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5日-26日,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持续五个半小时终于结束,从双方的表态看,中方相对顺利,中方李成钢走出会场时,被拍到自信从容,充满微笑地接受采访。
但另一边就不同了,这次美方依然由美财长贝森特带队,他不仅眉头紧锁而且神情严肃。谈判结束后,美财长称,这次谈判双方都让步了,还说为接下来韩国会晤奠定了基础,言辞中只有三个字“不容易”,的确,特朗普想要的,中方都给了,美财长终于可以对特朗普交差了。

贝森特手握水杯,神情紧张
重点是稀土和大豆
第五轮中美谈判,比想象中的顺畅得多,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或许是美国拖不起了,美国目前面临两大难题,第一就是大豆,无路可销,都堆在仓库。第二就是中方的稀土管制。
没有中国大豆订单,是美国最苦恼的问题。美国大豆主产区集中在艾奥瓦、伊利诺伊等农业州,这些州向来是总统选举的”摇摆州”,其选票走向直接影响选举结果。特朗普要求尽快解决大豆出口问题。特朗普政府很清楚,若不能在谈判中为豆农争取到实质利益,选举时将面临失去关键选票的风险。
可笑的是,此前美国曾试图通过寻找替代市场缓解压力,推动大豆出口至巴西、印度等国,但效果甚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一市场规模无可替代。
第二就是稀土,这被誉为”工业维生素”,虽然在产品中用量微小,却在尖端科技领域不可或缺,比如F-35战斗机的发动机、精确制导导弹的制导系统、高端芯片的制造过程,都离不开中国掌控的重稀土加工产能。让美国深感不安的是,中方不久前刚宣布的稀土出口管制,中国控制着全球70%的稀土产能,而美国90%以上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进口。这种”无可替代”的依赖,让美方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在谈判中寻求突破。

中方的”予”始终与美方的”取”紧密绑定,贝森特口中的”双方都让步了”,绝非客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交换。
从通报内容来看,中美双方都对此次评价给出了正向反馈,中方称“达成了基本共识”,贝森特回国后接受采访表示,进一步强调,中国将大量采购大豆以及延迟全面管控稀土。
如此看,中方确实做出了让步,这也是合作互利的必然结果。那么美方做出哪些让步?
100%加税计划彻底搁置
此次谈判最直接的成果,是美方明确放弃了此前威胁的100%对华加征关税计划。贝森特在记者会上直言”不再考虑”这一选项,这对于缓解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具有标志性意义。要知道,此前美方曾多次拿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声称将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这一威胁给全球市场带来了持续的不确定性。
对于美方而言,放弃关税威胁也是无奈之举。美国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实施的关税政策已让美国经济损失超过800亿美元,失业率上升至4.5%。消费者和企业成为最大受害者”。

此外,在海事领域,美方同意暂缓实施针对中国船舶的部分高额港口费。此前美国以”反补贴”为由,对中远海运等中国企业征收额外费用,导致这些企业每年多支出15亿美元成本。作为交换,中方承诺对美国来华采购或维修的船舶给予费用减免,这种”交叉让步”成为此次谈判的典型特征。
美财长三个没想到
这场持续五个半小时的磋商,让这位美国财长接连遭遇了三个”没想到”,第一,没想到:”战狼”李成钢依然是谈判主将。
一周前的公开场合,贝森特还在媒体面前将李成钢贴上”战狼”的标签,言语间满是不屑与指责,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这位谈判对手的排斥。

当时不少西方媒体分析称,中方可能会为了避免激化矛盾、推动谈判进展,考虑更换风格更温和的谈判代表,毕竟美方此前多次通过舆论施压,表达对谈判对手风格的不满。但事实狠狠打了这些猜测的脸。中方不仅坚持由李成钢带队出席吉隆坡磋商,美方在整个过程中甚至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反而在议题推进受阻时主动寻求与中方团队对接。
第二个,稀土管制只是”推迟”而非”取消”,谈判前,美方最迫切的诉求之一就是彻底解除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毕竟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巨头早已发出预警,若失去中国稀土供应,F-35战斗机生产线将面临停滞风险。
按照贝森特的说法,中方提出”延迟全面管控稀土一年”的方案。这一字之差的区别堪称天壤之别:稀土管制只是”推迟一年”,而不是取消,这说明中国仍然保留着这张王牌,随时可以根据情况再次打出。
值得一提的是,26号当天,他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通告全球,依然叫嚣“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换句话就是,美国在出口管制问题上将会继续针对我国。似乎对中国的让步依然不满意。

第三个没想到:中国现在如此的”硬气”。贝森特或许早有预期中方会坚守立场,但他一定没料到,中方的”硬气”早已从谈判话术的强硬,升级为有实打实实力支撑的战略自信。这种硬气,体现在议题交锋的每一个细节中。
谈判中,面对美方抛出的”50%穿透性规则”等不合理要求,中方没有丝毫退让,反而直接拿出美方船舶收费、芯片管制等议题进行反制,明确提出”对等开放、双向管控”的原则,迫使美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政策的合理性。
李成钢的两句话
谈判结束后,李成钢在记者会上的两句话,短短数十个字,却精准概括了此次磋商的实质。
第一句话,”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在谈判桌上,美方延续了以往的强势风格,动辄以制裁、限制相威胁,但这种强硬更多停留在姿态层面;而中方的坚定则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每一步反制都踩在美方的痛点上,却又始终保持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
第二句话,”形成了初步共识”。相比于美方”非常实质性的框架”这种略带夸张的表述,中方用”形成了初步共识”来定义谈判成果,更显务实与清醒。没有使用”重大突破””历史性进展”等溢美之词,既客观反映了谈判取得的进展,也暗示了共识仍需经受多重考验。
对于美国而言,特朗普政府的反复无常是最大变数。中美经贸摩擦的历史表明,协议的签署只是第一步,后续的落实才是关键。当然,这只是中美长期博弈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而非终点。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更不怕这种”边打边谈”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