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首个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驶上太空,在完成了绕地球飞行等任务以后,神舟五号飞船于在次日6时23分着陆于内蒙古。
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的航天员,被授予了“航天英雄”的称号,但在这以后他就离开了航天事业的前线,转入了训练中心做起了文职工作。
“神舟五号”的成功是中国的完美首秀,但看似顺利的“旅程”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危险时刻。
13年后,“杨利伟在太空听见敲门声”这件事终于得以解答,再次为航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杨利伟当选中国首位宇航员,可谓是过关斩将,万里挑一。他是如何被选上的?而神舟五号的飞船上,杨利伟遭遇了什么险境?他所说的真空环境下的“敲门声”,又是什么呢?
踏上征程
1996年夏天,时任空军飞行员的杨利伟接到了一则通知,国家要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
我们都知道空军飞行员的体检要求很严格,不管是身高、体重、视力还是身体素质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身上哪怕是一些明显的伤疤都不允许存在。
而这些万里挑一的飞行员还远远不能够完全达到航天员的标准要求,除了要对人体所有的器官、功能进行逐一检查,还要进行更为严苛的生理功能测试。
虽然这时的他已经是31岁的年纪了,但是在航天员选拔的测试中他始终能够做到独占鳌头。
1997年4月中旬,杨利伟经过了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质的测试以后,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航天员大队的一名成员。
因为航天员大队隶属于总装备部,在当时又属于陆军的管辖范畴,杨利伟的军籍从空军少校转变成为了陆军少校。
杨利伟在接到通知的时候,心里十分的激动,这意味着他有机会获得遨游于外太空的机会,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一份贡献,尤其是在当时我国赶超欧美的关键时期。
在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了地球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美国紧随其后在同年5月5日也发射了首艘载人航天飞船,艾伦·谢泼德是美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虽然其他国家也曾有宇航员上过太空,但是他们都不具备独立自主登上太空的能力,大部分都是借助其他国家来实现的。
中国对比苏、美两国已经落后了几十年的时间,从白纸一张到与世界顶尖的水准比拟,这并非是纸上谈兵、空口白牙就能够实现的。
杨利伟等14名航天员是载人航天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的身上背负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担和全国人民的期盼。
因此,为了更高的成功率,也为了他们的生命有更多的保障,基地对他们的训练和筛选极为苛刻。
想成为航天员,首先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学习新的基础理论知识。
十几门关于航天基础理论的课程、几十本“大部头”的教科书,可是他们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更多的时间要留给操作和身体素质训练。
这些知识有的还能和过去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却是格外的晦涩难懂。
天文、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原理、医学等等,一个个枯燥无味的公式、符号、数据都必须要牢牢地刻在脑子里。
所有人都知道,哪怕是一点点的纰漏“上天”以后都可能会酿成大祸,在独自一人面对险境时,知识才是性命的保障。
杨利伟和同学们为了追赶进度,恨不得学习到废寝忘食,宿舍的灯光经常会亮到后半夜才熄灭。
而除了理论以外,航天员要做种类繁多的训练,不光是要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有着优异的体能素质,他们还需要为了登上太空做相关的适应性训练。
最终经过数年的系统化培养,杨利伟因为在航天员大队中名列前茅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于2003年7月被神舟五号飞船专家组选入了三人首飞梯队,并且被列为了首席人选。
此时的杨利伟已经是铸造出的一块“百炼钢”,但是这场中国航天首秀出不得一丝差错,他还要进行更多的神舟五号实操训练。
杨利伟必须要独立完成许多飞行程序指令,100多个操作动作和上千条指令他都必须要在数个月的时间里背得滚瓜烂熟。
