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一轮中日外交上的较劲真比不少人想的要激烈多了,现在的情况很明了,中国这边半点不让步,而日本对着中国的反击也来得又猛又密,一波接着一波,高市早苗还笃定,到最后日本的友国肯定会伸手帮忙。
![]()
日本野心昭然若揭
高市早苗内阁最近的一系列动作,看似是在“反击中国”,实际上另有深意:他们借台海等外部冲突的烟雾,系统性地动手改造日本战后和平宪法的核心精神,目标是塑造一个更具攻击性的国家形象。
第一步先在历史说法上做文章,长崎市开始琢磨着改原爆资料馆的年表,他们把触目惊心的 “南京大屠杀”故意说成 “南京事件”,更过分的是,还考虑用 “进出” 这种中性词来替换实打实的 “侵略” 二字。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调整,而是为未来可能的军事扩张铺路,告诉下一代过去的道德负担可以放下,历史包袱可被淡化。
![]()
接下来日本就要碰和平的底线了,政府已经开始释放信号,琢磨着修改 “无核三原则”,这三条原则说白了就是 “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
“无核三原则” 曾是日本战后和平国家形象的核心,是其对外和平承诺的关键体现,若执意放弃这一原则,日本便等于公开背弃世界和平承诺,其明确目标就是成为不受约束、可自由扩张的军事大国。
将这两步棋串联起来的,是高市早苗本人的言论和行为,她将台湾问题直接定义为可能启动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并纵容大阪市议会通过决议,要求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为其强硬言论道歉。
![]()
薛剑曾直言:“肮脏的脑袋伸过来,我们只能毫不犹豫地砍掉”,这些操作看似各自为政,实则环环相扣,都是在为日本未来可能的军事干预台海创造法理和舆论基础。
整体来看,这一系列动作暴露了日本隐藏的野心:通过改写历史叙事和削弱和平约束,逐步摆脱“战败国”的身份标签,为扩张军力和强化国际影响力寻找空间。
高市早苗:友国一定会出手帮日本
高市早苗政府敢如此冒险,背后有个核心想法:盟友肯定会支持她的每一步行动,而这个自信显然建立在对现代国际关系的误读上,结果是她四处奔走呼号,换来的却是算计与尴尬沉默。
为了制造“受害者”形象,日本开始在国际上忙活外交公关,在G7峰会上,日本外长急忙把台海事态摆上桌面,试图借集体之力对中国施压。
日本驻澳大利亚的大使也没闲着,忙着撺掇澳大利亚,想让对方跟自己 “一起行动”,更有意思的是,日本驻华使馆发言论时,还特意搬出美国和菲律宾来撑场面、做背书,就是想造造势。
而现实是残酷的,美国的反应非常精明而自利,特朗普本人对高市早苗的言论并未明确表态支持,谨慎得很,好像不想口头上彻底得罪中国,但五角大楼却悄悄批准了一笔超过三亿美元的对台军售。
![]()
这明显说明,美国根本不是铁杆支持日本,而是把日本和台湾当作牵制中国的棋子来用,支持带有明显机会主义色彩,而非真正承诺。
更让日本失望的是,其他所谓盟友几乎都选择沉默观望,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日本采取实质行动,高市早苗幻想的“反华统一战线”,在现实面前瞬间破产。
情况还在一个劲往糟里走,没半点好转,她那套激进的做法,不光没拿到国际上的支持,反倒把和周边国家的矛盾给闹得更僵了。
![]()
俄罗斯因为北方四岛(俄称千岛群岛)问题,对日本批评不断,韩国则针对独岛(日称竹岛)问题,对日本猛烈抨击,日本本想靠盟友撑腰,却发现周边压力不断增大,孤立无援的风险陡增。
引火烧身的代价
高市早苗政府这场冒险,成本远比他们想象的高得多,国内外压力同时袭来,让日本陷入困局,在日本国内,民意的反弹非常明显。
街头上大批民众举着“我们要和平”的标语,高声要求高市下台、向中国道歉,政界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至少三位前首相公开批评高市的言论,激进路线在国内缺乏共识,正在撕裂社会,也损害了政治稳定。
![]()
外部压力更具杀伤力,中国在黄海进行实弹演习,这不仅是军事回应,更是一种心理威慑,让日本感受到直接的军事威胁,但最让日本始料未及的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打出的“王牌”,重提琉球问题。
林剑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内容,直接把规定搬了出来,他明明白白指出,日本的主权就只限于某些岛屿,言外之意就是冲绳的地位还没定下来。
这一招非常高明且致命,它不仅针对单一事件进行报复,更是通过国际法文件直接挑战日本领土主权基础,高市早苗本想借台湾问题对中国划红线,结果却让自家后院起火,这是典型的“自己作死”的局面。
![]()
从一开始高市团队的冒险就建立在三重错误之上:错误的身份认同、错误的盟友预期、错误的成本估算,他们为了巩固极右翼势力支持和个人政治利益,不惜把整个国家拖入风险深渊,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如果高市政府继续在这条激进路线执迷不悟,无视历史教训和国内外警告,日本面临的将不是所谓的大国荣耀,而是更深的孤立和危险,最终这场政治豪赌会被他们自己无法控制的野心吞噬,让国家付出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