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律鸣法
编辑 | 翊星辰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随着特朗普在中美联合声明上签字,中美关税之间的较量又暂时告一段落,就当外界以为中美关系会暂时稳定之时,中方却突然对欧盟、加拿大和日本等展开了清算反制。
中方轻易不出手,一有动作,背后定然是有深意,那这次,中方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中方的考量
8月11日,白宫灯火通明,特朗普团队在最后期限前签下那份行政令。
外界本以为他会选择强硬到底,毕竟距总统选举只剩不到三个月,可他最终选择按下暂停键,换取喘息。
美国通胀率刚刚在7月冲上4.3%,中西部的农场主们苦于大豆滞销,四处求援。特朗普知道,如果继续顶着关税高压走下去,损失的只会是自己的中期选票。
而且,这次暂停并非全面退让,10%的基准关税被保留,美方还在声明后的小字里加上对“特定敏感技术”的出口限制未做调整。
这说明,白宫仍把技术安全放在第一优先,而不是市场畅通。
中方这次没有等着美国出招,8月12日凌晨的联合声明发布前,北京方面已经做出一系列动作。4月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的22家美企被分成两组处理,4月4日那批暂停90天限制,4月9日那批直接解除所有管控。
中方清楚哪些公司只是被裹挟进来,哪些才是“伤害中国核心利益”的主谋,而另一边,稀土出口审批依然悬在美企头顶。
这根“金箍咒”没有解开,只是暂时松了,中方没有放弃主动权,只是不想在这个时间点激化矛盾。
北大一位国际关系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得直接:“这是一次极具战略弹性的调整,它给了对方回旋空间,也给了自己更多选择。”
赢家,未必只有中美
这场关税暂停最直接的受益者当然是中美企业,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压力骤减,预计三季度利润空间最多可提升5%。
美国零售商也能松口气,刚好赶上圣诞备货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就能高枕无忧。
就在联合声明发布24小时内,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加拿大油菜籽、印度和日本的卤化丁基橡胶启动反倾销调查。
外界一度认为这只是惯例操作,可细看时间点和对象,显然不是巧合。加印日这三国,在过去几个月里都在中美谈判期间暗中动作频频,加拿大对华高科技投资设限,日本和印度则在芯片和半导体领域联手绕开中国供应链。
中方这次启动的反倾销调查,不只是一次法律层面的程序,更是一次明确的信号:任何形式的“经济背刺”,都将付出代价。
而欧盟的遭遇更不容忽视,8月13日,中方宣布对两家欧洲大型金融机构启动反制程序,理由是其配合欧盟对中国金融系统进行“涉俄”制裁。
这是第一次,中方把反制措施精准打向欧洲金融体系的核心,过去中欧之间的经济摩擦多停留在技术和贸易层面,这次则是直接撕开了金融合作的底线。
中美赢了吗?有人说,这次中美都赢了,短期来看,确实如此,全球供应链短暂回稳,企业信心回升,市场反应积极。但这不是终局。
90天的暂停期,更像一场战术性的休整,而不是战略性的转向。
10%的保留关税依旧卡在喉咙,芯片出口限制并没有松动,英伟达和高通的AI芯片仍在出口审批名单上。
其他国家不是无辜者
更关键的是,这次谈判的主轴已经从“商品贸易”悄然转向“技术生态”。美国不再满足于对中国产品设限,它正试图重塑全球技术链的主导地位。
而中国,也不再仅仅用市场换技术,而是开始反向输出规范和标准,欧日加的尴尬处境,不只是被反制那么简单,被中方点名的国家,他们可不是什么无辜者。
欧盟一直试图在中美之间维持所谓“战略自主”,但它对中国的制裁往往更像是对华盛顿意志的呼应。
加拿大对中国技术公司的限制,也不是出于本国安全,而是配合“五眼联盟”的动作。
而日本?从“印太战略”到“经济安保法案”,每一步都踩在中方红线上。
中方这次出手,不是因为他们突然越界,而是因为底线被反复触碰,这种“多线反制”的策略,更在提醒:你可以在中美之间保持距离,但不能自以为安全。
接下来的三个月,会是中美关系的关键窗口期,11月9日,这份暂停协议将到期。届时是继续延长,还是重新加税,谁都说不准。
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的谈判不会再只是关税那么简单。
AI芯片、半导体设备、稀土出口、数据跨境管理……这些才是中美真正要争夺的话语权。关税,只是表象,技术,才是根本。
而那些在边缘试图“渔利”的国家,也必须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