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期思想解读类融媒体片《攻坚》披露,福建舰入列进入最后的攻坚时刻。与此同时,央视播出的军事纪录片《砺剑》,罕见展示了解放军体系化打击航母的作战流程,其先进程度令外界震撼。这两件事,让福建舰以及解放军反航母作战能力,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福建舰自2024年5月1日开启首次海试,至今已一年多,期间多次海试稳步推进。如今进入攻坚阶段,关键在于实现诸多技术与作战能力的突破。
从技术层面,电磁弹射系统的实战化应用是重中之重。《攻坚》中虽未完整展示歼 – 15T舰载机弹射瞬间,但调度流程、口令及战机离舰声效,已证实该系统进入关键测试环节。福建舰采用全球独有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相比美制系统,能量损耗更低,故障率锐减,陆基试验还实现千次弹射“零事故”,这为电磁弹射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在作战能力方面,舰员全力攻克“滑跃转弹射”无缝衔接技术。福建舰航空长田伟透露,目标是“交装即交战斗力”,最大程度缩短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周期。这意味着福建舰一旦服役,便能迅速投入实战部署,发挥航母战斗群核心作用。而且,福建舰还需完成与各类舰载机的适配与磨合,包括歼 – 15T、空警 – 600预警机及攻击 – 11无人机等,构建起完整、高效的航母舰载机作战体系。
《砺剑》展示的反航母作战流程,以“发现 – 定位 – 打击 – 评估”为核心,各环节紧密相连,多域协同,构建起强大的“杀伤链”。
太空侦察卫星打响“第一枪”,对太平洋海域进行大范围、高频率扫描。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和电子信号侦测,初步锁定敌方航母战斗群坐标。为应对卫星可能被干扰或致盲的极端情况,解放军准备了多重备用方案。卫星链路中断时,空军的无侦 – 7和无侦 – 10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迅速出动。无侦 – 10凭借全频段被动雷达侦测系统,在数百公里外捕捉航母战斗群电磁信号,20分钟就能覆盖超20万平方公里海域,快速圈定“疑似目标”大致区域。随后,无侦 – 7携带高精度合成孔径雷达和光电/红外传感器,飞抵无侦 – 10提供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与精确定位,其获取坐标精度可直接用于反舰导弹火控系统,目标数据再通过高速数据链回传指挥中心,引导反舰导弹实施精确打击。
官方展示内容虽完整,但实际上只是解放军反航母真实能力的冰山一角。
先看侦察能力,纪录片中无人机侦察范围在百公里级别,而解放军实际对海侦搜与打击能力覆盖至少上千公里。并且,展示的无侦 – 7和无侦 – 10隐身能力仅相当于五代机水平,面对美军航母战斗群由E – 2D“先进鹰眼”预警机和F/A – 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组成的严密防空圈,在150 – 200公里外就可能被发现,难以靠近至100公里内最佳侦察距离,生存能力有限。未来,中国将采用六代机气动布局,如无垂尾、翼身融合的下一代大型隐身无人机,具备全向隐身和更低雷达散射截面,将成为反航母侦察主力。
再看打击武器,纪录片中的东风 – 100超音速巡航导弹并非真正“航母杀手”。它射程约4000公里,但速度仅4马赫,主要针对固定目标设计,面对高速机动的航母,突防成功率和命中精度存疑,易被“宙斯盾”系统拦截。解放军真正的反航母利器是东风 – 21D、东风 – 26等反舰弹道导弹,以及海基、空基的鹰击系列高超音速导弹。它们利用“钱学森弹道”或“乘波体”技术,末端速度超10马赫,具备机动变轨能力,突防能力远超传统巡航导弹。此外,未来还可能亮相新型乘波体高超音速导弹和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反航母打击领域优势。
正在舾装的076型两栖攻击舰,被称为“全球首艘无人机航母”,装备与福建舰同款电磁弹射和拦阻系统,可起降30吨级大型无人机。未来,076型将作为前沿侦察和打击的浮动平台,搭载新一代隐身无人机前出西太平洋,极大扩展侦察范围,缩短响应时间,让反航母“杀伤链”更灵活、高效、致命。
福建舰入列攻坚,以及解放军反航母作战体系的展示,彰显中国海军实力快速提升。随着福建舰服役、076型两栖攻击舰加入,以及各类先进武器装备列装,中国海军“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改写西太平洋战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