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不能再走安全依赖美国、经济依赖中国的道路。”
8月25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演讲中划下了这条红线,这番话标志着韩国下定决心,正式告别过去十年在中美之间维持平衡的“安美经中”战略。

然而目前韩国想要完成这个目标,却异常艰难,甚至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面临着割地的风险,就算李在明雄心勃勃,也很难改变如今内焦外困的现状。
为什么李在明会突然想要“站”起来呢?美国又会拿出什么筹码继续裹挟韩国?

暗流涌动的白宫会晤
李在明与特朗普的白宫会晤表面看来一切顺利,特朗普不仅亲自出面接待,还亲手写下一张纸条递给李在明,纸条上赫然写着:
“你是伟大的人物,也是伟大的领导人”。

然而在这种高度认可的背后,却暗藏巨大的压力,因为特朗普在会谈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要求韩方把一些驻韩美军“大型军事基地”的土地所有权交给美方。
至于理由,特朗普声称:
“我们为建设这些基地投入了巨额资金,韩国也有所贡献,但我希望拥有(土地)所有权”。

这一要求瞬间在韩国国内引发轩然大波,甚至有些韩国网友觉得这是韩国要沦为“美国殖民地”的前兆,也是对韩国领土主权的动摇。
不仅如此,特朗普还想再经济领域彻底拿捏住韩国,让其“动弹不得”。

在李在明访美前,美韩已于7月30日宣布达成关税协议。韩国将以投资3500亿美元及进口1000亿美元美国能源为代价,换取美国对韩关税由50%降至15%。
即便如此,美国仍在峰会前夕要求韩国制定具体计划,明确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落实3500亿美元投资基金,并要求韩国“完全开放汽车、卡车、农产品等市场”。

这笔交易对韩国来说代价高昂。3500亿美元相当于韩国GDP的18%,如此大规模的资本流出,将压缩韩国本国制造业升级的预算,并为美国农产品大举进入韩国市场打开缺口,进一步挤压韩国农业生存空间。
那么李在明究竟该如何在特朗普的步步紧逼下,舍弃中国,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路线呢?

战略转向背后的多重动因
李在明的战略转向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美国积极推动的“芯片四方联盟”,已经将韩国牢牢拉入半导体供应链重构的核心位置,迫使韩国必须在技术和市场之间做出抉择。
同时中韩经济关系也在快速转型,从过去的互补转向直接竞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造船等关键领域,中国不再只是合作伙伴,更是强有力的对手。

韩国国内政治因素也在推动这一转变,李在明此前因与中国关系密切,被冠上“亲华”标签,为了洗清形象,他不得不在对美外交上更进一步。
尽管李在明表态转向,但经济现实的铁律不会因政治表态而改变,如今中国占据韩国出口市场28%的份额,超过美日两国之和。

韩国半导体产业六成原材料依赖中国供应,现代汽车因对华关税一年损失12亿年利润,中小企业更是苦不堪言,稀土进口的轻微延迟就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摆。
回顾2016年“萨德”危机给韩国带来的教训,当时中国市场的短暂关闭就让韩国企业尝尽苦头,若真与中国“脱钩”,韩国经济承受的将是系统性冲击。

李在明团队显然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演讲中特意提到“美中在竞争同时也会合作”、“韩中地理相近需妥善处理关系”等表述,暗示着平衡外交的政策尚未完全消失。
而中国也很快做出回应,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早在8月2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说:“希望韩国与中方相向而行,在关键问题上做出正确选择。”

这话温和,但意思明确:中国不希望韩国倒向美国对立面,这对两国都不利。
想想韩国和中国本是邻居,文化相通,经济互补,要是韩国真放弃“经中”丢掉中国市场,短期看是保安全,长期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结语
展望未来,韩国外交转向将产生深远影响。
短期内韩国可能会加深与美国的军事安全合作,包括扩大联合军演规模、加强导弹防御系统部署等,在经济领域,韩国企业将加速供应链“去中国化”进程。

但长期看,完全割裂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并不现实,中国仍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更何况韩国半导体产业六成原材料依赖中国供应。
希望李在明能够好好想清楚,想要摆脱束缚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要警惕陷入泥潭,进一步沦为“棋子。”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8.27《外交部:望韩方同中方相向而行》
中评电讯2025.08.26《特朗普承诺将全力支援李在明》
观察者网2025.08.26《李在明:韩国不能再走“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路线》
红心新闻2025.08.26《红星观察|被公开“发难”到相谈甚欢,看李在明如何在白宫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