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拟于10月14日对中国港口和相关船舶实施新收费措施,收到风声的业内一片茫然:“怎么收费?哪些船?规则在哪?”这些细节其实美国自己也没明确。
但中国没有因此而坐以待毙,等着对手把“海运封锁”变成现实,而是提前出拳。
在美国政策尚未落地之前,中方已通过修改《国际海运条例》把反制权写进法里,抢先把工具箱摆在台面上。法律已在手,执行细则虽未出,但信号已发,我方先发制人的策略昭然若揭。
国务院已于9月29日公布并施行修订后的《国际海运条例》,明确:若他国采取歧视性限制或类似措施,中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反制,包括收取特别费用、禁止进出港口、限制信息和数据访问等。
我们详细来看,收取特别费用的意思是,如果美国船舶或企业对中国船舶收取额外费用,比如额外港口费、航运服务费等,中国港口也可以对这些美国船舶征收额外费用。让对方感受到以牙还牙的压力,做决定之前务必三思。
禁止进出港口的意思是,针对采取歧视措施的对方船舶,中国港口可以暂时或长期不允许其靠港。比如美国某公司船舶,如果执行了针对中国船的“港口费”,中方港口可以暂时拒绝其靠泊。
至于限制信息和数据访问,港口运营、航运公司通常需要共享一些物流信息、通关数据等。中方可以限制那些对方公司或国家获取这些信息的权限。比如说,美国公司原本能在线查到港口船舶作业情况,或者获取通关信息,中方可以限制或延迟这些信息,增加其运营成本。
中方这次不是简单喊话,而是制度化、法规化地把反制权写入法律,为后续任何具体行动提供法律依据和正当性。
美国方面,即便美媒报道说,这项政策虽拟定生效日为10月14日,但执行细则仍含糊不清,加上美国政府停摆,不知何时才能恢复正常运转,这必然会在短期削弱有关机构执行力,短期内执行不下去。这给中方创造了一个窗口期:抢在美国“毒计”落地前,先构建反制框架。
要知道,先发制人不是任性,而是基于战略考量。全球航运高度互联,中国在造船和新船订单上占据全球显著份额,美国若贸然执行单边收费,很可能自损产业链。对中国而言,保护海外企业利益、确保供应链安全,一刻也等不得。
中国这次在国际海运上的先发制人,并非孤立事件。这几年,无论是金融领域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贸易领域用反倾销法对不合理关税反制,还是数据安全法限制境外非法访问中国信息,甚至海外投资项目通过外交和安全保护提前布局,中方都在用法律、制度和规则工具箱,把潜在风险变成可控筹码。
逻辑很清楚:不等别人来限制你,先把手里的工具亮出来,确保本国企业、产业链、投资利益安全,同时在国际舞台上掌握主动权。这一套操作,才是真正的“法律先发制人拳”,今天海运,明天金融、投资、数据,都是同一套套路——先动手,留主动。
中方这一次,主动了;下一步,才是真刀真枪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