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明牌了:美國取消芬太尼稅,但中國要買美國大豆、取消稀土管控

特朗普明牌了:美國取消芬太尼稅,但中國要買美國大豆、取消稀土管控

用芬太尼税换取中国购买美国大豆和取消稀土管控,特朗普的算盘打得真叫一个精!

2025年10月20日,在中国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及了外交部发言人郭嘉坤这样一个问题,中美元首通完话以呢,达成了尽快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谈判的共识,而美国总统前几天也明确表态,在新一轮经贸谈判当中,美方和中国主要聚焦在三个议题上,一是芬太尼税,二是美国大豆出口,三是中国稀土管控。

美国甩锅式政策的破产

特朗普提及的 “芬太尼税”,源于美国自身的毒品危机治理困境。自 2018 年以来,美国因芬太尼滥用导致的 overdose 死亡人数逐年攀升,2024 年已突破 12 万人,成为 18-45 岁人群的首要死因。

然而美国政府并未从国内医药监管、成瘾治疗体系完善等根源问题入手,反而将责任归咎于外部,于 2023 年对中国、墨西哥等国出口的芬太尼类物质加征 20% 关税,试图通过贸易手段转嫁治理失败的压力。

这一政策从实施之初就存在逻辑漏洞。中国早在 2019 年就已将芬太尼类物质全部列管,严格禁止非法生产与出口,美国缉毒局(DEA)2025 年报告也承认,“美国市场上的非法芬太尼主要来自墨西哥境内的合成实验室,与中国正规出口无关”。

所谓 “芬太尼税”,本质上是美国政府为安抚国内舆论、转移民众注意力而推出的 “象征性政策”,截至 2025 年 9 月,该税种仅为美国财政带来不足 3 亿美元收入,却导致两国在药品监管合作、禁毒情报共享等领域的交流陷入停滞。

更关键的是,美国国内对芬太尼税的反对声音持续高涨。美国制药商协会多次游说国会,指出该税种增加了合法医用麻醉药品的进口成本,影响癌症患者、术后镇痛患者的用药需求;美国商会则警告,关税可能引发中国对美国医疗器械、农产品的反制,进一步加剧两国贸易摩擦。

在内外压力下,特朗普将 “取消芬太尼税” 作为谈判条件,看似是主动让步,实则是对自身政策失误的被动修正,根本不具备作为 “谈判筹码” 的实际价值。

市场规律下的被动诉求

“推动中国采购美国大豆” 的诉求,背后是美国农业产业的深层危机。美国是全球第二大大豆出口国,中国曾是其最大买家,2017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量达 3200 万吨,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 60%。

但随着中国调整进口结构、拓展多元化供应渠道,这一格局已发生根本改变 ——2024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量降至 800 万吨,仅占美国出口总量的 18%,而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的进口量分别增至 6500 万吨、1200 万吨、500 万吨,形成稳定的供应体系。

美国大豆产业的困境,源于其自身竞争力的下降与政策失误。一方面,美国大豆生产成本持续攀升,2025 年每吨生产成本达 480 美元,比巴西高出 120 美元,价格优势丧失;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此前对中国加征关税,导致中国对美大豆加征反制关税,进一步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为缓解农户压力,美国农业部 2023-2025 年累计发放农业补贴超 300 亿美元,但仍无法挽回出口颓势 —— 美国大豆库存已连续三年处于历史高位,2025 年库存积压量达 1800 万吨,部分农户因无法承受存储成本被迫弃种。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呼吁中国采购美国大豆,本质上是希望借助中国市场缓解国内产业危机。但中国的进口决策早已回归市场规律,而非政治博弈。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大豆进口需求总量稳定在 9000 万吨左右,进口选择主要基于价格、品质、运输成本等因素。

巴西大豆因上市时间与中国需求周期匹配、海运成本低,已成为首选;俄罗斯大豆则凭借非转基因优势,在高端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美国若想重新获得中国市场,需在价格、品质上具备竞争力,而非依赖政治施压,这也决定了 “大豆牌” 难以成为美国谈判的有效武器。

中国战略安全的底线坚守

特朗普 “要求中国放松稀土管控” 的诉求,最能体现美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被动地位。稀土尤其是中重稀土,是新能源、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原材料,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绝对优势 —— 已探明中重稀土储量占全球 85% 以上,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 90%,稀土功能材料产量占全球 82%,且拥有从矿山开采、专利技术到应用研发的完整产业链。

美国高科技产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极高,其 F-35 战斗机的发动机、特斯拉电动车的电机、苹果芯片的制造,均离不开中国供应的稀土材料。

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并非针对特定国家的贸易手段,而是基于资源保护与战略安全的长远考量。一方面,稀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会导致生态破坏,中国已将稀土开采总量控制在每年 14 万吨以内,同时加大稀土回收利用技术研发,2024 年稀土回收利用率达 35%,较 2020 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美国长期对华实施高科技封锁,限制半导体设备、航空发动机等产品出口,中国通过稀土管控形成 “对等反制”,维护产业安全与发展利益,这种做法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与各国通行惯例。

美国虽试图通过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合作建立稀土产业链,摆脱对中国依赖,但短期内难以实现。美澳合资的 “澳大利亚稀土项目” 2025 年才进入试生产阶段,年产量仅 2000 吨,且缺乏冶炼分离技术,需将原矿运往马来西亚加工,成本比中国高 40% 以上;美国本土最大的稀土矿 “芒廷帕斯矿”,因环保争议与技术瓶颈,产能利用率不足 30%。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至少到 2030 年,美国仍需从中国进口 60% 以上的稀土,这意味着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短期内不可撼动,特朗普 “放松管控” 的诉求缺乏现实基础。

中美谈判的核心

从特朗普提出的三项议题来看,中美经贸谈判的核心已不再是 “美国施压、中国让步” 的传统模式,而是转向 “平等对话、互利共赢” 的新框架。中国外交部在回应中强调的 “平等尊重”,并非外交辞令,而是基于当前中美实力对比与经贸格局的现实选择。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在稀土、新能源、5G 等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有能力抵御外部施压;同时,中国也不排斥通过谈判解决分歧,毕竟中美经贸合作规模庞大,2024 年双边贸易额仍达 6900 亿美元,合作符合双方利益。

对美国而言,要推动谈判取得进展,需摒弃 “霸权思维” 与 “零和博弈” 心态,拿出真正的诚意。所谓 “取消芬太尼税”,本就是纠正自身政策错误,不应作为交换条件;“大豆出口” 需尊重市场规律,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赢得中国市场,而非依赖政治干预;“稀土管控” 则需正视中国的战略安全关切,停止对华高科技封锁,构建 “对等开放” 的合作环境。

只有在这些基础上,中美经贸谈判才能真正走向务实,实现互利共赢。从长远来看,中美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互尊重与规则共识。中国将继续坚持开放合作,同时坚定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美国若能放下 “霸权执念”,以平等姿态参与对话,双方仍有机会在经贸领域找到平衡点。

但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以 “虚牌” 施压,试图逼迫中国妥协,不仅难以达成目标,还可能进一步加剧两国分歧,让中美经贸关系陷入更深的困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简体 繁體
Social Media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