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今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仍指出,美国目前依然保有五大关键优势。这一观点引发了外界对中美实力对比的深入思考。
那么,这位长期研究国际关系的知名学者如何看待两国之间的互动格局?他所提到的五大优势又具体指向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细细剖析。
![]()
论天生优势有多重要
某些国家实力的基础源自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这类原生性优势无法通过短期努力复制或追赶,尤其体现在地理格局与能源结构上,构成了一国最深层的战略依托。
以美国为例,其国土被大西洋与太平洋双重环绕,形成天然的地理屏障;北邻加拿大、南接墨西哥,这两个邻国均无重大安全威胁,使得美国在战略布局上几乎无需分心防卫本土,能够将全部资源投向海外影响力拓展。
![]()
相较之下,中国的地缘环境则显得错综复杂。陆地边界绵延数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摩擦交织存在,与印度、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时常处于紧张状态。
这种复杂的邻国生态迫使中国必须持续投入大量外交与军事资源维系周边稳定,这种内向型的安全压力是美国难以真正体会的地缘现实。接下来再看能源层面。
![]()
得益于页岩气技术突破,美国成功实现了从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到能源净出口国的转变。掌握自主能源供应使其在全球博弈中拥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与战略回旋空间。
而中国每年七至八成的原油消费依赖进口,且主要运输通道集中于马六甲海峡等海上咽喉要道,一旦发生区域冲突或航道封锁,能源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
面对这些结构性差异,中国并未选择正面硬撼,而是采取“战略迂回”的应对思路——地理条件不可更改,便致力于缓和区域矛盾、降低地缘风险;能源自给短期内难以实现,便加速推进进口来源多样化。
因此我们看到,中国不断推进通往俄罗斯、中亚诸国的陆上油气管道建设,同时深化与沙特、伊朗及海湾国家的合作,旨在构建多路径、低依赖的能源输送网络,为国家命脉增添多重保障。
![]()
谁定的规矩谁说了算
如果说地理与能源属于先天要素,那么制度体系则是后天精心打造的结果。它通过主导国际规则制定、构建盟友网络以及掌控核心枢纽节点来施加影响,在这方面美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金融霸权与科技联盟成为其两大支柱。
![]()
美元作为全球贸易结算与外汇储备的核心货币,牢牢掌控着国际金融系统的运行逻辑。无论是跨国交易还是资本流动,多数仍需经由美元体系完成。
这赋予了美国独特的制裁权力:一旦认定某国或企业违反其政策,便可动用SWIFT系统切断金融通道,甚至直接冻结海外资产。伊朗因核问题受制裁、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后遭金融孤立,都是典型案例。
![]()
这套机制威力强大,但维持成本极高,且频繁使用反而激发了去美元化的趋势。“压迫越深,反抗越强”已成为不少国家的共识。科技领域亦呈现相似态势。
自2018年起,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实施全面打压,并陆续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联合日本、荷兰及五眼联盟成员,在高端半导体设备与材料领域构筑“技术围栏”,意图遏制中国在关键技术上的升级路径。
![]()
格雷厄姆·艾利森早前曾认为,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具有压倒性优势。然而事实证明,这种优势并非坚不可摧。中国的反制策略分为两翼:一为“破壁”,即突破外部封锁;二为“建瓴”,即自主构建完整产业链条。
金融方面,中国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扩大与东盟、非洲、拉美等地的本币互换协议,逐步提升人民币在区域经贸中的使用比例,同时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资本账户防火墙。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中,中国金融体系均表现出较强韧性,未出现系统性崩溃,展现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风险抵御能力。
![]()
科技领域的较量更为激烈。面对严密封锁,中国启动国家级科技攻关工程,集中资源推动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成果迅速显现:华为发布搭载7纳米制程麒麟9000S芯片的智能手机,标志着在先进芯片设计环节实现关键跃升;中芯国际也在成熟制程扩产与部分先进工艺研发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打破了“中国造不出高端芯片”的偏见。
![]()
与此同时,中国在稀土元素提纯与深加工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全球超过80%的高纯度稀土产品由中国供应。这让美方意识到,若彻底切断合作链条,不仅会冲击自身军工与新能源产业,还可能引发供应链断裂。
最终,美国不得不调整政策,悄然放宽对部分EDA设计软件及特定AI芯片的出口管制,反映出技术脱钩的极限所在。这场博弈清晰表明:体系性权力虽强,却非无懈可击。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谈完地缘禀赋与外部体系,我们进入这场大国竞争中最根本也最敏感的维度——内部治理能力。一个国家的真实力量,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社会凝聚力、体制效能与人口发展潜力。
无论外部博弈多么激烈,最终决定国运走向的,往往是那些藏在家门内的深层挑战。
![]()
美国在此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其开放的移民制度持续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工程师与创业者,形成了高度活跃的创新生态系统。
SpaceX实现可重复火箭发射,OpenAI推出ChatGPT引领人工智能浪潮,背后都离不开多元人才汇聚所带来的智力红利,也支撑着美国保持相对年轻的人口活力。
![]()
但不容忽视的是,美国内部裂痕正日益加深。就连约瑟夫·奈本人也公开警示:政治极化、社会撕裂才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内患。
两党对立加剧、族群矛盾上升、枪支暴力频发、基层治理失灵等问题不断侵蚀公众信任,削弱国家整体动员能力。一个无法团结自身的超级大国,如何能有效领导世界?
![]()
中国同样面临属于自己的发展瓶颈。一方面,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师群体和高效的国家执行体系,能在重大战略项目上快速集结资源、集中攻坚。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出生率持续走低,已逼近深度少子化门槛,对未来劳动力供给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青年群体中蔓延的“内卷”焦虑与“躺平”情绪,折射出教育竞争、房价负担与职业前景不确定等多重社会压力,这对长期创新能力与社会动能构成潜在威胁。
![]()
有趣的是,一些国际观察者的立场正在悄然变化。格雷厄姆·艾利森在考察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凭借电动化转型打入欧洲市场后,态度由强调“修昔底德陷阱”转向主张“共存合作”。
他承认,仅凭军费开支或专利数量已不足以全面评估国家未来潜力。社会的团结程度、民众的奋斗意愿、对下一代的信心,这些软性指标正变得愈发关键。
![]()
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本质上不是一场短跑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与智慧的马拉松。胜负不在于谁率先发动攻击,而在于谁能稳住阵脚,避免被恐惧驱动误判,也不因成就而陷入盲目自信。
中国正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强有力的组织动员机制以及清晰的长远规划,主动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寻求弯道超车。
![]()
正如我国外交部长王毅所言,东方哲学推崇“和而不同”,强调在差异中共处,在对话中共赢。未来的中美关系或许不应被定义为“谁取代谁”的零和游戏,而应是在竞争与协作并存的过程中,共同探索新型大国共处之道的历史性实践。
信息来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