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長:台海有事就是德國有事,我們不能容許暴力改變台海現狀

德國外長:台海有事就是德國有事,我們不能容許暴力改變台海現狀

10月23日,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突然抛出一句引发国际舆论强烈反弹的话:“台海有事就是德国有事”。紧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我们不能容许暴力改变台海现状。”因为就在几天前,中国大陆刚刚闭幕的中共四中全会明确提到要推进祖国统一,让海峡两岸关系往和平方向发展。

瓦德富尔的这番话,恰恰是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抛出,令人不得不怀疑其用意是否仅仅是“表达关切”那么简单。德国外长此行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他口中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否只是表面文章?

瓦德富尔这次准备来中国,最初的目的其实非常现实——是为了稀土。德国工业眼下面临着严重的供应链压力,尤其是稀土材料紧缺。新能源汽车、风能、军工、半导体这些关键产业都离不开稀土,而中国正好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出口国。

10月23日当天,瓦德富尔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计划10月26日访问中国,并希望此次访问能“说服中方放松稀土出口限制”。

这其实是德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因为德国的汽车制造企业、芯片供应商库存已经告急。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内部人士透露,有些企业的车规级芯片只能再撑一周,部分整车厂甚至准备停产。

这本应是一场“带着诚意来合作”的访问,却因为瓦德富尔嘴上那几句“台海论调”,彻底变了味。德国外长并不是第一次对台海问题指手画脚。10月14日,他在柏林“日德中心”发表演讲时就曾表示,要与日本一道建立所谓“欧亚共同圈”,联合对抗“试图改写国际规则”的国家,矛头直指中俄。

这边刚喊完要联合抗中,另一边又想跑到北京来谈合作,求放宽稀土出口,这操作确实有些让人看不懂。更让人咋舌的是,瓦德富尔嘴上说着“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却又加了一句“不能通过暴力改变现状”,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显:不许大陆“武力收台”

这不仅完全忽视了中国的主权原则,也极具挑衅意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如何统一、何时统一,完全属于中国自身事务,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

中国方面对此反应也极为明确。10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没有所谓‘自定义’的空间。

中方强调,当前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不是大陆,而是‘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势力的纵容。郭嘉昆的话几乎是正面回击瓦德富尔的说法,也是对德国所谓“台海关切”的一次当头棒喝。就在中方表态后不到24小时,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取消原定的访华行程。

官方理由是:中方未能安排足够的会谈内容,访华的“合理性”不足。这在德国外交史上相当罕见。哪怕是曾多次批评中国的前外交部长贝尔伯克,也没有遭遇如此“冷处理”。

这次“说走就不走”不仅是一次行程上的“搁浅”,更是一次外交上的“非正式拒绝”。德国媒体也注意到了中方态度的微妙变化,有德媒甚至直言:“瓦德富尔自己把访问谈崩了。

这场外交风波背后,其实暴露的是德国当前对华政策的混乱和摇摆。一边是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的现实问题:德国连续7年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德贸易额高达2980亿欧元,三大汽车巨头——大众、宝马、奔驰每年在中国市场都能收入上百亿。

另一边却是政治上不断向美国靠拢,在涉台、涉俄议题上频频对中方施压,甚至推动欧盟使用所谓“反胁迫工具法案”来对付中国的稀土管制。

这种战略上的“精神分裂”,让德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像一个失去方向的国家。10月22日,德国《图片报》爆出,大众汽车因为芯片短缺,准备停产部分车型。

事实上,在“中荷安世半导体之争”中,德国车企本就是“池鱼”,如今库存告急,他们更希望德国政府去荷兰、去美国施压,而不是跑来北京“教训”中国。有德国企业高管私下透露:“我们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外交官的嘴炮。”德国还在欧盟层面谋划更大动作。

据彭博社报道,欧盟国家10月23日在布鲁塞尔开会,德国、法国和波兰都支持讨论中国稀土管制问题,并考虑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作为回应。这项法案允许欧盟采取贸易限制、技术封锁、限制投资等措施,被视为欧盟的“核选项”。

但讽刺的是,这个“核选项”至今一次都没用过。面对特朗普时期的美方加税,欧盟多次扬言要动用反制手段,最终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德国这次真会动用这张牌?还是继续拿来吓唬中国?外界普遍表示怀疑。中国在稀土问题上的立场已经非常清晰。

中国商务部曾公开表示:稀土出口管制是为完善出口制度、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正常的国家行为。同时,中国还为欧盟企业开设绿色通道,该有的便利都给了,欧洲依然觉得不满足。

数据显示,仅在上月,德国就是中国稀土磁铁的第一大出口国,享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一边拿着好处,一边扭头“背后捅刀”,这种行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瓦德富尔此次出访前的言论,不仅令中德关系陷入尴尬,也让德国企业感到焦虑。一些德国企业代表私下表示:“再这样搞下去,中德关系就真的要被政治误判毁掉了。

德国政界也存在分歧。总理默茨代表的中右翼势力主张务实,经贸优先;而瓦德富尔所代表的外交体系,则在绿党、自由民主党的影响下,走“价值观外交”路线。

这种内部分裂让德国在对华政策上始终拿不出一个统一的声音。回过头来看瓦德富尔这句“台海有事就是德国有事”,其实逻辑是极其危险的。德国并非亚太地区的安全捍卫者,也没有军事存在。说这种话,既无法带来地区和平,也无助于德国自身利益,反而增加了中德之间的战略误解。

如果德国真担心全球贸易通畅,那就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而不是含沙射影地指责大陆。统一是中国的国家大事,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中方一直秉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从未承诺放弃其他手段。这不是威胁,而是主权原则的基本底线。

德国若一再挑战这一底线,想要在关键资源问题上“吃红利”,在主权问题上“当教师爷”,只会让中德之间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小。中国始终认为,中德关系的基础是互利共赢,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输出。合作需要相互尊重,交流必须以平等为前提。

德国想在全球局势中保持自身地位,需要的是理性判断,而不是口号外交。瓦德富尔这次访华前的言论和行动,不仅没帮德国争取到任何实际利益,反而让中德关系面临更多挑战。现实早已证明,尊重中国、理解中国,才是德国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外交方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简体 繁體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