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波涛汹涌,实战化练兵正成为中国海军应对复杂局势的新常态。
南海某海域,南部战区海军舰艇编队在执行例行训练任务,演练情况为“敌”舰机毫无征兆地出现并进行拦截。
而我方舰艇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对“敌”舰艇进行全方位跟踪监视。
随后,“敌”舰艇执意进行危险挑衅,并率先开火。
面对突发攻击,中国舰艇编队没有一丝犹豫,立即组织反击。短短时间内,“敌”舰艇在海面上彻底消失,直接被击沉。
这场代号为“大洋砺兵”的演练,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起点设置。
“被动态”作为开场,让参演官兵直面现代海战中最棘手的局面。
南部战区海军一反常态,不再从理想的“先敌发现、先敌打击”起步,而是让部队陷入“遭拦截、被瞄准、甚至先遭攻击”的被动境地。
这种训练模式的转变,标志着解放军海军训练理念的一种变化。
它不再局限于展示完美战斗力,而是着眼于锤炼部队在逆境中的心理承受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真实的现代海战中,尤其是在相关海域的对峙中,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已成为常态。
一支部队处置突发事件、扭转被动局面的能力,往往比在理想状态下展现的火力更重要。
从“打赢”到“打残局”的思维跨越,体现了解放军海军训练越来越贴近实战、瞄准短板的务实态度。
这种训练能锻造官兵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和临机决断的战术素养。
“立即反击”这四个字看似简单,背后却隐藏着现代海战的深刻变革。
在“敌”舰率先开火的危急情况下,巴彦淖尔舰和大理舰能够迅速组织有效反击并成功击沉目标,展现的不仅是单舰作战能力。
更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快速响应效能。
现代海战已从单舰对抗发展为体系对抗。
“立即”二字背后,是信息优势、指挥效率和火力协同的集中体现。
南部战区海军近年来持续推动的信息化建设和指挥体制改革,使得不同平台、不同兵种之间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和指挥协同,为“立即反击”提供了制度和技术基础。
从发现目标到决策打击,时间的压缩意味着生存几率的增加。
南部战区海军在南海的系列演练,正是对这种“决策优势”的不懈追求。
纵观南部战区海军近期的训练活动,不难发现一条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兵进阶之路。
10月17日,我们的部队和马来西亚方面完成了临检拿捕混编合训。
这种非战争军事行动课目,与“大洋砺兵”中的高强度对抗形成互补,共同构建了完整的海上作战能力谱系。
10月18日,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在南海某海域成功进行了海上航行补给。
8月初,南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支队通辽舰、郴州舰在南海某海域开展的实际使用武器训练,则重点围绕对岸打击、对空综合防御等内容展开。
一系列演练覆盖了从非战争军事行动到高强度对抗、从单一兵种到多兵种协同、从战术层面到战役层面的全方位训练。
南部战区海军在南海区域的系列演练,既是对作战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区域安全环境的回应。
此次“大洋砺兵”演练,通过设置复杂战术背景,锤炼部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反映了中国海军对当前海上安全形势的判断。
与“和平友谊-2025”多国联合军演相比,虽然同属训练活动,但侧重点截然不同。前者着眼于高强度对抗,后者侧重于国际合作与协调。
这种差异本身就说明了中国海军在任务类型和威胁判断上的多层次思考。
南海作为重要的地缘战略区域,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国海军在此区域的训练活动,既是国家主权的正当行使,也是维护地区稳定的负责任表现。
从演练内容看,中国海军正在从传统的海上交战,向包含非战争军事行动、国际合作、危机应对等更广泛的领域拓展能力边界。
这种能力边界的拓展,正是大国海军走向成熟的标志。
6月,南部战区海军渭南舰、玉林舰等多艘舰艇辗转多个海域,展开多课目训练,检验编队协同作战能力。
8月,通辽舰、郴州舰在南海某海域开展实际使用武器训练,强化对岸打击与对空防御。
10月中下旬,由唐山舰、大庆舰、太湖舰组成的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更远赴亚丁湾。
从南海到亚丁湾,从单舰训练到编队对抗,中国海军的航迹正在不断延伸。每一次“立即反击”的果断,都源于平日千万次“大洋砺兵”的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