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波兰武装部队发现多个不明物体闯入其领空后,荷兰空军的F-35A隐身战斗机、意大利空军的台风战斗机和波兰的F-16战斗机紧急升空应对。
这些北约战机向俄罗斯无人机发射了至少30枚空空导弹,其中包括AIM-120C7中距空空导弹和AIM-9X近距格斗导弹,但最终只有3架无人机被成功击落。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北约动真格了?
北约战机紧急升空
9月10日,波兰东部边境的雷达站发现了多个不明飞行物正从乌克兰方向接近领空,这些目标以低速飞行,雷达截面积微小。
不过很快就确认为无人机群,而且这还是俄军常用的“非洲菊”型,用泡沫塑料做的,价格便宜,每架大概2000美元,主要用来干扰雷达或吸引防空火力。
面对这样情况的发生,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紧急调集多国空中力量参战,例如波兰空军派出F-16C/D战隼战斗机担任拦截主力,荷兰皇家空军的F-35A闪电II隐身战机负责制空掩护,就连意大利空军的比亚乔P.1HH锤头电子侦察机提供实时态势感知。
而且瑞典空军的萨博340爱立眼预警机,也是专门构建起立体监视网络,甚至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战机,也在协同作战序列中严阵以待。
不过在战术运用上,北约飞行员采用分层拦截策略,那就是通过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电子扫描功能,在80-100公里外锁定目标后,优先发射AIM-120C7中程空空导弹实施超视距打击。
当无人机突破中程防线后,则切换至近距格斗模式,依托联合头盔瞄准系统(JHMCS)的离轴瞄准能力,发射具备90°离轴发射角的AIM-9X响尾蛇导弹进行末端拦截。
但这种原本针对有人战机的标准空战流程,却在应对小型目标时暴露出严重不适配性,毕竟战后统计显示,这场耗资巨大的防空作战效果堪忧。
北约战机发射了至少30枚空空导弹,其中包括AIM-120C7中距导弹和AIM-9X近距格斗导弹,而前者每枚约500万到600万美元,后者约300万美元。
可结果不理想,只确认打下3架无人机,命中率不到20%,其他无人机要么自己掉下来,要么飞到乌克兰或白俄罗斯领空,但导弹残骸却散落在波兰东部,有些落进居民区,砸坏了房子和农田。
北约陷入两难境地
对于这次行动,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俄罗斯对北约的一次试探,毕竟这次的无人机是俄罗斯常用的“非洲菊”诱饵形,而且还加装了额外油箱,明显是为了延长航程,深入北约腹地。
再加上俄罗斯用低成本无人机海量投放,逼迫对方雷达频繁启动,从而反向获取情报,特别是这些采用泡沫塑料材质制造的无人机,与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的伊朗制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完全不同。
而且同一时间,俄罗斯还在莫斯科郊外进行核反击指挥平台的演练,时间点重合也被看作一种战略信号,提醒北约注意后方防御。
不过与北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夜晚俄军对乌克兰发动了415架次无人机攻击,乌军凭借改装高射炮、机动防空小组和无人机拦截系统取得93%拦截率。
毕竟乌克兰主要使用的是小口径自行高射炮、机动式高射机枪小组,还有专门拦截无人机的无人机系统,以及少量苏制防空导弹来拦截俄军无人机。
而那些珍贵的爱国者导弹,乌克兰都留给了俄军弹道导弹和高超导弹,但与北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克兰以少量落后装备,却达到了80-90%的拦截率。
这充分说明,整个北约集团在防空反无人机作战方面缺乏经验,毕竟乌军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宝贵参考,由改装ZU-23双管高射炮组成的基础拦截网,配备热成像仪的机动防空小组构成快速反应力量,以及专门研发的吸血鬼无人机拦截系统形成最后防线。
不过在事发之后,波兰总理图斯克也在社交媒体上确认,军方对入侵领空的目标开了火,而这也是北约成立76年来,第一次在成员国领土上对俄罗斯军事目标实施实弹打击。
但图斯克随后启动北约条约第四条,请求盟国讨论安全威胁,毕竟这条机制允许成员国在领土或安全受威胁时开会商议,但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这一步却显得格外重要。
可要知道的是,9月9日无人机入侵事件,却险些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导火索,毕竟根据北约集体防御条款第五条,对成员国领空的武装入侵行为理应触发集体防御机制。
但北约最终采取了谨慎态度,拒绝直接指控俄罗斯军方,甚至在9月11日,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发表声明,要求俄罗斯总统普京“停止侵犯盟国领空”,并表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此次事件都极其鲁莽”。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光明网2025年09月12日关于冲突外溢?无人机事件牵动俄乌局势敏感神经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观察者网2025年08月19日关于俄罗斯重申:北约部队进驻乌克兰不可接受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5年09月10日关于俄外交官:波兰关于俄无人机入侵其领空的指控“毫无根据”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北晚在线2025年09月11日关于波兰说安理会将就无人机事件开会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