务实主义,而非传统友谊。正如分析所指出的,俄罗斯需要在维持印巴平衡中,避免彻底失去印度这一核心客户。这种平衡术将深刻影响南亚地区的力量格局。
中国的替代方案:技术自主的战略底气
在这场发动机博弈中,中国角色备受关注。事实上,中国早在JF-17批量化生产初期,就完成了替代RD-93的准备。自主研发的涡扇-13发动机不仅与RD-93推力等级相当,而且在性能指标上更稳定、更高效。
多年来,巴基斯坦空军之所以未换装中国航发,主要源于“路径依赖”——熟悉俄制系统,维护与后勤体系一体化。但如果俄罗斯真的屈服于印度施压中断供货,巴方只需一纸采购协议,中国的航发工厂即可为其“接力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