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傍晚,以色列南部红海度假城市埃拉特的海滨夜空被爆炸声撕裂。一架来自也门胡塞武装的无人机突破以色列多层防空系统,精准击中当地一家酒店大堂,现场浓烟滚滚,玻璃幕墙碎成齑粉。
也门胡赛武装导弹无人机
与此同时,一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以16马赫速度飞向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迫使中部数百万民众躲入防空洞,警报声持续近半小时。这次袭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胡塞武装针对以色列经济命脉的系列打击之一——旅游业和能源运输线正成为新一轮冲突的焦点。
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
埃拉特作为以色列唯一面向红海的港口,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它承担了全国约50%的原油转运和60%的钾肥出口任务。然而,自8月底胡塞武装对以色列实施封锁以来,该港已陷入瘫痪。
9月7日,胡塞武装首次击中以色列南部拉蒙机场,导致航班锐减;9月19日的酒店遇袭事件后,当地旅游旺季预订量暴跌70%。连续打击使得以色列南部交通枢纽功能严重受损,而胡塞武装明确表示,其目标是“掐死以色列的经济命脉”。
以色列南部拉蒙机场
以色列的防御系统在此次袭击中暴露漏洞。尽管以军宣称使用“箭-3”系统拦截了导弹,但导弹碎片仍坠落在贝特谢梅什市,造成局部电力中断。值得关注的是,袭击发生前一天,以色列刚宣布完成“铁光束”激光防空系统的研发,但这一号称能低成本拦截无人机的技术未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
胡塞武装采用的“无人机+导弹”饱和攻击战术,以数万美元的低成本无人机,迫使以色列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维护防空网络,形成非对称战争中的成本倒挂。
胡塞武装的行动并非孤立进行。9月20日,以色列国防军宣布扩大在加沙城的地面行动,过去24小时内空袭约100处目标,造成至少3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与此同时,以军对黎巴嫩南部发动空袭,违反2024年11月达成的停火协议。
加沙受灾民众
冲突外溢还涉及外交领域:9月9日,以色列对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哈马斯领导层实施“精准打击”,导致5名巴勒斯坦人和1名卡塔尔安全人员死亡,引发卡塔尔向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正式投诉。
以色列的强硬路线正引发国际社会反弹。9月21日至22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法国、比利时等国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使承认国总数达到联合国会员国的81%。
内塔尼亚胡对此回应称这是“对恐怖主义的荒谬奖赏”,并威胁采取反制措施,包括切断对约旦的水和天然气供应,甚至考虑关闭法国驻耶路撒冷领事馆。然而,这种孤立态势可能进一步加剧以色列的经济困境。欧盟已部分中止与以色列的贸易协议,取消其年贸易额约150亿欧元的关税优惠。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加沙地带的局势持续恶化。加沙城互联网和电话服务中断,导致80万居民与外界失联。以军推进市中心的过程中,采用步兵、坦克和空军协同战术,迫使数万平民沿拉希德公路向南逃亡,许多人仅携带少量行李露宿街头。
以军命令加沙城民众撤离
加沙卫生部门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至少61人死亡,本轮冲突累计死亡人数已超6.5万。此外,物资短缺导致435人因饥饿或营养不良丧生,包括4名儿童在最近24小时内死亡。
加沙难民营
以色列国内矛盾同样尖锐。特拉维夫爆发万人反战集会,民众对内塔尼亚胡的不满情绪升温。以军方厌战情绪显著,部分士兵拒绝执行命令。
分析认为,内塔尼亚胡坚持强硬政策,与其面临贪腐指控和极右翼联盟施压有关,试图通过军事行动转移国内注意力。但持续冲突已使以色列兵源紧张,伤亡数据被列为“高度机密”,以免挫伤士气。
胡塞武装的持续打击已重塑红海航运格局。马士基等航运巨头暂停红海航线,商船绕行好望角使单程航程增加6400海里,成本上升30%。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估算,每艘绕行船只额外产生100万美元费用。
国际海运巨头马士基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地区力量重组: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明确第三方对任一国的攻击视为“侵略”。阿拉伯国家加速筹建联合防御阵线,标志着美国主导的中东安全体系面临挑战。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承认“以色列处于某种孤立”,需做好“自力更生”准备。但现实是,多线作战正消耗其资源。胡塞武装称,若沙特或英国协助以色列商船护航,将同样成为打击目标。这种围堵策略使得以色列海上生命线被掐断,埃拉特港实际陷入破产。
艾拉特港
此次冲突凸显现代战争中经济命脉的脆弱性。胡塞武装以低技术成本实施精准打击,而以色列依赖的高成本防空系统难以全面应对。
国际社会多数国家转向支持“两国方案”,以色列若继续单边行动,可能面临更严重孤立。然而,当前各方均未展现妥协意愿,加沙的人道危机与红海的航运风险仍在持续升级,短期内和平解决的前景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