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武器,不用投弹也不用开火,就能让一个国家的电网瘫痪、手机信号消失、交通和银行系统全面停摆,这就是电磁脉冲武器。
美国专家点名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展让他们最担心,甚至直言如果中国真的使用,美国将彻底陷入瘫痪,并要求中国立刻停止相关研发。
“电磁杀手锏”
电磁脉冲(EMP)其实没那么神秘,说白了,就是突然释放出一股极强的电磁波,它不会直接伤害人,但能让现代社会高度依赖的电子设备瞬间瘫痪,电网、通信、交通这些关键系统一旦被干掉,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停摆。
人类第一次真正见识到EMP的威力,完全是个意外,1962年,美国在太平洋进行了一次叫“星鱼一号”的高空核试验。
本来是为了研究核爆效果,结果没想到,远在1400公里外的夏威夷,电力和通信系统突然大面积故障。
这一下子把科学家们吓住了,原来核爆还能带来这种影响,自那以后,EMP就成了各国重点研究的对象。
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EMP主要分两类,第一种叫高空核电磁脉冲(HEMP),是由核爆触发的,它的覆盖范围特别大,动辄几千公里,能让一个国家的电网瞬间报废。
可问题是,这么干得用到核武器啊,先不说风险大到没边,还明着违反国际上的规矩,一旦真用了,环境得被搞坏,国际上的政治麻烦也会一大堆,这么多糟心事堆一块,这种法子根本没法真正派上用场,实用性差得远呢。
另一种就是常规手段制造的高功率微波(HPM)武器,它的破坏力没有核EMP那么大,影响范围可能只有十几公里,但灵活度很高,它可以被装进导弹、炮弹,甚至针对某个目标点进行精确打击。
更关键的是,它不涉及核武器,不会造成大规模污染,也不容易引发国际政治危机,所以被各国当作更现实的选择。
要知道,EMP的威胁不容小看,对现代军队来说,EMP简直是“天敌”,没有雷达,导弹就是废铁,舰载电子设备瘫痪,航母战力也直接归零。
对于普通社会来说,后果甚至更严重,电力系统一旦崩溃,交通停滞,银行和网络瘫痪,连供水都可能中断,社会运转会在短时间内全面停摆。
美国对EMP的危险性心知肚明,他们的军队曾经进行过多次模拟演习,假设遭遇EMP攻击会发生什么。
结果显示,后果极其严重,所以他们拼命研发各种防护手段,比如用法拉第笼来隔绝电磁干扰,尽可能减少损失,同时美国自己最清楚EMP到底有多危险。
美专家渲染“中国EMP威胁”博取军费
2018年4月18日,美国国会开了一场听证会,把所谓的电磁脉冲(EMP)威胁问题推到台前。
当时,前国会EMP委员会执行主任彼得·普瑞在会上说,中国只要在美国东海岸上空引爆一枚核弹,就能产生每米50千伏的电磁脉冲,足以摧毁全美八成的电力系统,可能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他甚至非常肯定地表示,中国已经掌握了这种能力,这番说法在美国国内立刻引发了轰动,被不少人拿来当作新的“中国威胁论”,一些学者和官员顺势跟风,甚至有人要求对中国进行制裁。
其实这背后逻辑并不复杂:一方面是制造紧张氛围,好向国会要更多军费,另一方面则是把话题当成对华施压的新工具。
面对这样的指控,中国的态度很明确:EMP研究是为了防御,不是为了主动攻击,事实上,中国确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罗布泊核试验中第一次观测到了EMP效应,70年代才开始由青岛电波研究所等机构进行系统研究。
相比之下,美国才是真正的“先行者”,1986年,美军在打击利比亚时,就利用EMP手段压制过对方的防空雷达。
到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他们更是使用带微波战斗部的“战斧”导弹,直接让伊拉克的通信系统陷入瘫痪。
美国在这方面投入之大远超外界想象,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早在90年代就启动了CHAMP项目,目标是把高功率微波武器装到导弹上,实现“只毁设备,不伤人员”的精准打击。
2012 年有回测试特典型:一枚CHAMP导弹打出去,直接让七栋楼里的所有电子设备全歇菜了,瞬间就报废不能用了,但楼本身却一点没坏,连个裂缝都没有。
更让人咋舌的是,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还搞出了手提箱那么大的便携式EMP装置,拎着就能走,特种部队带着出门特别方便,这么看下来,美国在EMP这玩意上已经玩得相当溜了,技术门儿清。
可是美国一边自己研究、测试、实战都不落下,还不断升级相关武器,另一边却大声指责别人“不许研究”,这种双重标准早就引起外界质疑。
其实,美国真正担心的是自身的弱点,美国社会对电力和电子系统的依赖度极高,这让他们享受了高度便利,但也成为最大的脆弱点。
一旦关键系统遭到破坏,社会运转就可能陷入混乱,如今,中国在脉冲功率输出等关键领域逐步取得突破,自然让美国感到越来越不安。
EMP失控扩散
EMP武器的竞争,早已不只是中美之间的事,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全球范围的军备竞赛,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的带动下,英国、法国、俄罗斯也纷纷加入。
英国启动了舰载“雷神”计划,法国的达索公司研究机载微波设备,俄罗斯则推出了“科博尔特”系列EMP武器,各国都清楚一点:谁能率先突破这项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占据主动。
随着科技发展,这场竞赛还在不断升级,不同国家都在追求更高功率、更远距离和更强抗干扰的EMP装备,美国甚至提出了“认知电子战”概念,把人工智能和EMP结合在一起,希望让打击更加精准、快速和智能化。
问题在于,目前几乎没有任何国际规则可以限制EMP的研发和使用,虽然一些专家和组织呼吁要制定规范,但至今还没有一份专门的国际条约。
结果就是,EMP成了一种“无法律约束”的武器,各国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完全靠自己把握。这种局面非常危险。
一旦越来越多国家都拥有EMP能力,只要发生误判或者摩擦,可能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因为EMP打击能在瞬间让对手失去通信、指挥和信息优势,极容易触发大规模冲突。
当然美国也很清楚自身的脆弱性,所以投入了数百亿美元加固电网和关键设施,但这种“硬防御”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如果缺少国家间的信任与规则作为“软防护”,即便技术再先进,也无法真正保障安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