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弗吉尼亚匡蒂科海军陆战队基地,召集数百名驻外和驻内的高级将领,举行一场罕见的高层大会。会中他发表了近五十分钟的讲话,明确提出要以“战斗精神”为导向重塑军队文化,并宣布一系列针对体能、仪容、领导与监察的改革指令。这次集结在时间和形式上都带有紧迫感与示范性。
赫格塞思在讲话开场宣称“欢迎来到战争部,因为国防部的时代结束了”,并与白宫此前签发的行政令相呼应,允许在礼仪和官方文本中使用“战争部”称谓。虽然行政更名仍需国会立法确认,但这一措辞在象征层面传达出新的组织定位,即把重心从防御管理回归到尚武、备战的语境上。
他提出的十条新令涵盖体能标准、仪表要求、领导风格、监察流程与晋升机制等方面。具体包括将作战岗位体能测试按更高标准执行、收紧仪容(如限制留胡须)、审查所谓“有害”领导力与霸凌问题、终结零容错的指挥文化,以及推动“基于业绩”的晋升。整体目标是把部队“从旁枝回归主业”。
在讲话里,赫格塞思把军队战斗力被削弱的责任部分归因于外部政治与内部文化偏差,称长期以来误导性的社会与政治潮流使军队关注错误议题。他主张清除这些“明显干扰”,恢复以战场准备和杀伤力为核心的组织本能,把握“谁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的传统观念。
特朗普也出现在现场并发表演讲,他在台上抨击“激进左翼”与政治正确,强调军队的首要任务是作战而非迎合意识形态。总统的语气强硬,并以直接言辞要求将领们支持新方向,此举在会场上营造出一种压力与权威叠加的氛围,令部分在场军官面带沉静但暗生忧虑。
会后有军内人士与评论指出,此次会议引起了部分将领和中下层军官的不安。有人担心强烈政治色彩与高压发言会损及军队的非党化传统,削弱军中独立专业判断。另一面,也有人认为这是重建体能与纪律的必要措施,短期内能起到动员与统一意志的作用。
这些改革并非孤立事件。今年以来,赫格塞思在任内已推动多项人事与结构调整,包括解雇若干高级将领并下令缩减四星将官数量约二成。他同时推动改名与机构整顿,试图通过人事重塑与名称变更来实现更广范的文化转向,形成从上而下的改革合力。
然而,行政更名“国防部→战争部”与总统授权在礼仪上使用新称呼,触及法律与宪政层面的疑问。因为联邦行政机构的正式更名通常需经国会立法,且军队应遵循宪法与国会對國防預算的監督,擅自调整机构定位在程序上存有争议,也可能招致国会审查或司法质疑。
至于对军队能力的实际影响,短期内这种言辞与指令能提升士气并强化训练方向,但长期效果未必单一向好。若改革过于强调形象与口号,可能牺牲专业性、多样化人才与技术能力的培养,对复杂现代战争的综合能力形成隐性削弱风险。
一处明显争论点是关于多元化、公平与包容(DEI)议题与“基于业绩”晋升的替代关系。取消或压缩多元倡议,转而以单一业绩指标衡量晋升,虽能简化考核标准,但也可能忽视团队构成、人才潜能与不同背景下的综合贡献,带来组织公平性与适配性问题。
此外,这类高调改革具有明显的政治效应。通过强调“尚武”与更名,政府旨在向国内支持群体释放信号,巩固执政话语;同时也对外传递一种强硬姿态,服务于更广泛的国家安全与外交策略考量。由此可见,国防文化既是军事问题,也是政治工程的一部分。
盟友与对手也会据此作出快速解读。盟友或担忧美国政策的连续性与军队专业传统是否被侵蚀;对手则可能借机评估美国军事政治化的长期影响并调整战略。区域与全球安全环境的反应,将成为检验这一变革外溢效应的重要变量。
在执行层面,赫格塞思面临制度惯性、军种自主与法律审查等多重阻力。长期形成的晋升路径、训练体系和监察机制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写,地方执行往往采取折衷方案。此外,司法与国会可能对越界行为进行约束,使改革节奏被迫放缓。
对未来走向的初步判断是:短期内以意志与人事调整形成高压推进,部分可见成效;中长期将出现向制度化、法制化折中与修正,除非主管层能在国会与司法监督下稳固更名与改革的合法性。最终成败取决于执行细则的可行性和与既有体系的兼容度。
总之,这次在匡蒂科的将领大会既是一次军事文化动员,也是政治意志的外显。赫格塞思和总统合力推动的变革,可能在短期提高部队纪律与战斗导向,但与此同时,它也把军队进一步推向政治话语场。未来观察要点是改革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落地、如何兼顾专业性与政治目标,以及其对美军长期战斗力和国际信誉的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