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对于日本的旅游业来说,恐怕比北海道的暴雪还要寒冷。一场突如其来、史无前例的“退订海啸”,正席卷日本全境。曾经一房难求的东京、大阪热门酒店,如今空房率飙… 算了,我们直接上数据。

这场风暴的烈度,足以让任何一个依赖旅游业的国家感到“窒息”。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一场由日本政客亲手点燃的“政治大火”。今天,我们就来全景深扒,这场“退订潮”是如何从一颗政治火星,演变成一场经济“雪崩”的。
“雪崩”数据!12万单日退订的震撼
市场是最诚实的,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比任何声明都来得更直接。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仅在11月15日这一天,日本酒店业就遭遇了超过12万单的集中退订。请注意,这是“单日”数据。
这场“退订海啸”的重灾区,集中在东京、大阪、北海道等传统热门地区。这些地方的酒店空房率,从往日的“一房难求”,瞬间飙升至65%到80%。什么概念?就是你走进一家酒店,发现四分之三的房间都是黑着灯的。
更惨的是那些满心欢喜、指望靠中国春节黄金周“回血”的温泉旅馆。据行业人士透露,部分旅馆的春节订单,几乎遭遇了“清零”式全退。
酒店业崩了,航空业和旅游团自然也无法幸免。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地的旅行社,赴日团队游的退订率,普遍超过了60%,许多旅行团整团取消,即将到来的寒假赴日团组,基本宣告“冻结”。
而在机票方面,国内的国航、南航等十余家航空公司,紧急推出了截至12月31日前的涉日航线“免费退改”政策。这一政策,瞬间引爆了退票申请。截至目前,机票退订量高达49.1万张,占到了总预订量的近三分之一。
这已经不是“退订潮”了,这简直是日本旅游业的一场“8级地震”。
震源何在?高市早苗的“政治纵火”
那么,引发这场“8级地震”的“震源”到底在哪里?

答案,直指日本现任首相,高市早苗。
正如我们前几天深度报道过的那样,这位以“鹰派”著称的首相,近期上演了一系列“政治豪赌”。她先是在APEC期间违规会见台湾地区人员,随后更是在国会答辩中,公然抛出了“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的涉台错误言论。
这番言论,无异于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试图将日本重新绑上“台海战车”,严重触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红线。
高市早苗的这把火,点燃的不仅仅是外交怒火,更是点燃了14亿中国民众的集体愤怒。
“避免前往”的清晰信号
面对日方的公然挑衅,中方的反制是迅速而坚决的。
如果说外交部的“奉示召见”和“迎头痛击”是政治层面的警告,那么接下来两个部门的联合行动,则直接按下了日本旅游业的“暂停键”。

2025年11月14日和16日,中国外交部与文化和旅游部,罕见地连续发布了“安全提醒”。
请注意官方的措辞,用词极为严厉,明确建议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为什么是“安全提醒”?官方给出的理由,绝非空穴来风。提醒中明确提及:日本近期的社会治安正在恶化,尤其是针对中国公民的袭击、骚扰案件频发。
这记“组合拳”的信号,再清晰不过了:第一,你们的首相在政治上挑衅我们;第二,你们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公民不安全。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去?
这则安全提醒,成为了压垮中国游客赴日意愿的“最后一根稻草”。
双重叠加:当“政治风险”遭遇“人身威胁”
如果说高市早苗的言论是“政治地雷”,那么日本社会近期发生的种种乱象,就是“人身安全”的现实警报。

首先,是悬而未决的“核污染水排海”问题。这一持续的健康隐忧,早已让许多中国家庭在规划亲子游时,将日本从名单中划去。
而更直接的导火索,是近期在东京新宿、池袋等中国游客聚集区,频繁发生的针对性骚扰事件。根据多家媒体报道和网友曝光,中国游客在这些地区无故遭到推搡、辱骂甚至围攻的事件激增。
当“诗与远方”的目的地,突然变成了需要时时提防、处处小心的“风险区”,当政治上的敌意转化为现实中的人身攻击,旅游的意义便荡然无存。
一边是“不欢迎我们”的政治表态,一边是“可能伤害我们”的社会现实。任何一个理性的中国游客,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退订。
“割肉”的股市与2.2万亿的“窟窿”
消费者的退订,是瞬间的;但对日本经济的打击,是持续而深远的。
11月17日,“黑色星期一”。日本东京股市开盘,旅游消费类股票集体“跳水”,一片惨绿。

