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的不行來硬的?荷蘭官員都能來華,德行長受不了,要對中國動手

軟的不行來硬的?荷蘭官員都能來華,德行長受不了,要對中國動手

安世劫案定局已成,在中美都发话的情况下,荷兰终究的是扛不住压力,向中国低头承认错误,并表示会派遣官员访华,协商安世相关问题。

同为欧盟成员的德国一,看心里不平衡了。之前中美会谈,只字不提比德国还嚣张的台湾就算了,如今荷兰强抢安世,都能得到中国的“原谅”,同意荷兰派遣官员访华。德国好歹是欧盟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怎么就死活得不到中国正眼相待?

要说这个问题,荷兰和德国还真不一样。

安世已定

荷兰强抢安世,其实是中美贸易战的一种延伸。在美国的施压,以及荷兰自身的贪念驱使下,荷兰政府以美国“50%规则”为由,意图将安世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

安世敢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基于过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认为中国不会有什么过激反应,最多是口头谴责一下。另一方面的,是觉得强抢安世的行为,是在美国的点头下进行,理所应当的认为美国会为其站台。

结果显而易见,荷兰低估了中国的反应,也高估了美国会伸手帮衬的意愿。

韩国中美会谈上,双方虽然并未彻底解决中美贸易问题,但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在此基础上,中美在关税、301调查、稀土出口管制等领域的博弈,按下了暂停键,双方“休战期”再延一年。

这就让荷兰人傻了,相当于自己在前面冲锋陷阵,回头一看,自家大哥和对方坐在一块喝茶,让荷兰去和中国单挑,这哪遭得住。

荷兰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对上中国无异于螳臂当车。加上荷兰强抢安世的影响范围甚大,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眼中钉”,所以荷兰除了低头认错之外,别无选择。

荷兰经济事务大臣雷曼斯于11月6日发布一份声明称,中荷两国已经进行过会谈,安世芯片供应问题将被终结。

商务部对荷兰表态也作出回应,同意荷兰派人来谈,但言语中明确了两个前提。

首先中方的回应中,用的是“同意”而非“协商”。这代表荷兰此次,不是以平等地位前来,而是属于“下位者”。这也意味着荷兰需承认,此次波及甚广的安世半导体供应问题,错在荷兰。

其次,中方的话语中明确指出,同意荷兰前来,是出于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而非中国低头,更不是给谁面子。

荷兰只有明确了以上几点,才有访华的资格,这是荷兰访华必要前置条件。

德国访华遭拒

回头看德国,与荷兰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德外长取消的访华行程,说是中国没有安排足够的会谈,但外界都知道,这完全是其盲目自大的行径后果的遮羞布。

德国在未经中国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宣布访华行程,还就俄乌问题对华施压,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其对“一中原则”蔑视,对中国的核心利益台湾指手画脚。

换成任何一个国家,遭到德国如此目空一切地轻视,都不会给半分好脸色。路透社直言,没人想见他。

中荷之间,充其量算是商业不正当竞争,而且荷兰必须在低头认错以后,才能踏足中国土地。反观德国,典型的“站着要饭”,里子面子都想要,抱着求人的目的,却没有求人应有的态度,甚至对台海问题出言不逊。

即便退一步,荷兰是来向中国认错低头,德国有这方面的意思吗?没有吧。非但不反省自身问题,还想把问题赖到中国头上。

但这就有个问题,德外长本身是抱着同中国协商贸易问题,尤其的稀土出口这一块,如今外交这一“和平”途径被德外长自己堵死了,但德国对中国稀土又是“刚需”,如何解决这一需求又成了问题。

德国索性也不装了,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德国央行长直接发声,要对中国动手。

要对中国硬来

据联合早报报道,当地时间11月7日,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发声,表示若中欧贸易关系持续恶化,欧洲应采取反制措施,以保护受制于中国稀土的欧洲核心产业。

纳格尔这种谈不拢就拉人搞威胁的做法,和特朗普如出一辙,算是学到了“特式外交”的精髓,不枉德国不顾一切向美意识靠拢。

问题在于,德国不是想拉着欧盟出台对华制裁的措施的国家,前有美国、后有法国,都曾要欧盟展现对华强硬姿态,结果到今天,欧盟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欧盟成员国本就心不齐,更别说还有个荷兰的前车之鉴,让欧洲看到擅自挑战中国的下场。

荷兰还指望低头认错,能让中国网开一面,此时跟随德国脚步,再对中国出手,那不是自己打自己脸了。

再说回德国,其汽车制造、机械设备制造等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对中国稀土依赖巨大,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想对中国发起制裁,不知道该说是无畏,还是眼睛长错了地方。

即便抛开稀土,德国在其他领域对中国的依赖,也完全无法成为和中国叫板的底气。

德国总理默茨在本月6日,呼吁德企要有爱国精神,要多买欧洲钢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默茨本以为所谓的“爱国精神”,能得到德国民众的支持,以实现对中国的反制,结果却遭到业界的指责,称其是德国经济停滞的罪魁祸首。

不同于德国政客,德企对当下局势看得十分透彻。在受到美国关税的影响下,中国钢铁物美价廉,远胜欧洲钢铁,德企没有理由选择价格更高的欧洲钢铁。在商言上,中国钢铁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不是用两句口号就能动摇的。

毕竟再“爱国”,也要先吃饱饭。德企如果转购欧洲钢铁,中国钢铁会不会受影响不知道,但德企成本上涨,进而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进一步加剧德国经济的动荡,却是注定的事实。

总的来说,德国想拉着欧盟对华来硬的,无论是欧盟,还是德国自身的现状,都不足以支撑这个想法。德国走到如今这个地步,不如多想想德国前总理的忠告,只有摆正自身态度,本着合则两利的理念,德国经济这潭死水,才能泛起波澜,重新点燃活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简体 繁體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