为了记下所有的操作指令,杨利伟找来了舱内的设备图和电路图,就连复杂的内部结构都被他用录像和照片的方法给记了下来。
等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五号准备发射的时候,他已经在脑子里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座舱,里面所有的设备作用、操作方法都能够倒背如流。
2003年10月15日9时,在倒计时结束以后,火箭一级发动机和助推器启动。
二级火箭将火箭提速到第一宇宙速度,飞船彻底进入预定的轨道开始环绕地球飞行。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的画面映照在了所有中国人的眼里,所有人都在为了飞船的顺利起飞而欢欣雀跃,可他们不知道,此时的酒泉发射基地里气氛焦灼。
太空旅程
飞船升空没多久,地面上的专家组却发现了异常。
乘坐飞船的杨利伟在升空至三十公里高度的那一刻,与地面断开了通讯联系。
地面上的指挥员以及专家组不断向飞船发起呼叫,而此时的杨利伟正在遭遇严重的生死危机。
杨利伟跟随飞船升空至三十公里高度时,飞船突然出现了剧烈的共振现象。
火箭与舱内的所有物品都出现了剧烈震动的现象,这是之前测试时从未出现过的危险情况。
这股振动的频率在10HZ以下,对杨利伟的心脏等各个器官造成了极大地压力,再加上当时他的身体还背负着6G以上的负荷,他只觉得浑身上下都疼得要命,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粉碎了。
他在之后的回忆录里写道:
“这股痛苦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认为自己快要不行了。”
几乎要了他命的共振持续了数十秒的时间,对他造成了极大地伤害,而这种伤害很可能是无法逆转的。
而地面上的工作人员通过通讯视频发现了杨利伟表情痛苦,一动不动地坐在舱内。
此时他们仍旧无法通话,全体人员都屏住了呼吸,屏幕上的杨利伟一动不动。
艰难的26秒钟,直到飞船的整流层脱落,阳光照射到了他的脸上,使得杨利伟出现了眨眼的反映以后,指挥部才确认了他还活着。
此时,指挥中心的众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回到地球以后,杨利伟也针对这场意料之外的共振写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如实地向上级做了汇报,航天中心对此十分重视,派出了相应的团队进行调查。
科研团队专家组经过调查以后发现,共振现象的起因是因为火箭的助推器出现了过载的情况。
这种在国际上被称为POGO(液体火箭跷振)的问题在发现以后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到了神舟七号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很多情况,如果我们从未设身处地去尝试,或许永远得不到这些知识和技能。
而这些是杨利伟用生命健康的代价换回来的。
飞船成功地进入了环球轨道,至此,所有人都送了一口气。
杨利伟也开始仔细地观察起了这个他梦寐以求的太空。
他眼中的地球并不像是人们想象中的一个圆形的球体,那样的照片都是高度更高的卫星拍摄下来的。
神舟五号飞船的高度约在300公里左右,他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段巨大无比的弧线。
从这个高度用肉眼去观察地面上的建筑物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他只能够通过一些轮廓来辨认出现在看到的大概是什么国家的什么位置。
当然他所面对的也并非都是壮美的景色,第一次进入太空的他,首次遭遇到的就是“天地反转、本末倒置”的错觉。
在这种情况下,杨利伟的身体是正直冲上的,但是却又感觉自己是在悬空倒立,长时间的颠倒错觉很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疾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的情况。
这种体感或许是因为失重的原因,在此之前,美国和苏联的航天员都曾出现类似的情况。
但是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起步,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从没有人传授过类似的知识。
杨利伟过去也没有听别人说过类似的情况,航天员大队也没有组织过类似的训练,面对着这突然的袭击,他只能用意志力来尝试克服。
他闭上了双眼,努力忘记现在身体的所有感觉,开始回忆在地面上所有的训练和行动,经过了几十分钟的时间他才成功地摆脱了这种错觉。
这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神舟五号内部的颜色太过一致,等到神舟五号之后的飞行器就开始将地面和天花板刷上了不同的颜色,来帮助航天员进行区分。
就在杨利伟适应了太空环境,完成了所有指令和任务,以为万无一失的时候,他突然听见飞船的舱内出现了一阵阵的“咚、咚”的声音,就仿佛有人在舱外敲门。
一瞬间,他有些毛骨悚然。
当时这股声音是突然出现在舱内的,不管是黑天还是白夜,出现的次数和时间都不固定,毫无规律可言,让人摸不清头脑。
可是太空是真空环境,哪里能听到声音呢?
