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蒙古海軍還慘的國家,重金購入了40艘軍艦,一回頭卻發現海沒了

比蒙古海軍還慘的國家,重金購入了40艘軍艦,一回頭卻發現海沒了

蒙古海军是全世界最小的海军力量之一。作为一个内陆国,蒙古的海军就几艘小船,停在国内最大的湖泊呼苏努尔湖上,总共才7名士兵,基本就是巡逻和维护湖面秩序。他们的船队规模小得可怜,一辈子都见不到大海,只能守着湖水过日子。

但在中亚地区,还有个国家比这更倒霉,那就是乌兹别克斯坦。他们好不容易攒钱买了近40艘巡逻艇,建起自己的水上力量,结果转眼间赖以生存的咸海就快干涸了,海没了,船队也基本搁浅。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腹地,是个典型的双重内陆国,周围邻国也都没出海口。它离最近的海洋有上千公里,按理说不该有海军。但这个国家紧挨着咸海,这个曾经面积达到6.8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湖泊,在上世纪60年代时水域广阔,相当于中国渤海的大小。

咸海靠阿姆河和锡尔河两条大河补水,生态系统完整,还支撑着周边渔业和运输。苏联时代,这里就有了水上巡逻力量,主要防走私和维护边境。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咸海被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归哈萨克斯坦,南部归乌兹别克斯坦。为了管好南部水域,控制走私和非法越境,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决定组建自己的河上部队。

这个部队其实叫乌兹别克河上力量,隶属于国家安全局的边境部队,总部在塔什干。独立初期,他们从俄罗斯和其他前苏联国家买来小型巡逻艇,因为大型军舰根本运不进来,得拆解后用卡车和火车拉过去。预算主要来自国家资金,花了不少钱,凑齐了近40艘艇子,包括炮艇和快艇。

这些艇子主要用于咸海南部和阿姆河巡逻,部队规模扩大到2000多人。士兵们负责打击毒品走私、非法移民和恐怖活动,尤其阿姆河那段156公里的阿富汗边境,任务重得很。但问题很快就来了:咸海的水位从60年代开始就一路下降,到90年代已经分裂成两部分,水域面积缩水严重,很多地方干成河床,船只能搁浅在沙滩上。

造成咸海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的灌溉工程。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为了在中亚发展棉花种植,苏联建了大量运河,把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引到沙漠里浇地。卡拉库姆运河就是典型例子,长达上千公里,水资源大量转移,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锐减。

原本每年有几十立方公里的水补给,现在几乎没了。棉花产量上去了,中亚经济短期受益,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代价是咸海生态崩盘。水位下降,盐度上升,原来能养鱼的湖水变成死水,鱼类灭绝,周边气候变干,尘暴频发。

苏联解体后,乌兹别克斯坦继续依赖棉花出口,没及时调整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开发力度。两国分管咸海,协调难上加难,哈萨克斯坦在北部建坝,保住了自己那部分水域,但乌兹别克斯坦的南部就更惨了,水面不断缩小。

到2000年代,咸海南部基本干涸,面积只剩原始水平的不到10%。那些巡逻艇大半没法用了,锈迹斑斑地扔在干裂的湖底。海军任务被迫转移到阿姆河上,继续边境巡逻,但规模和作用远不如从前。

环境破坏带来的影响不止这些,周边居民健康问题严重,癌症、呼吸道疾病和贫血发病率高,儿童出生缺陷多,母婴死亡率在2009年时就高达每千人75例儿童和12例孕妇。渔业崩盘,成千上万渔民失业,昔日港口城镇如穆伊纳克,现在离水边有30到90公里,成了沙漠中的孤岛。尘土里混着农药和化学品,风一吹就漫天飞,影响几百万人的生活。

蒙古海军虽然小,但至少他们的湖水还在,没消失的风险。蒙古作为内陆国,海军就是象征性存在,主要维护内湖秩序,没什么野心。相比之下,乌兹别克斯坦的河上力量本来寄托着边境安全的希望,花钱买船建队,结果海没了,部队闲置,这比蒙古惨多了。

蒙古海军士兵一辈子见不到海,但乌兹别克斯坦的那些人,本来有咸海可巡,却眼睁睁看着它变沙漠。这事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如果不考虑长远,后果有多严重。苏联的棉花计划当初是为了经济腾飞,但忽略了生态平衡,导致今天的中亚尘暴和健康危机。

伊斯兰·卡里莫夫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任总统,从1991年独立起掌权到2016年去世。他1938年生于萨马尔罕一个公务员家庭,早年进孤儿院,1955年中学毕业,1960年从中亚理工学院拿机械工程学位,后来又学经济学。职业起步在机械厂和飞机厂做工程师,1964年进水利部,逐步升迁。

1983年当财政部长,1986年升副总理,1989年成共产党第一书记,1990年当总统。独立后,他赢得多次选举,得票率都在80%以上,但国际观察员指责选举有违规。卡里莫夫推动军事改革,1992年建河上力量,批准采购巡逻艇,加强边境控制。2001年,他允许美军用汉纳巴德基地支持阿富汗行动,但2005年安集延事件后,美军撤离,关系紧张。

在咸海问题上,卡里莫夫没采取大动作,继续棉花种植政策,加剧了水资源消耗。苏联遗留的灌溉系统在他任内没根本改变,南部咸海继续萎缩。

他强调经济稳定和反恐,但环境治理滞后,导致灾难延续。2016年他中风去世,享年78岁。继任者开始推动恢复,但进展慢。蒙古海军虽弱,但没这种生态麻烦,乌兹别克斯坦的经历更像个警钟,提醒发展不能只顾眼前。

进入2025年,咸海现状还是南北两极分化。北部哈萨克斯坦部分,通过2005年建的科克阿拉尔大坝,水位回升到42米深,面积3300平方公里,盐度降了,鱼类回来,渔业复苏。南部乌兹别克斯坦一侧,几乎干透,只剩零星水洼,卫星图像显示西部大咸海在2025年3月又缩水不少。

恢复努力在进行,哈萨克斯坦计划种100万公顷沙棘树防尘暴,乌兹别克斯坦和联合国开发署合作“绿色咸海”项目,2025年3月种了8万棵沙棘苗,覆盖80公顷。欧盟2025年起投6000万欧元,帮恢复咸海盆地土地,法国和欧洲投资银行各出3000万。

中国科学家也参与,从2019年起派团队考察,2020年和乌兹别克斯坦合作研究生态修复。2025年6月,他们联合破解土壤盐碱化难题,种耐盐植物,改善灌溉技术。 USAID加投160万美元,支持环境改善。

乌兹别克斯坦政府2025年6月宣布扩大卡拉卡尔帕克斯坦生态项目,支持绿色企业。但南部恢复难,因为棉花仍是大宗出口,河流水量没大幅回流。尘暴减少了些,但居民健康问题还在,经济转型慢。

这事不是环保那么简单,而是经济、政策和环境的纠缠。乌兹别克斯坦买船建海军,本想加强安全,结果海没了,暴露了短期发展忽略长远的弊端。蒙古海军虽小,但稳定,没这种巨变。

人类活动改变了咸海,影响几代人,现在的恢复努力虽有进展,但要彻底逆转,得各国协调,调整农业模式。这其实就像老百姓过日子,花钱买车结果路没了,得从源头改习惯。咸海的教训告诉大家,发展得平衡,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简体 繁體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