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塞尔维亚议会强行通过一项叫做“Lex Specialis”的特别法案,计划把原南斯拉夫人民军大楼遗址,改建为一栋酒店,并且这还是特朗普家族投资的项目。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旧楼,而是在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时候被击中的国家军政核心建筑,而现在却要被一座美国人的豪华酒店所取代。
图 |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左侧是1999年北约轰炸中被摧毁的前南斯拉夫军队总部
该项目是由特朗普的女婿贾里德·库什纳背后的一家投资公司负责的,投资金额高达5亿美元,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支持这个项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在2024年,政府就已经悄悄地将这栋大楼从国家“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名录中除名,为今天拆除扫清法律障碍。当议会投票的时候,130票赞成、40票反对,法案很快通过,异议轻易被压制。
为了推进这个项目,塞政府不惜使用宪法特别条款。一边立法,一边撇清总统办公室的责任。总统发言人表示,总统本人没有参与这项决策。
武契奇在镜头前说,该项目可以带来投资,也可以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话音刚落,外界的质疑声就响了起来。
图 |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
就在议会投票的当天晚上,贝尔格莱德街头就出现了大批的抗议者。原南斯拉夫军总部外面有几千名市民聚集起来,有的高举横幅,有的支起帐篷,在大楼外围堆起人墙。
有退伍军人带着孙辈站在人群当中,怒吼道:“这就是我们流血换来的国家?”还有些人则提着喇叭大声喊:“别用金钱换取记忆!”
有人站在废墟前哽咽,有人在夜里点起蜡烛,也有人自发起来保护,每天有人守在大楼周围。他们说,这不只是守一块地,而是在守住一个民族最后的脸面。
回到这栋楼本身上来,它建于1957年,是当时南斯拉夫最具有代表性的军事建筑。1999年5月,它在北约空袭中被炸穿两翼,成为贝尔格莱德最醒目的伤疤。
图 | 1999年毁于北约轰炸的历史地标贝尔格莱德原南斯拉夫人民军大楼旧址
26年过去,这块废墟没有被修复,也没有被拆除。它被有意留下来做纪念碑,让后人明白:强权可以摧毁墙体,但不能抹去记忆。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座大楼与一段永远的伤痛有关。就在它被炸后的几天里,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也遭到了北约导弹的精确打击,三名中国记者遇难。这段历史中国人没有忘记,弹痕、瓦砾都是两国共同受难的象征。
中国同塞尔维亚的关系不是浅尝辄止的交往,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欧洲多个国家由于医疗资源不足而焦头烂额。
塞尔维亚也陷入了困境,中国第一时间送去了口罩、呼吸机、抗疫药品,并派医生团队前往贝尔格莱德协助防控。
图 | 斯塔门科夫斯基在致辞中向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武契奇当众吻中国国旗的场面一度在网络上传得很快,在中外网上被称为“塞中友谊里程碑”。
这不是作秀,此后几年里中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参与塞尔维亚国内建设,修铁路、建电站、推进能源转型。
特别是匈塞铁路项目,由中国公司承建,全线贯通后将成为中国通往中欧的重要陆路通道。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多次发声,支持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主权。
这些援助没有附加条件,也没有政治交换,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兄弟式支持。
图 |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
就在这样的情义之下,塞政府却一锤定音,要把这段记忆铲除干净,把那块废墟交到库什纳手中,盖一座闪闪发亮的玻璃大楼。这一锤砸掉了弹痕,也砸碎了中国人心里的信任。
更让人无语的是越南也给特朗普集团批地开发项目,人家选择的是城市周边地块,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但是却避开所有有关战争记忆和民族象征的区域。
这是对本国尊严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国际舆论的一种考虑。
但是塞尔维亚人没有这种分寸感,反对派议员在议会内愤怒抗议,称这是“用国家的伤口给资本做铺垫”,文保学者联名致信教科文组织,质疑塞方违反文物保护公约,各大高校的学生组织也加入到抗议队伍中来,呼吁政府撤回法案。
图 |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
但是这些声音最终还是没能阻止推土机的齿轮,执政党票数优势很大,强行通过已成定局。拆楼工程随时准备开始,抗议人群只能以身体作为最后的屏障。
中国方面至今没有明确的外交表态,但是国内网络平台已经炸锅。“兄弟情谊换不来一句尊重”,“送温暖送成工具人”之类的评论数不胜数。不少人翻看2020年的照片,说“当年真不要那么感动”。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遇到热脸贴冷屁股的局面,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难受,因为牵扯的是一段真正的共同伤痛,是一个曾经一同走过苦难的朋友。
图 | 特朗普贝尔格莱德酒店效果图
塞尔维亚当然可以发展,也可以吸引外资。但是拆除一座烙印民族血泪的废墟,换一座豪华酒店,这样的选择终究会留下历史的债。
墙可以重建,楼可以重盖,但记忆没了,就再也回不去了。一个不愿正视自己历史的国家,是很难得到别人的真正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