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我对印度有自信,早晚会追上中国的,甚至赶超也不是梦。”
不得不说,新加坡最近真“忙”,前有新加坡的总统尚达曼对中国放话,声称中国若是想要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就必须要放弃自给自足。
10月28日,新加坡前任总理在英国参加活动时,再次对中国放话,声称印度终将会超越中国,那么,新加坡前总理这一席话,到底几个意思?
![]()
自言自语
最近,新加坡的两位顶级人物,前后脚地向亚洲两大巨头隔空喊话,一番操作下来,让人觉得信息量巨大。
前总理、现任国务资政李显龙给印度送上了一顶高帽,预言它凭借年轻活力,早晚能赶上甚至超越“正在变老”的中国,不仅如此,紧接着,现任总统尚达曼则向中国发出了诚恳的“劝告”,希望中国能放下“自给自足”的想法,重新拥抱与西方的“相互依存”。
![]()
这些话,听起来是高屋建瓴的国际战略分析,但如果你把它们放在新加坡这个城邦小国的处境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滋味,这哪里是什么单纯的预测,分明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新加坡在巨人林立的世界棋盘中,那种深入骨髓的生存焦虑。
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来说,在国际上被忘记,就约等于被判了死刑,所以,它必须不停地说话,而且得找对地方,用对方式,才能确保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这是一种“言说即存在”的生存法则。
![]()
其实他们选择的舞台,那都是精挑细选的。
李显龙那番“印度终将超越中国”的论断,不是在某个随意场合讲的,他选择的平台是英国顶级的智库查塔姆研究所,而尚达曼劝说中国的那番话,则是在全球金融中枢,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说的,这两个地方,都是全球目光的聚焦点,在那发声,确保了最大的传播效力。
![]()
这些讲话,与其说是给中印两国领导人听的“悄悄话”,不如说是新加坡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战略肌肉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输出观点、提供分析框架,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不可或式的角色,一个既懂东方又懂西方、能洞察大国博弈的中间人和思想家,这种能力,就是新加坡的“智识资本”。
![]()
这种“以言立身”的传统,可以说是从国父李光耀那里一脉相承的,把脑子里的智慧,巧妙地转化成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这本身就是一门炉火纯青的国家级艺术,通过扮演“智者”和“顾问”,新加坡才能在全球事务的牌桌上,给自己争得一个宝贵的席位。
新加坡的经济能有今天的成就,几乎可以说是建立在全球化这块基石上的。马六甲海峡这条黄金水道,就是它搏动的经济命脉。所以,任何可能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它最敏感的神经。
![]()
中国近年来的战略转向,恰恰就拨动了这根神经,当“世界工厂”开始越来越多地提及“内循环”,强调在科技、农业、工业等关键领域要“自主可控”时,新加坡听到的弦外之音是什么,是未来穿过马六甲海峡的货轮可能会变少。
所以,尚达曼总统呼吁中国重新拥抱“相互依存”,这话的本质,其实是希望中国能继续深深地镶嵌在全球产业链里,最好是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捆绑状态。
![]()
因为只有这样,全球贸易才能保持繁荣,货轮才会源源不断地从新加坡门前经过,一个追求“自给自足”的中国,对一个以转口贸易和港口服务为生的国家来说,无异于一个潜在的巨大风险,是足以动摇国本的。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画面。新加坡一方面像个全球化导师,劝别人要拥抱世界、互相依靠,可一回头,它自己在水资源这些性命攸-关的问题上,却把“自主可控”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再正常不过,它并非虚伪,反而无比诚实地揭示了一个真理,当涉及到自己的核心生存利益时,任何一个理性的国家,都会选择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新加坡最害怕看到的场景,就是在亚洲出现一个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制衡的超级玩家,所以,维持区域内的多方力量平衡,就成了它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它不希望看到任何一国家,尤其是中国,形成单极主导的局面。
![]()
从这个角度再去看李显龙“唱好”印度的言论,味道就完全不同了,这与其说是一次基于数据的严谨预测,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喊话”。
目的很明确,就是鼓励和推动印度更积极地参与到区域事务中来,以此来稀释另一大国的区域影响力,为新加坡自己创造出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
![]()
新加坡其实有过一个巨大的“心病”,当年那个雄心勃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新加坡是极力推动的。
它的如意算盘是,把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巨头都纳入同一个经济框架,形成一个内部平衡,可结果呢,2019年,印度因为担心本国制造业受到中国商品的冲击,在最后关头选择了退出。
![]()
印度的退出,让RCEP内部中国的分量显得“过重”,彻底打破了新加坡期待的平衡格局,所以,现在李显龙拿印度年轻的人口结构说事,强调其28岁的中位数年龄远胜于中国39岁的现实,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话术。
他希望通过这种公开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印度的雄心,把它更深地拉进这场大国博弈之中。
![]()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李显龙当然清楚,“人口红利”这东西不会自动兑现成“经济增长”,它需要高效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策环境、活跃的创新生态以及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而这些,恰恰是印度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这番话与其说是在预测未来,不如说是在尝试“创造”一个更符合新加坡利益的未来,通过扶持一个平衡者,为自己在中、美、印这个大三角关系里,找到更多可以借力的支点。
![]()
兜兜转转一大圈,你会发现,无论是对印度的“吹捧”,还是对中国的“劝说”,新加坡的每一句对外“箴言”,其根源都深植于自身独特的国家脆弱性之中。
从担心被边缘化的存在感焦虑,到守护经济命脉的obsolescence(过时)焦虑,再到恐惧失衡的地缘权力焦虑,这一切共同谱写了一部教科书级别的“小国生存法则”。
![]()
笔者观点
未来,印度到底能不能超越中国,时间会给出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加坡已经再一次成功地运用其高超的外交智慧,将自己国家的利益和焦虑,包装成了发人深省的“国际宏论”。
这本身,就是一场属于小国外交的胜利,因此,解读这些言论的最佳视角永远只有一个,这件事,对新加坡来说,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