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一份来自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报告在全球政经圈引发震动:今年上半年,中国稀土出口同比减少42%,其中对美出口大幅下滑。美国国防部发布内部风险预警,美军高端武器装备的生产线面临“不可逆中断”。与此同时,《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等权威媒体接连发文,称“中国的稀土反击远超芯片禁运”,美国高层会议更是罕见地用“兵器级打击”形容当前挑战。稀土,正成为全球大国博弈的枢纽。
“工业维生素”卡脖子,美军装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全球顶尖战机、核潜艇、隐形轰炸机的核心部件,几乎都离不开稀土材料。F-35战斗机里,用量高达408公斤。美国海军核潜艇单艘用稀土超9200磅。B-2“幽灵”轰炸机的涡轮发动机必须用钇涂层防高温失效,无人机、电磁武器、精确制导导弹的动力系统、传感器、导航设备都少不了稀土磁铁。
美国军方原本以为,采购链已实现多元化,能规避地缘风险。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本土虽有稀土矿,却难以完成高纯度分离和复杂磁体制造。2025年4月中国宣布对6种重稀土金属及稀土磁铁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国防部立即召开紧急评估会,发现F-35、F-22、B-2等现役主力战机的备件生产线直接“断粮”,库存消耗只够维持数月。
更棘手的是,即使是已经服役的战机和装备,一旦关键零部件损坏,缺乏稀土磁铁和功能性材料,维护和升级都会陷入瘫痪。美国媒体用“停飞危机”来形容现状,外媒评论称,这一局面对全球军事平衡的冲击比芯片禁运要严重得多。
供应链博弈升级,中国稀土优势无可替代
回顾历史,稀土并非真正稀有,全球分布广泛。问题的根本在于提炼与高端应用环节。中国自1978年启动稀土产业升级,依托包头等资源基地,通过自主创新与成本控制,实现对重稀土分离和精炼的彻底突破。到2025年,中国稀土精炼能力全球占比高达92%,相关磁铁和新材料出口约占全球90%。
西方国家早年也曾是技术引领者,但高昂的环保标准和劳动力成本,让欧美稀土产业逐步退出主流市场。中国企业以塑料+盐酸等低成本工艺替代传统不锈钢+硝酸路线,生产效率提升数倍,成本直降50%以上。环保压力虽然带来争议,但中国通过集中治理和政策支持,稳步巩固了全球龙头地位。
美国试图自建产业链,2022年起多次出台“稀土去中国化”政策,联邦政府限制军工企业采购中国稀土材料。但实际执行中,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依然离不开中国磁体配件。短暂停产带来的生产压力,迫使美国防部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继续采购中国稀土合金。
今年4月,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一经落地,西方高科技制造链震荡。美国能源部、国防部多次开会,增加战略储备。数据显示,2016-2018年美国仅储备了18吨铕和25吨氧化钇,仅够短期应急。产业链“卡脖子”效应全面凸显,不仅军工受限,新能源汽车、风电、消费电子行业也大面积受波及。
技术突围难度大,西方“去中国化”成效有限
美国、日本、欧盟都在积极推动稀土回收与替代材料研发。艾姆斯实验室、罗格斯大学、三菱化学等机构持续攻关,开发有机酸提取、镁合金熔体回收、低稀土催化剂等新工艺。2025年上半年,美国新投产的稀土回收企业仅满足本土消费的7%。高性能磁体、合金材料等关键领域,距离大规模产业化仍有很长的路。
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的稀土矿藏也成了美日欧争夺的对象。今年5月,美国以提供军事援助为条件,与乌克兰签署新协议,获得大面积稀土开采权,但后续提炼加工环节依然需依赖中国企业。
国际能源署分析,稀土供应链的真正壁垒在于中游深加工和高端材料制造。即便美国能在全球范围“扫矿”,也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独立自足。专家预计,完全摆脱中国稀土供应至少需要20年时间,而且需在技术、环保、资本等多方面取得突破。
贸易冲突“新战线”,全球产业链大洗牌
2025年中美贸易摩擦进入新阶段。特朗普今年4月掀起新一轮关税攻势,不仅针对中国,还波及欧盟、日韩等盟友。中国的反击选择了稀土这一“产业维生素”,外媒普遍认为中国稀土管制是“精准施策”,比2019年芯片禁运更具实质杀伤力。
全球稀土产业链分工格局加速演变。中国不但掌握原料和精炼话语权,在下游高端应用领域也迅速崛起。新能源、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行业,对稀土新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加大政策扶持,试图重启本土稀土产业,但短期内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
近期国际市场稀土价格快速攀升,钕铁硼磁体、氧化钇等品类涨幅超60%。全球电子、汽车巨头纷纷调整采购策略,转向中国以外的供应商,但可选范围极为有限。印度、越南、巴西等新兴市场成为关注焦点,但产能、技术水平与中国差距明显,无法迅速填补缺口。
战略资源博弈下的未来变量
稀土已成为影响全球高科技产业与安全格局的核心变量。美国国会近期专门举行闭门听证会,讨论稀土供应安全。多家国际权威智库预测,未来十年,稀土供应链竞争将成为全球科技与军事博弈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正在加快稀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布局稀土永磁、超导、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政策层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在“卡脖子”反击战中,中国不仅掌控原材料供应,还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上全面发力。
西方国家则加快稀土替代技术研发,联合盟友推进“去中国化”战略。美日欧等国成立专项基金,吸引全球稀土创新企业与科研团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资源国加强对本土稀土产业的政策保护和投资激励,试图形成与中国分庭抗礼的新格局。
参考资料:美媒发愁:中国限制出口稀土,威胁到美国人生死——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