高端百货三越伊势丹,股价暴跌超过11%;知名化妆品牌资生堂,大跌9%;各大航空股,普遍跌幅超过3%。
资本市场,已经提前为这场“退订潮”的后果,标好了价格。
而更宏观的测算,来自日本本土的野村研究所。他们紧急评估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中国游客的减少趋势持续下去,日本的GDP将可能因此损失0.36%,换算一下,就是约2.2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000亿元。
同时,这将直接影响日本国内60万个就业岗位。
高市早苗在国会上的几句“妄言”,最终需要日本的酒店业、航空业、零售业,以及那60万个家庭来“买单”。这无疑是对日本经济的一次“精准打击”。
退订“众生相”:平台、旅馆与“代退黄牛”
在这场“海啸”中,我们也看到了游客退订时的“众生相”。

一方面,是大型平台的“兜底”。像携程、飞猪等平台,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对合作的东京连锁酒店等,实现了“自动退款”。仅在48小时内,就处理了超过54.8万次的退改请求,尽力为用户挽回损失。
另一方面,是小型商家的“扯皮”。许多预订了日本小型民宿或传统温泉旅馆的游客,却在退款时“碰了壁”。这些商家拒绝免费退改,要求游客自行承担全部损失。平台对此也只能“协助沟通”,无法强制退款。
有需求,就有市场。网络上甚至迅速催生出了一种“新兴职业”——日语代退服务。标价20元一单,号称专业代客撕(沟)通(通)。
但官方很快发出警示:这类中介服务,存在极大的诈骗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如果他们使用伪造的理由(如谎称家人去世)去申请退款,一旦被查实,游客本人甚至可能面临被追责的风险。
当“钱包”有了“立场”
这场“退订潮”,如同一次“压力测试”,彻底暴露了日本旅游业的结构性缺陷——对中国市场的“过度依赖”。
数据不会说谎:中国游客,贡献了日本外国游客消费总额的30%以上,人均消费高达1.1万元人民币,更是支撑了日本高端酒店70%的客源。
当这股最强劲的“活水”突然断流,日本的免税店、和服租赁、高端餐饮等关联产业,瞬间“休克”。据报道,部分原计划新建的酒店项目,已紧急改为“长租公寓”。
不过让人玩味的是,日本媒体如今仍在报道,在中方旅游反制措施实施后,上海浦东赴日航班前仍排满长队的场景。

有人天真地问:中国游客不来,东南亚游客不能补上吗?
答案是:不能。无论是从消费力,还是停留时长,东南亚游客都远远无法填补中国游客留下的巨大空缺。
更深远的,是中国游客行为逻辑的转变。
许多网友在退订后直言:“祖国站哪边,我就站哪边”。这背后,是一种清晰的消费觉醒:安全与主权,必须优先于游山玩水。
当“钱包”开始有了“立场”,当消费不再是盲目的,这就是一种成熟的国民心态。
于是我们看到,原本计划去日本滑雪的游客,把目光转向了中国新疆;原本的出境游首选,变成了韩国和东南亚。

此次史无前例的“退订海啸”,是日本政客的傲慢挑衅、社会环境的安全风险与中国民众的民族情感,三者共振下的必然结果。
它用2.2万亿日元的代价,给日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尊重,是商业合作的唯一前提。任何试图在政治上“玩火”,却又指望在经济上“捞钱”的算盘,最终都只会“引火烧身”。
因为对于所有游客而言,无论是去哪里,安全与尊严,永远是“诗与远方”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