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马里兰州国家港湾的会议中心内,一场本该彰显美军空中实力的盛会,却成了“自曝家丑”的现场。
美国空军部长梅因克在空军与太空军协会年度会议上,说出了一句颠覆外界认知的话,“我们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战机,但现在,几乎一半都无法正常起飞。”
这场会议向来是美军展示战略规划、争取国会预算的重要平台,梅因克的发言却打破了“报喜不报忧”的惯例。
梅因克的“坦诚”背后,是美军装备体系积重难返的困境,也让外界开始质疑,这个维持了数十年的“空中霸主”,真的还能坐稳宝座吗?
美国空军部长特洛伊·梅因克
美空军自曝“家丑”,一半战机停飞戳破“空优神话”
梅因克的发言并非一时冲动的“口误”,而是有实打实的数据和案例支撑。
作为衡量战机战备状态的核心指标,“任务妥善率”指的是能随时执行作战任务的战机比例,而2024年美空军发布的报告显示,65种现役机型中,仅18种达到75%的“达标线”。
其中战略打击核心的B-1B轰炸机妥善率仅52%,B-2隐身轰炸机更不足56%,这意味着美军一半以上的战略轰炸机,连基本的战备值班都无法保障。
B-2隐身轰炸机
此外,令人震惊的还有数据背后的“水分”,空军参谋长阿尔文在3月的国会听证会上曾直言,为了“让数据好看”,2024财年62%的官方妥善率是“优化统计口径”后的结果。
而所谓的“优化”,就是部分仅能执行训练任务、无法参与实战的战机,也被计入“可用”范畴,若按实战标准计算,实际可用率仅54%。
这一数字与梅因克“几乎一半无法飞行”的表述完全对应,相当于美军现役的5400余架战机中,有近2700架成了“机场摆设”。
美空军参谋长阿尔文
最具冲击力的案例,当属弗吉尼亚州兰利-尤斯蒂斯联合基地的F-22机群。
作为美军首款五代机,F-22曾因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被视为“空中王牌”,该基地的第一战斗机联队更是美军“快速反应部队”的核心。
但今年8月,美国《防务新闻》记者实地探访时发现,基地停机坪边缘停着23架F-22,机身蒙尘、座舱盖紧闭,部分战机的起落架甚至锈迹斑斑。
美国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基地上空的F-22战机
基地地勤人员私下透露,“这些战机至少停了8个月,缺的零件从去年就申请了,至今没到货,只能一直搁着。”
从冷战时期“一小时打遍全球”的豪言,到如今“一半战机无法起飞”的窘迫,梅因克的发言撕开了美军空优神话的裂缝。
当F-22这样的“王牌装备”都沦为“停机坪展品”,外界不得不追问,美军装备体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F-22
32年“老机”+后勤瘫痪,美军战机为何“集体趴窝”
梅因克在发言中提到,“妥善率问题早有预警,但实际严重程度超出预期”,这种“超出预期”,源于美军装备体系积弊的集中爆发,首当其冲的就是“机龄老化”这一顽疾。
阿尔文在听证会上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空军飞机平均机龄已达32年,较1994年的17年翻了近一倍,换句话说,如今美军一半以上的战机,比许多飞行员的年龄都大。
具体到机型,更是“古董扎堆”,B-52轰炸机平均机龄61年,最老的一架1962年服役,美军虽计划将其升级后用到2050年,但机身金属疲劳、管线老化等问题已无法逆转。
美国空军基地
即便是2005年服役的F-22,如今也面临“中年危机”,其隐身涂层每飞行800小时就需重新喷涂,而早期生产的机身部件已开始出现腐蚀。
机龄老化直接加剧了后勤压力,而美军供应链的“脆弱性”则让问题雪上加霜。
F-22的生产依赖一种纯度99.7%的钛合金,这种材料全球仅3家企业能生产,其中俄罗斯阿维斯马公司的产能占比达60%。
尽管美国通过波音公司与阿维斯马间接合作,但2024年俄乌冲突升级后,钛材供应多次中断,导致F-22的零件生产停滞。
F-22
这还没完,更荒诞的是“天价零件”与“劣质零件”并存的乱象。
2025年1月,美国政府GAO发布报告,曝光美军零件采购中的腐败问题,一袋价值100美元的发动机衬套,被承包商以9万美元卖给空军。
还有F-35的弹射座椅零件,标称使用寿命400小时,实际使用120小时就出现故障。
F-35
而人力短缺则让后勤困境“雪上加霜”,2024年美空军发布的《人员报告》显示,飞行员缺口达1800余名,其中战斗机飞行员缺1100余名,新训飞行员数量连续8年不达标。
地勤人员缺口更严重,导致维护流程大幅拖沓,F-22的正常维护周期本应是45天,如今已延长至90天,部分基地甚至出现“一架战机排队等维护,一等就是半年”的情况。
机龄老化、供应链脆弱、人力短缺,这三重困境如同绞索,将美军战机牢牢捆在停机坪上。
当“老机”遇上“烂后勤”,“集体趴窝”便成了必然结果,也让美军装备维护的深层矛盾彻底暴露。
美国飞行员
对比焦虑:中国战机“加速跑”,美军六代机还在“画PPT”
如果说内部困境让美军“头疼”,那么外部竞争的压力则让其“焦虑”。
梅因克在发言中特意提到,“中国军队现代化速度远超预期”,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中美战机研发节奏的巨大反差。
2024年12月,中国官方公布一款六代机首飞成功,该机采用无尾大三角翼布局,配备变循环发动机,可实现6马赫超高速飞行,还能引导12架“忠诚僚机”组成集群作战。
成飞六代机
同期,中国歼-20的列装数量已突破200架,且推出了改进型歼-20B,换装新型航电系统和发动机,超音速巡航时间较早期型号提升50%。
另一款五代机歼-35也已正式列装海军,形成“陆基歼-20+海基歼-35”的五代机体系。
反观美军,六代机项目仍陷“难产”,美军寄予厚望的F-47六代机,2025年才确定由波音公司中标,至今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
根据波音公布的计划,F-47要到2028年才可能首飞,2035年才能批量列装,比中国六代机的进度落后至少7年。
美国公布六代机概念图
此外,成本问题也让人感到棘手,F-47的单机造价预计高达3亿美元,是F-35的3倍,若按计划采购185架,仅采购费用就需555亿美元,这还不算后续的维护成本。
而技术风险也不容忽视,F-47计划采用的“人工智能空战系统”,在2024年的测试中多次出现故障,无法有效识别友军目标,迫使研发团队推迟了关键技术验证。
当中国战机在研发赛道上“加速跑”时,美军却困在“老机维护”与“新机难产”的泥潭里。
这种节奏上的落差,让梅因克的焦虑变得愈发明显,“如果我们不能加快进度,未来在西太平洋的制空权争夺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空军部长梅因克
结语
军事装备的强大,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堆砌”或“预算砸钱”,而是工业基础、体制机制与战略眼光的综合体现。
若无法打破利益枷锁、补齐体系短板,再先进的战机,终将沦为停在机场的“废铁”。
而空中优势的易主,或许只是大国实力变迁的一个缩影,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谁能解决体系性问题,谁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