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觎南海不成,转过头就要在台海制造事端,菲律宾专家狂妄叫嚣,称中国大陆应仔细权衡攻台代价。
10月2日,有日媒引用了不具名的菲律宾高级官员的话称,菲律宾正在“缓慢且非官方”地将台海纳入本国的防务架构,即便菲律宾政府坚持“一中政策”,但与台当局的非正式防务接触也暗中扩大,已经从海岸警卫队级别逐步上升到高级将领的交流,而这些举动都被隐藏在“赴台观光”下悄然进行。
当台海局势因解放军常态化巡航与军事演习持续升温时,菲律宾某智库学者抛出惊人论断:若大陆启动武统进程,下场最惨的并非台湾民众,而是需要权衡百万东盟劳工安危的大陆。
这一论断背后,折射出东南亚国家在台海博弈中的复杂处境与战略误判。
劳工问题与军事捆绑
菲律宾在台海问题上的矛盾心态早已显露。截至2025年9月,台湾地区约有20万菲律宾劳工,占在台外籍劳工总数的23%。这些劳工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和家政服务业,构成菲律宾每年20亿美元汇款收入的重要来源。
然而,当台海局势紧张时,菲律宾政府却陷入两难:一方面,马科斯当局延续”一中政策”的外交辞令;另一方面,军方与台当局的非正式防务接触却在暗中升级。
2025年8月,菲律宾国防部宣布在巴丹群岛新建军事基地,该基地距台湾仅200公里,配备可起降F-16战斗机的跑道和现代化雷达系统。
菲律宾海军发言人特立尼达直言:”我们需将战略视野扩展至域外。”这种军事扩张与菲律宾外长拉扎罗9月1日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公开请求中国在台海冲突时协助撤侨。
这种矛盾暴露出菲律宾试图通过”台湾牌”换取南海利益,却忽视自身战略脆弱性的现实。
菲律宾智库的论断建立在错误假设之上。他们声称大陆若动武,将导致在台100万东盟劳工(含20万菲律宾人)陷入人道危机,进而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
但数据显示,中国东部战区近年来的”联合利剑”系列演习中,多次演练跨海投送与精准打击科目,其H-6K轰炸机群与075型两栖攻击舰的协同作战能力,已能实现”首轮打击即瘫痪关键节点”的战术目标。
这意味着,若冲突爆发,大陆完全有能力将非交战区伤亡控制在最小范围。
美日菲澳的联盟困境
菲律宾学者构想的”多线牵制”战略,实则暴露出盟友体系的致命缺陷。根据美军印太司令部2025年兵推报告,若台海爆发冲突,美国需从关岛安德森基地调派3个航母战斗群,但解放军东风-26B反舰弹道导弹的射程覆盖第二岛链,迫使美军航母需在冲绳以东海域活动。
这种部署导致美军无法有效支援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行动——2025年4月美菲”肩并肩”演习中,菲律宾海军”何塞·黎刹”号护卫舰在黄岩岛附近遭遇中国海警5901舰的近距离监视,最终被迫撤离。
日本自卫队的介入同样面临现实制约。尽管岸田政府在2025年防卫白皮书中将”台湾海峡稳定”列为重点,但其F-35B战斗机需从岩国基地起飞,经宫古海峡才能进入台海,这段航程完全处于解放军歼-20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内。
更关键的是,日本民众对台海冲突的支持率不足35%,国内反战情绪持续升温。
澳大利亚的参与则更具象征意义。AUKUS框架下,澳海军虽获得核潜艇技术,但首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需到2035年才能服役。
2025年澳美联合演习中,澳海军”霍巴特”级驱逐舰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在解放军055型驱逐舰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面前,生存概率不足40%。这种实力差距使得澳大利亚难以形成有效战略威慑。
实力与决心的双重保障
菲律宾学者的误判,源于对中国军事能力的低估。2025年9月,解放军东部战区发布《台海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白皮书》,披露其已构建”三位一体”打击体系:陆基东风系列导弹可覆盖台岛全境,海基052D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18反舰导弹能实施饱和攻击,空基轰-6N轰炸机可携带空射型高超音速导弹。
这种立体化打击能力,使得台军”地下机库”战略彻底失效——花莲佳山基地的400架战机存储能力,在解放军钻地弹的打击下,生存概率不足20%。
经济层面,大陆的承受能力远超外界想象。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2%,外汇储备达3.2万亿美元。
即便面临国际制裁,中国作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其经济韧性足以支撑短期冲突。反观台湾地区,2025年GDP增速已放缓至2.8%,通胀率攀升至3%,若冲突导致台积电等企业停产,其经济崩溃风险将急剧上升。
民意基础方面,大陆民众对统一的支持率持续保持高位。2025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89%的受访者认为”统一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这一数据在青年群体中更高达93%。
这种全民共识,与台湾地区内部”独派”与”统派”的激烈博弈形成鲜明对比——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停滞,2025年ECFA框架下大陆对台让利已减少47%。
小国的战略选择
菲律宾的困境,本质上是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典型写照。当马科斯政府试图通过”台湾牌”换取美国军事支持时,却忽视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发展。
202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1.2万亿美元,菲律宾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8%。这种经济依存度,使得菲律宾在台海问题上的冒险行为面临巨大风险。
更现实的选择是,菲律宾需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建立危机管控机制。2025年8月,中菲两国海警在仁爱礁达成临时安排,允许菲方向”马德雷山”号登陆舰运送生活物资,但禁止加固建材。
这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模式,为地区稳定提供了可行路径。若菲律宾继续在台海问题上选边站队,最终可能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当台海局势进入新的临界点,菲律宾等国的战略误判暴露出中小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认知局限。历史早已证明,依靠外部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终将失败。
结语
对于菲律宾而言,真正需要权衡的,不是如何利用台湾问题牟取私利,而是如何在地区和平与自身发展间找到平衡点。
毕竟,在21世纪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任何试图通过制造危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参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