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發表聯合聲明,不許中國援俄,不許對台動武,不許阻止稀土出口

G7發表聯合聲明,不許中國援俄,不許對台動武,不許阻止稀土出口

G7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连提三次中国,几乎句句带刺:不许中国援俄,不许对台动武,不许阻止稀土出口。那么,G7外长发布的这份联合声明,究竟有何意图?中方又应如何应对?

11月11日至12日,G7外长在加拿大召开外长会,这是他们今年第二次聚在一起。会议主要讨论三件事,分别围绕乌克兰、台海与关键矿产供应链问题。会议结束后,一份措辞尖锐的联合声明引发外界关注。声明中三次点名中国,概括起来就是不许中国援俄,不许对台动武,不许阻止稀土出口。

加拿大外长阿妮塔·阿南德在会议期间宣布,将针对俄罗斯无人机研发及部署人员实施新一轮制裁,具体涉及37个实体和11名个人。

英国则承诺向乌克兰提供1.2亿英镑能源基础设施援助,重点修复基辅、哈尔科夫等关键城市的电网设施。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表态引发内部争议——他仅强调“加强乌克兰防御能力”,却回避具体新制裁措施,与欧洲国家“施压促和谈”的诉求形成明显温差。

俄乌战场态势持续胶着。俄军近期采用“双重打击”战术:先用破片弹头无人机破坏乌克兰防空系统,随后发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精准摧毁能源节点。乌克兰能源部11月10日通报,全国70%地区实施限电措施,利沃夫州地下储气库输送终端遭持续破坏。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紧急求购25套“爱国者”防空系统,但美国政府已暂停直接军事援助,导致欧洲国家不得不“借调”本国装备支援前线。

特朗普政府公开宣称“美国不再为乌克兰付钱”,并指责乌克兰危机导致美国损失3500亿美元,这一政策转向直接导致价值超50亿美元的武器出口延迟交付。

欧洲国家对美政策分歧加剧。德国虽向乌克兰增派“爱国者”系统,但总理朔尔茨坦言“欧洲无法完全替代美国角色”。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呼吁建立“欧洲防务自主”体系,减少对美依赖。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回应称,西方制裁使俄美关系修复复杂化,但俄方仍愿通过对话解决冲突。

这种微妙平衡折射出G7内部在俄乌问题上的策略分歧:欧洲急于止损,美国则将冲突视为削弱俄罗斯的战略工具。

G7声明延续“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表述,并鼓励台湾“有意义地参与国际组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反对,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干涉。

解放军东部战区随即展开“全时待战”部署,台海周边空域实现24小时巡航,海域全年战舰游弋,形成对台四面战备包围态势。

民进党当局持续渲染“大陆威胁论”。2022年8月佩洛西窜台后,解放军首次实施“穿岛”导弹试射,军机多次穿越所谓“海峡中线”,军舰绕岛频次大幅增加。

大陆政府同步祭出经济反制组合拳:暂停向台湾出口天然砂,暂停进口台湾2066项食品,并开展大规模“锁台”军演。国务院台办公布第二批“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包括萧美琴、顾立雄等7人,实施终身追责惩戒。

美国持续通过“军事融资”向台湾输送武器,2025年对台军售总额突破40亿美元,涵盖“爱国者”导弹维护、F-16战机升级等项目。

但中国通过《出口管制法》实施精准反制,要求美国企业申报稀土最终用途,任何与军方关联的企业均被排除在供应链之外。这种“规则反制”使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等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每架F-35战机需消耗16磅稀土,而全球80%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

中国推出的“经认证终端用户”机制引发全球关注。该机制要求美国企业明确申报稀土最终用途、流向及合作方背景,任何与军方关联的企业均被禁止采购。例如,美国军工巨头长期通过多层分包商隐蔽采购中国稀土,如今中方通过溯源调查和背景筛查直接切断此类“曲线救国”渠道。

商务部10月9日发布公告,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等全产业链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未经许可不得向境外转移相关技术。这一举措与美国2007年“终端用户认证计划”形成制度对冲,堪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方在推出新规的同时暂停原定于11月8日生效的稀土出口管制升级方案,这种“短期放行、长期威慑”的组合拳,让美国企业陷入“解了近渴,难消远忧”的焦虑。

美国试图通过“印太经济框架”拉拢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构建替代供应链,但短期内难以突破技术壁垒。美国企业MP Materials虽能开采稀土矿,却不得不将原料运至中国提纯。

全球80%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且美军所需的重稀土完全依赖中方供应。这种资源自主权与规则话语权的争夺,标志着中美博弈从技术卡脖子转向资源反制的新阶段。

中国使馆对G7联合声明作出强硬回应,指出声明“罔顾事实、颠倒黑白”,干涉中国内政。分析人士认为,G7的举动反映了当前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一方面试图通过联合声明展示影响力,另一方面暴露出处理国际问题时的偏见和双重标准。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透露,此次G7会议重点在于“加大对俄施压,推动寻求和平”,但内部对具体措施存在分歧。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美双边对话仍在继续,但进展速度不及预期。国际社会呼吁通过多边主义解决冲突,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

中国始终强调“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与美方单边制裁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商务部回应美方暂停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时,明确称其为“落实磋商共识”,而非单方面施压结果。

这种既保持斗争力度又不失合作姿态的策略,让美方陷入两难:若强硬对抗,军工供应链恐遭致命冲击;若接受规则,则意味着承认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主导地位。

G7联合声明的“三个不许”看似强硬,实则暴露出西方联盟在乌克兰、台海与稀土供应链问题上的深层困境。中国以资源管制与制度反制相结合的策略,展现出规则制定者的底气。

这场较量证明,现代大国博弈早已超越传统军事对峙,蔓延至供应链、技术标准、贸易规则等无形战场。

当G7试图用旧式霸权思维围堵中国时,中方已用一套绵里藏针的组合拳告诉世界:资源自主权与规则话语权,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命门。

唯有摒弃冷战思维、回归平等对话,方能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出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简体 繁體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