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只有普通人有月底吃土的烦恼,联合国现在也要吃土了。
2025年10月,一份来自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内部通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联合国的会费收缴率只有66.2%,比去年同期还少了12%。这可不是少收几块钱的问题,而是直接导致了4.5亿美元的赤字,眼看着就要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联合国维和部队开始缩编,人道主义援助项目搁浅,甚至连秘书处的基础运转都出了问题。
古特雷斯更是语重心长地提醒,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到2027年,联合国可能会出现“系统性瘫痪”。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多边主义体系的警报拉响了。联合国成立80年,本来是全球“最靠谱”的协调平台,现在却因为一张张“欠条”摇摇欲坠。
而最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曾经那些缴费大户如今居然成了最大的老赖。
欠账最多的不是穷国,最有钱的却最算计
如果说联合国财政出问题,那就得看看到底是谁“欠了账”。
这账一查,最让人意外的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有能力、有资源的大国。其中,美国的欠费额是压在联合国头顶上的大石头,已经占到全球欠款总额的七成以上。
表面看,美国每年该交的钱不少,但交的钱却总是拖着不动。这一拖,联合国维和、援助、办公预算直接就缺了口子。
更让人琢磨的是,美国并非囊中羞涩,而是有意把欠费控制在一个临界线以内——刚好不触发被暂停投票权的条款。
这样一来,美国既不给钱,又能在联合国里继续保有发言权、投票权,表面上不失身份,实则处处算计。
这种“精打细算”的操作,其实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也难怪外界质疑,美国是在有意把联合国当成工具,想用缴费来换改革,用欠账来施压。
反观一些经济不够强的国家,欠费确实是因为资金困难。这几年全球经济并不太平,很多国家还没从疫情冲击中缓过来,又面临通胀、债务压力。
加上联合国会费分摊比例的调整,某些发展中国家负担加重,不得已才延迟缴费。
不过,这样的“双重现实”也反映出整个多边治理机制的尴尬:有话语权的不想出力,想出力的又没有足够资源。久而久之,联合国这个全球平台就变成了“喊口号容易,掏腰包难”。
钱紧不是最糟的,没人接盘才是最大风险
联合国要是没钱了,受影响的不只是工作人员和办公室,而是整个世界的合作秩序。
从政治调解到抗疫合作,从难民安置到气候谈判,这些都离不开联合国的协调。如果联合国自身都站不稳,谁来主持大局?
现在已经有苗头了,维和部队的部分行动被迫压缩,有些地区的维和警力开始撤回,原本就不安稳的局势更加脆弱。
人道项目也普遍遇阻,难民营的物资供应频繁中断,教育医疗援助项目也被迫暂停。
就连联合国内部的日常运转都开始“瘦身”,翻译、文员、选举监督等岗位开始大量裁员。
更麻烦的是,这种“断供”状态还可能带来一连串连锁反应。一旦联合国无法维持基本功能,一些地区组织可能会尝试“接管”部分事务,比如非洲联盟、东盟等。
这些组织虽然有一定能力,但在代表性、资源整合、国际合法性上仍存在不少短板。长期来看,全球事务可能会更加碎片化,国际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
强国之间的博弈也会趁机加剧,如果联合国在某些领域无法维持中立地位,那么大国之间的单边行动就可能频繁出现。
规则秩序被边缘化,拳头逻辑重新抬头,世界将面临“谁强谁说了算”的局面。
所以说,联合国缺钱事小,合作机制崩盘事大。这个时候,比资金更难补的是信任。
多边合作不能靠“喊口号”,真金白银才是硬道理
在联合国陷入资金紧张的关口,中国带来了“补制度”的建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大会上明确提出三项建议:
一是希望联合国进行架构改革,稳妥提出改革方案,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权衡利弊、全面科学论证,同时保持公开透明,同会员国广泛协商,凝聚最大共识,确保改革决定经得起历史考验。
二是把握好架构改革方向,各区域发展水平、实际情况不同,区域层面改革要实事求是,根据地区国家要求量体裁衣。
三是架构改革要务实,联合国各部门和机构应将履行核心授权作为首要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避免偏离主业。也要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在秘书处代表性不足问题,不能在改革过程中加剧职员地域代表性不平衡。
中国的这些建议,并不是为了“抢C位”,更不是想替代什么,而是希望联合国这个平台能“活得长、干得稳”。
毕竟,在全球面临共同挑战的当下,谁都离不开多边合作。
联合国的资金危机,不是哪个国家单方面的责任,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难题。它体现的是多边主义机制的“信任赤字”,是全球合作体系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第二大会费国,没有回避责任,也没有另起炉灶,而是选择继续支持这个老牌机制。这不仅仅是对联合国的信任,也是在为全球治理注入确定性。
当然,中国的方案并不是万能钥匙。如果一些大国仍抱着“别人交我不交、别人做我只看”的态度,那联合国的困境就难以真正摆脱。
改革需要共识,合作需要行动,口头承诺解决不了账面赤字。
未来的国际秩序肯定不会再是单一强国说了算的局面,而是多个力量平衡、协商共治的格局。联合国要想继续扮演好桥梁和平台的角色,就必须在制度和资源上实现再平衡。
中国做出了表率,下一步,就看其他国家有没有真正的合作意愿。这个时候,比谁说得多不重要,比谁做得实在才关键。
联合国如今面临的这场“财政风波”,看似是钱的问题,实则是信任、责任和规则的集中考验。
全球治理不能靠谁喊得响,更不能靠谁算计得精。多边合作的核心,是大家一起扛、一起干。
中国已经交上了自己的答卷,态度明确、措施到位。接下来,真正考验的是那些说自己“支持联合国”的国家,是不是愿意把话放到行动里,把承诺落到账本上。
世界的秩序,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协调者。联合国能不能接着这个角色走下去,关键还在于各国是不是愿意负起自己的那份责任。
不然,再好的制度,再高的理想,也难敌一张张“欠条”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