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便联合三十多个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封锁,试图从经济、金融、能源、技术等多个层面进行遏制。
乌克兰方面,则持续获得来自美国及北约的军事援助,使其具备与俄罗斯对抗的能力。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冲突已持续三年,俄罗斯不仅未被削弱,反而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那么,俄罗斯的底气究竟来自哪里?其背后真正的支撑力量又是谁?
俄罗斯经济为何越战越强?
冲突初期,欧盟曾誓言要彻底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并宣布将在年底前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
此举看似严厉,毕竟欧洲曾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最大市场,占比高达六成。
但欧盟未曾预料到,俄罗斯迅速将能源出口转向中国和印度。
中俄之间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输送量在2023年达到战前的两倍以上,订单需求激增。
印度则采取灵活策略,以低价大量购入俄油,经过提炼加工后,再以高价返销欧洲,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更令美国恼火的是土耳其的行为,这个北约成员国表面上保持中立,实则成为关键中间商。
土耳其以低于国际市场价30%的价格大量采购俄油,再以高价转售给急需能源的欧洲国家。
美国多次警告土耳其不得参与此类交易,但土耳其对此置若罔闻,毕竟这项贸易每日可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收益。
最终,俄罗斯的能源收入不仅未减,反而在2023年同比增长15%,欧盟的制裁计划彻底落空。
金融战中的反击尤为亮眼,西方冻结俄罗斯超过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时,外界普遍认为卢布将面临崩溃,汇率一度跌至1美元兑150卢布。
然而普京迅速推出“卢布结算令”,要求购买俄罗斯能源必须使用卢布支付。
这一举措使卢布迅速升值,各国不得不大量兑换卢布,汇率很快恢复稳定,目前已回到战前水平。
此外,俄罗斯还采取“去美元化”策略,与中印贸易改用本币结算,黄金储备在一年内增加200吨,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1%跃升至15%。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2023年俄罗斯GDP增速达到2.5%,超过德国,而欧洲则因能源价格飙升、工厂外迁等问题,损失高达8000亿欧元。
粮食领域,俄罗斯同样占据主动,俄乌均为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冲突爆发后全球粮价上涨40%。
非洲与中东国家深受影响,因其70%的小麦依赖俄罗斯供应。
埃及、尼日利亚等国纷纷派出代表团携带现金前往莫斯科,唯恐俄罗斯中断出口。
美国试图掌控粮食运输通道,提议乌克兰粮食绕过俄罗斯出口,却遭到埃及、土耳其等国反对。
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称,若俄罗斯停止出口,全球至少30个国家将面临粮食危机。
如今,俄罗斯每签署一份粮食出口协议,都能换取相关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支持。
既然欧美在经济层面难以撼动俄罗斯,为何始终不敢让北约军队介入冲突?
北约为何不敢参战?
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令北约心存顾虑。
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多的核武器库存,共计5400枚核弹头,足以摧毁欧美主要城市。
其“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射程达1.8万公里,可携带10个分导式弹头,每个弹头威力超过75万吨TNT,相当于500多个广岛原子弹。
若从俄罗斯本土发射,仅需20分钟即可抵达美国。
更棘手的是,俄罗斯掌握“先锋”高超音速导弹技术,飞行速度超过20马赫,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从俄罗斯发射至华盛顿仅需10分钟,迫使美国不得不慎重应对。
此外,俄罗斯战场上的技术手段同样令人忌惮,尽管冲突消耗巨大,俄罗斯却巧妙利用苏联遗留资源,实现装备“无限续命”。
俄罗斯拥有一座“坦克坟场”,存放着数千辆苏联时期的旧坦克。
冲突爆发后,俄罗斯迅速组织工厂翻新这些坦克。
数据显示,俄罗斯工厂每月可翻新300辆坦克,远超欧洲国家产能。
在无人机领域,俄罗斯也有应对策略。
伊朗提供的“见证者-136”无人机价格低廉、数量庞大,配合从中国进口的高性能芯片,成功突破西方封锁。
这些无人机在战场上执行侦察与打击任务,令乌军难以应对。
俄罗斯在地缘战略上的优势同样令北约头痛,加里宁格勒部署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系统,射程覆盖整个波罗的海沿岸。
一旦发射,北约几乎没有反应时间。
波兰与立陶宛这两个北约东翼国家,始终处于导弹威胁之下。
更让北约不安的是,白俄罗斯已成为俄罗斯的核武前沿基地。
俄罗斯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后,整个东欧均在其射程范围内,北约苦心构建的东扩防线瞬间变得脆弱。
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从核威慑到常规军备,再到地缘布局,每一张牌都让北约不敢轻举妄动。
这也是为何,尽管30国联手三年,仍未能击垮俄罗斯。
然而除了自身实力外,还有一股外部力量在支撑俄罗斯…
真正的靠山浮出水面!美国虽眼红却无计可施
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2023年两国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国,而中国的汽车、电子设备、工业机械也大量进入俄罗斯市场。
更关键的是,两国贸易多以人民币结算,直接绕开美元体系。
2023年底,中俄海军在日本海举行联合军演,中国055型驱逐舰首次亮相便引发轰动。
这艘被誉为“全球最强驱逐舰”的战舰,带领舰队进行实弹演习,美日侦察机虽在周边盘旋,却不敢靠近。
此次军演释放出明确信号:中俄军事合作正在升级,直接冲击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布局。
除中国外,金砖国家的联合行动也让美国头痛不已。
印度顶住西方压力,大量采购俄罗斯石油,炼制后返销欧洲,一年获利数十亿美元。
巴西则与俄罗斯签订长期粮食协议,以本国铁矿砂换取俄罗斯小麦,双边贸易额一年增长45%。
原本仅由5国组成的金砖机制,现已扩展至10国,伊朗、南非、阿根廷等国纷纷加入这一“反美联盟”。
当G7国家开会讨论如何加大对俄制裁时,金砖国家却悄然签署货币同盟协议,宣布成员国间贸易可用本币结算。
此举标志着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首次遭遇实质性挑战。
如今的俄罗斯,左手紧握中国这一最大贸易伙伴,右手联合金砖国家这一庞大盟友圈,自身又掌握能源、粮食等关键资源。
美国虽联合30国试图围堵,却发现自己处处受限,彻底击垮俄罗斯已无可能。
这或许正是俄罗斯越战越强的真正原因——在全球多极化趋势下,美国的单极霸权已难以为继,而俄罗斯正顺应这一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