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美国社交媒体上的三条帖文打破了全球贸易市场的平静。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10月1日起,将对进口重型卡车、建材、家具、专利药品等多类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税率最高达100%。
从厨房装修用的橱柜,到医院急需的特效药,再到工业领域的重型卡车,这场覆盖民生、医疗、工业的关税风暴,让中欧印等多国企业猝不及防。更令人意外的是,此次加税名单中,美国的多个盟友赫然在列。
覆盖全产业链
打开美国此次公布的关税清单,最直观的感受是“覆盖面广、税率高”。央视新闻梳理的信息显示,此次加税共涉及四大类核心商品,每一类都与民生或工业生产紧密相关。
重型卡车领域的25%关税备受关注,美国商会此前就曾公开反对这一政策,理由是美国前五大重型卡车进口来源国分别为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和芬兰,这些国家均为美国盟友或亲密伙伴,对美国国家安全并不构成威胁。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重卡进口量已占到总销量的38%,这意味着关税落地后,美国运输行业的成本结构将被彻底重塑。
建材和家具成为高关税的“重灾区”,50%的税率直接砸向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及相关建材,30%的关税则瞄准进口家具。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早已发出预警,受此前关税政策影响,2025年8月美国市场家具价格已同比上涨4.7%,新一轮加税无疑会让这一涨幅进一步扩大。
最具争议的是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关税。特朗普在帖文中特别注明,相关公司若在美国建厂可获豁免,这被外界解读为逼迫产业链回流的手段。
加税会直接推高患者用药成本,甚至加剧美国本就存在的药品短缺问题。爱尔兰、德国、瑞士等药品出口大国也迅速表达担忧,认为此举可能扰乱全球药品供应链。
更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因尚未与美国就药品税率达成一致,成为少数无法享受豁免的盟友,其药企面临的冲击已提前显现。
从俄乌施压到“无差别”加税
2025年3月底,美国就开始在俄乌冲突相关议题上动用关税工具,威胁对购买俄油的国家征收25%-50%的关税。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回应,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一贯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坚决反对动辄拿中国说事、施加所谓“经济压力”,强调对话谈判是唯一出路。
这一回应也成为后续中方应对关税施压的基调,到了6月,美方态度进一步强硬,提出一项法案,若中国和印度继续购买俄油,将对两国出口至美商品加征高达500%的关税。
该法案还在参议院获得两党支持,一度处于随时可签署的状态,但这一威胁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中印均未改变原有能源采购格局。
8月普特会面后,美方发现难以通过施压影响俄方决策,态度出现明显转变,进入9月联大期间,特朗普会见泽连斯基时突然表态,称“相信基辅在欧盟的帮助下能夺回所有被占领土地”,被欧洲舆论解读为“将乌克兰防务责任甩给欧盟”的信号。
紧接着,美方又逼迫欧盟停止购买俄油,但这一要求被欧洲官员直言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欧盟约2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仅法国、比利时等四国2024年进口的俄液化天然气就达1677万吨,占欧盟进口总量的97%。
面对对中印施压无效、欧盟态度犹豫的局面,美方政策开始转向“无差别”加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此前的表态中早已明确立场:“关税问题欧盟自主决定”,暗示不会照搬美方要求。
加拿大等盟友也陷入两难,加拿大刚修复与印度的关系,既不想过度依赖美国,又难以承受美方压力。
盟友不满与本土经济预警
关税大棒落下后,最先出现的反对声并非来自“竞争对手”,而是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内部的不满情绪尤为明显,法国《世界报》援引巴黎政治学院专家的评论指出,“欧洲很难在对华关系上完全信任华盛顿,如果我们的对华政策取决于美国,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德国工商联合会执委会成员沃尔夫冈·尼德马克更是直接警告,加征关税将损害经济复苏和创新能力,破坏对国际合作的信心,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德国制造业高度依赖自由贸易。
印度的处境同样尴尬,除了药品出口受100%关税冲击,此前美方还曾威胁对印度组装的苹果产品加征25%关税,要求苹果将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
这让正着力承接制造业产能的印度措手不及,印度媒体坦言“有点懵”,因为苹果和富士康均已承诺在印建厂,莫迪当局也将其视为制造业崛起的重要标志。
这种“出尔反尔”的施压,让印度对美贸易谈判的信心受挫,更值得警惕的是,关税政策已开始反噬美国本土经济。
美国劳工部9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失业率升至4.3%,创近4年来新高,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2.2万,远低于市场预期,较7月修正后的7.9万大幅下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分析指出,这一数据说明关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且符合“关税影响存在两到三个季度滞后期”的经济学规律。
物价上涨的压力也在向消费者传导。哈佛定价实验室研究显示,截至7月底,美国受关税影响商品的零售价格涨幅显著高于其他品类,毕马威的调研显示,超过80%的受访公司计划未来六个月提价以抵消关税成本。
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指出,无论是对进口商品征税还是对企业利润征税,最终都会抬高价格并阻碍经济增长,“美国经济没有陷入衰退,并不意味着保护主义政策是无害的”。
美联储此前已降息25个基点试图刺激经济,但通胀压力仍未缓解,关税带来的物价上涨可能让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已宣布将快速审议特朗普政府征收的多数关税的合法性,定于11月首周听取口头辩论。
这意味着,即便关税政策如期于10月1日生效,其合法性仍存在变数,截至9月30日,已有包括欧盟、印度在内的多个经济体表示将评估应对措施,全球贸易格局正迎来新的调整。
而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正最先感受到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