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被曝出,痛骂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后,这位美国商务部长已经退出了本周末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中美谈判。当时,就在中方收紧稀土管制后,特朗普在一次会议上对卢特尼克大发雷霆,称他擅自做主张,主动挑衅中国,打乱了原本期望缓和与中方关系的计划,当时特朗普希望在APEC峰会上与中方会晤。看得出来,这次谈判卢特尼克也直接掀桌子,不去马来西亚了。
![]()
这次风波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9月底推动出台了所谓的“50%规则”。要知道,特朗普原本期望是在APEC峰会上,与中方见面,为此希望提前缓和关系营造氛围,好让中方松口购买美国大豆,但他这一计划彻底打乱了美方战略布局。该规则大幅扩大了对中国相关企业的制裁范围,此举很显然,就是单方面升级了对华贸易摩擦,直接打破了中美之间此前通过谈判达成的贸易平衡。
随后这一行动引发了中方的对等反制。中方在10月9日宣布了新一轮严格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不仅管制稀土原料,更将相关的技术、设备乃至设计图纸纳入管制范围。这精准击中了美国高端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软肋。中方的反制措施,让白宫感到了巨大的现实压力。据报道,特朗普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公开痛斥卢特尼克“愚蠢”,指责其擅自行动“搞砸了”对华贸易关系。
而这次根据美国公布的代表团名单来看,即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中美会谈中,卢特尼克被排除在美国谈判代表团之外,仅由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出席。
![]()
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是遭特朗普痛骂后,美商务部长掀桌子,不再出席这种重要的贸易谈判场合,怕他继续搞砸。其二说明卢特尼克在内部权力斗争中暂时失势,也表明特朗普政府急于为局势降温。看得出来,10月23日 美财长贝森特确认卢特尼克不参加吉隆坡会谈,言外之意,美方也是寻求缓和关系,卢特尼克被边缘化了。
这也释放了几个信号,其一是美方战略上的矛盾与混乱,特朗普政府在对华策略上一直存在“极限施压”与“务实谈判”两种路线的摇摆,卢特尼克的行动,代表了强硬派的冒进,而结果证明,这种缺乏全盘考虑的单点突破,反而让美国自身陷入了被动,这次卢特尼克不出席会谈,也是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有分析认为,卢特尼克与财长贝森特等人长期存在权力竞争,当政策引发严重负面后果时,寻找“替罪羊”就成为了一种政治常态,这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华贸易顾问纳瓦罗被边缘化的过程如出一辙,所以作为特朗普的心腹,贝森特很可能吹了耳边风,将贸易摩擦的升级归咎于卢特尼克。
![]()
其三,最主要的,是美方低估了对中国反制的决心,美方低估了中方在核心利益上采取对等反制的决心和能力,中方不仅拥有稀土这一战略王牌,反制措施,也显示出精准性和系统性,使美国的“脱钩”策略难以承受,比如在美国征收港务费后,中方立即对等行动,美国船只停靠中国港口,已经缴纳了第一笔将近500万的费用。
但无论如何,尽管美方派出了被认为相对务实的财长贝森特主导吉隆坡会谈,但他在启程前,仍强调美国正考虑限制软件驱动产品对华出口等施压手段。这也进一步表明,美方试图延续“边施压边谈判”的策略。不过美方是误判了形势,中方已明确表示,这种一边挥舞大棒一边要求谈判的方式“不是正确的打交道方式”,谈判前景因此充满不确定性。
但还是那句话,基于“美国优先”的单边霸凌政策,不仅难以迫使中国让步,反而会反噬美国自身,导致其内部决策失灵和战略被动。未来中美关系的稳定,更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之上,而另一方面,卢特尼克的缺席,可能只是特朗普甩锅的表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