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些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那股敌意,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中国没去招惹谁吧?帮发展中国家修路建桥,在气候变化上也主动扛起责任,这些事做得挺实在的。可西方国家总像盯着个对手似的,到处找茬针对。
英国专家克里·布朗一针见血地说,中国犯了个“原罪”,这话说出来让人觉得有点道理,又有点无奈。这个“原罪”不是啥道德上的大错,而是中国成功搞了资本主义,却没按西方那套政治模式改革。这点让西方国家觉得不舒服,因为它颠覆了他们长久以来的认知。
布朗作为资深汉学家,前外交官,他的看法基于多年观察,不是空谈。他觉得西方得放下成见,好好想想怎么跟中国共处,而不是一味道德指责。
西方对中国的敌意,从何而来?布朗的看法
布朗认为,西方国家讨厌中国,根子在于一种深层不安。中国没按西方剧本走,却混得风生水起,这让西方觉得自己的模式不是万能的。
拿“原罪”来说,布朗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在西方眼里,中国最大的错就是成功实践了资本主义,但没搞政治改革。
西方人总以为,经济腾飞就得带上民主选举、多党制啥的。可中国偏不,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经济像火箭似的窜起来。
2001年入世贸,2010年超日本成第二大经济体,现在眼看要追美国。科技上,5G、AI、新能源,中国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某些领域。这速度太快,西方适应不了。
过去,西方通过投资发展中国家,换取廉价劳动力、原材料,赚大钱。中国不一样,帮非洲建铁路港口,不是单方面拿资源,而是互利。
非洲国家得益,西方传统势力却慌了,觉得影响力被抢。布朗说,这就像打牌,老玩家习惯一套规则,新玩家中国带了新玩法,老玩家不爽。
文化上也对不上。中国讲究求同存异,儒道佛几千年共存。西方更黑白分明,非得有标准答案。国际上,中国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道路。西方总想输出模式。
布朗建议,西方别用偏见看中国,得亲自了解历史文化。比方说,他的书《中国通过欧洲眼睛》收集了800年欧洲人对中国看法,从17世纪到1970年代,显示误解由来已久。
布朗觉得,西方道德化中国,只会加深隔阂。2020年他写文章《为什么西方需要停止对中国说教》,直言知识、谦虚、诚实才是应对中国崛起的钥匙。西方得承认,中国不是威胁,而是现实存在的大国。
中国崛起背后的逻辑,西方该怎么调整心态
中国为什么让西方这么不待见?布朗分析,中国是机会主义、特殊、有限的大国,主要自利驱动,不是啥意识形态输出狂热分子。
西方总投影自己的思维,觉得中国想称霸。可中国外交更务实,非干涉内政,帮发展中国家搞基建,换资源和市场。这套模式在“一带一路”上显眼,覆盖上百国家。
西方呢,过去主导国际秩序,现在多极世界来了,不适应。布朗在2024年访谈里说,西方和中国沟通失败,常因为不理解对方语境。中国官员看世界,带着历史包袱,不想再被欺负。
西方默认最坏情景,政客爱简单叙事:邪恶共产党压迫好中国人。可布朗觉得,这太幼稚。中国经济体量大,影响全球供应链,西方脱钩谈何容易。拿特朗普时代,美中贸易战,关税加了,供应链乱了,谁也没赢。
布朗在2025年辩论中说,西方对中国虚伪,总双标。比如,西方自己人权问题一大堆,却总挑中国毛病。他的书《大逆转:英国、中国与400年权力竞争》回顾从中世纪起的中英关系,英国总想经济政治上主导中国,可现在角色变了。
中国成世界工厂,西方得分享权力。布朗强调,多极世界更真实,中国、印度、全球南方崛起,西方别慌,得适应。比方说,中国在气候上主动减排,帮穷国转型,这点西方得学。2024年他评论英国对中国贸易,说得现实点,别光道德高地。
西方心态调整,得从承认中国成功开始,别总觉得中国会崩盘。布朗引用历史,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今,韧性强。西方误判,只会自食苦果。
布朗的分析接地气,他觉得中国“原罪”本质是西方不愿接受不同模式成功。中国没想推翻西方体系,只是想占一席之地。可西方反应过度,搞小圈子对抗。西方得学着拥抱中国政治文化,就像中国学了西方经济。
布朗的路子是桥,不是墙。他觉得,中西方得诚实面对分歧,找合作空间。中国崛起不可逆,西方别总敌视,得共存。比方说,经济上,西方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科技上,合作创新更好。布朗的话有内涵,别总道德绑架,得务实。
西方讨厌中国,多因恐惧未知。中国“原罪”其实是镜子,照出西方不自信。未来,得多了解,少对抗。这对大家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