他曾试图找寻过声音的来源,但是最后只能确定并不是飞船内部设备发出的声音,具体的位置也没有找到。
此刻,地球上无数人在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为了大局考虑,在飞船一切都正常情况下,杨利伟并没有对地面汇报“敲门声”这一情况。
不过每次响起声音的时候,他都会仔细地趴在舱内观察响声的所在之处,可惜都未发现原因。
与此同时,在经过了14圈的绕地飞行以后,神舟五号于10月16日5时36分开始分离轨道舱和返回舱。
杨利伟先行搭乘返回舱回到地球,而在未来的半年左右时间里,轨道舱内将继续留在太空,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
10月16日5时56分返回舱开始降落,6时04分飞船开始进入大气层。而这次降落,也彻底展现出了他面对压力强大的心理素质。
归程
飞船降落的这个阶段也被称为“黑障”,在22名离世的航天员中,有11人是在这个过程中牺牲的,被称为最危险的阶段也不为过。
失去动力的返回舱在急速地向地表坠落,而舱体外壳会与大气发生极其猛烈的摩擦,导致舱体表面形成几千度高温区。
而且在黑障的阶段,返回舱内会与地面指挥部失去通信数分钟,航天员会处于独立无援的境地。
杨利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舱内的温度正在缓慢地升高,但是他并没有担心太多。
但也就在他观察飞船情况的时候,他敏锐地发现舷窗的玻璃上出现了裂纹。
窗外是数千度的高温,空气都被染成了火红的颜色,玻璃上却出现了一片一片细密得像是钢化玻璃破碎的裂纹。
高温、剧烈的震动、玻璃上的裂纹,这样的处境让杨利伟心乱如麻。
这时候的飞船距离着陆还有十几分钟,如果玻璃碎裂的话,他或许要面临最坏的结果。
就在2003年初,美国发射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就因为隔热瓦受损导致飞船在半空中解体,机毁人亡。
那次事故的航天飞船只不过是出现了一条裂缝,就造成了解体的事故,这次整扇舷窗碎裂的后果一定不会比那次要小。
这样的情况同样不在事先预演的范围,而且他被安全带牢牢地绑在了座椅上,他既没有能力去挽救窗户,也没有办法向地面求援。
就在火烧眉毛的时候,飞船另一侧的舷窗上也出现了相似的裂纹。
但杨利伟在看到第二扇窗户也有裂纹时,反而不担心了。
因为他相信祖国的飞船制造不可能会在两扇舷窗上都出现问题,目前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正常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事后杨利伟向专家组反映情况的时候,才知道返回舱的外壳和舷窗上有一层耐高温的涂层,他所看见的裂纹并不是舷窗的裂纹,而是涂层被烧裂开的纹路。
当时的舷窗并没有任何问题。
在经历了这一阵惊魂风波以后,返回舱被降落伞拖拽的慢慢减速,最后成功在内蒙古着陆场平安着陆。
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杨利伟也尽快向专家组汇报了自己在太空舱遭遇到的各种情况。
他遇到的大多问题都得到了专家的解答,但是最让杨利伟困惑的“敲门声”却无人能够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
航天中心的工作人员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没有能够重演飞船中的敲击声,虽然专家也给出了不一的猜测,但是也没有办法证实。
有人怀疑这是因为太空中常见的尘埃颗粒导致的,或许是因为它们撞击飞船而产生的声音。
杨利伟确实在舱内观察到了太空中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物体,但是据他观察这些不明物体在与飞船碰撞以后,飞船并没有出现任何波动。
而且据研究发现,在国外的航天工程中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有许多宇航员都曾表示过在飞船中听见过敲门的声音。
杨利伟的描述也很模糊,不是叮叮当当的声音,有点像是用一把木锤敲击铁桶,发出的“咚咚咚”的声音,有些沉闷。
专家们持续的进行了测试,他们挑选了许多声音给杨利伟听,但是都没有相近的,整个实验断断续续的持续了一年多,最后也没有一个答案。
虽然这个声音并没有对飞船造成任何影响,但是所有人的心里都惦记着这个未解的谜团。
到了2005年神舟六号结束航天之旅以后,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也同样听到了这股诡异的敲门声。
直到2013年,大型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实验系统“月宫一号”的出现为我们揭示了“敲门声”背后蕴含的秘密。
在105天的封闭实验以后,月宫一号内部的专家也听到了这股敲门声,经过他们专业的判断,他们认为这应该是航天器因为压力变化产生形变而发出的声音。
毕竟在太空中会遭遇极度高温和极度严寒的情况,航天器会出现形变也是在所难免。
这或许就是“敲门声”最合理的解释了,而杨利伟在之后也顺利的担任了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以及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的职务。
杨利伟目前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的职务,少将军衔。
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百折不挠、顽强不屈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壮志凌云。
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作为先锋克服了一切未知的困难,真正意义上做好了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建设,当得起这美誉加身。
在此,向所有航天员和科研人员致敬,是他们让中国的走向太空,踏入星辰大海的浪漫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