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准备着与华开战的五角大楼,发现美军出现了一个致命缺点,若不改将会被击败!
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29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五角大楼正寻求加速增加导弹及12个关键系统的产量,要求国防承包商短期内将产能提升至当前的两倍甚至四倍,以防与中国爆发潜在冲突时库存不足。

据悉,在红海与俄乌战场的持续消耗中,美军“爱国者”导弹库存较战前已下降超60%,仅9月为应对胡塞武装新一波袭击就发射17枚。更要命的是,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最新推演显示,若台海爆发高强度冲突,美军关键弹药库存仅能维持8天。美军频繁炒作“台海军事选项”,这背后的弹药短板比想象中更刺眼。
美军当下的弹药危机,不是偶然爆发的问题,而是俄乌冲突与红海战事持续消耗的必然结果。
先说俄乌战场。自冲突爆发以来,美军已向乌克兰输送超过200万枚155毫米口径炮弹,库存早已告急。按照美军最新产能规划,2025财年155毫米炮弹月产量目标为8万枚(年产能96万枚),但乌军在2025年上半年曾出现单周消耗超10万枚的峰值,相当于1个多月就耗光美军1个月的计划产量。
为填窟窿,美军不得不从本土仓库紧急调拨,直接导致“爱国者”防空导弹的战备库存被挪用,如今已不足战前水平的40%。

红海方向,为了拦截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导弹,美军曾单日发射“标准-2”“标准-6”导弹数量,多次达到了单月采购量的15%。更棘手的是,“标准”系列导弹还要供应给北约多国,仅欧洲盟友就有8个国家依赖美军补给。
这种全球分摊的模式,本质上是产能跟不上需求。美军2025年“标准-6”采购量仅210枚,却要支撑中东、欧洲两个方向的消耗,每多发射一枚,对华战备的家底就薄一分。而且这类导弹的生产周期长达16个月以上,短期内根本补不上缺口。
从俄乌的炮弹到红海的防空导弹,美军在不同武器类型上持续失血,却始终没建立起动态库存预警机制。这种被动消耗到最后,弹药短缺已从“后勤问题”变成了“战略风险”。
面对库存告急,五角大楼在2025年8月敲定15亿美元合同,推动155毫米炮弹增产;9月又与洛克希德・马丁签订98亿美元大单,采购近2000枚“爱国者”PAC-3MSE导弹。但这些动作看似力度大,实则离需求还差得远。

第一,产能提升速度追不上消耗。以155毫米炮弹为例,美军当前月产量刚提升至2.8万枚,要到2025年底才能达到8万枚的目标,而乌军每月消耗就可能超过5万枚。“爱国者”导弹更关键,洛克希德・马丁2025年计划交付600多枚,即便按最大产能推算,2027年才能达到年产750枚,可美智库CSIS推演显示,台海冲突初期,美军单日消耗就可能超百枚,打几天就没了。
第二,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没解决。导弹生产不是简单加生产线,比如“爱国者”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主要依赖诺斯罗普・格鲁曼,该企业即便扩建厂房,产能翻倍也需要2年以上。制导芯片的替代来源还在测试,光性能测试一个环节就要6个月,这些环节环环相扣,根本快不起来。
第三,美国工企业没动力冒风险。雷神母公司RTX曾公开表示,没有10年以上的长期合同,不会投入巨资扩建生产线。原因很简单:导弹生产线建设成本高,一旦未来冲突降温,过剩产能就是亏损。而五角大楼既没给风险补偿,也没承诺保底采购量,企业自然不愿全力投入,商人眼里,稳赚不赔比军方需求更实在。
所以看下来,这些增产计划更像“应急补丁”,补不上长期透支的大窟窿。

当五角大楼把目光转向对华开战预案,弹药短缺的致命性才真正露馅。CSIS的推演数据很直白:美军现役LRASM远程反舰导弹库存仅120枚,年产能不足50枚,按台海冲突日均20枚的消耗速度,6天就会耗尽。更可怕的是,这不是个例,“战斧”巡航导弹库存也仅够支撑10天高强度打击。
美军会落到这步田地,根源是战备逻辑全错了。长期以来,美军打惯了伊拉克、阿富汗这样的低强度战争,总觉得能“速战速决”,库存规划只算“短期账”。可中国的军事力量早已今非昔比,要想在台海形成优势,必须做好打“消耗战”的准备,这需要的是百万级的弹药储备。
更要命的是,美军还在一直犯错误。一边想维持全球部署,给北约盟友送炮弹、给中东基地补导弹;一边又想攒家底应对中国,这种“两头都要顾”的心态,只会让缺口越来越大。要么收缩全球战线,把资源集中到印太;要么承认弹药不够,放弃“军事威慑”的幻想。可美军两样都想要,结果就是哪边都顾不好。
现在五角大楼忙着签采购合同,看似在补短板,实则没碰核心问题。弹药短缺不是“生产慢”的问题,是战略贪多嚼不烂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