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世纪90年代,一场国际拍卖会把中英两国的航母纠葛推到了风口浪尖。
当时中国为了突破航母技术瓶颈,抱着极大的诚意参与英国“无敌级”航母竞拍,最终以300多万英镑的高价中标,这个价格在当时足以帮英国缓解不小的经济压力。
可谁都没料到,就在所有人以为交易即将敲定时,英国却变卦了!
直言宁可把航母拆成废铁,也绝不会卖给中国,还转头以200多万英镑的低价,把这艘曾在福克兰战争中立过功的航母卖给了土耳其废品公司。
更让人唏嘘的是,土耳其拿到航母后没多久,就直接把它拆解成了一堆废铜烂铁,如此糟蹋尖端装备,只为了不让中国有机会接触到航母技术。
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过去,曾经对中国傲慢至极的英国,如今却反过来带着自家老旧的巡洋舰找上门,希望中国能出手收购。
面对这一戏剧性的反转,中国专家超有底气的回应道:就算白送我们也不要!
英国设置“技术壁垒”
时间倒回上世纪,中国的航母梦其实早就埋下了种子!
1928年,海军将领陈绍宽就曾大胆提出建造20艘航母的规划,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这个想法只能是镜花水月。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1953年视察海军时,坚定地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这句话成了一代代海军人心头的信念。
到了70年代,以刘华清将军为首的海军高层开始着手测绘航母蓝图,为了能近距离了解国外航母技术,刘将军在访问美国时,踮着脚参观美军航母的照片,至今仍让人心疼。
他临终前那句“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死而不瞑目”,更是成了中国航母人前进的动力。
不过想要实现航母梦,光有信念远远不够,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想要自主研发航母难如登天,所以只能先从购买国外退役航母开始,一点点摸索技术。
1985年,中国从澳大利亚买下一艘退役的小型航母,这艘航母被送到广州船厂后,30多位专家组成的团队立刻扎了进去。
他们没日没夜地拆解、测试、分析,仅用一个月就摸清了航母的基本构造和数据。
要知道当时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很多数据都是靠专家们用尺子量、用仪器一点点测出来的,就是这样艰苦的工作,为中国后续的航母研究打下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可就在中国艰难探索时,西方各国却处处设防,英国作为当时的航母强国,在航母技术上有着不少独门绝技。
比如“无敌级”航母的短距起飞技术和斜跳板设计,能在减小航母吨位的同时,保证战机的起降效率,这种技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所以当英国决定出售“无敌级”航母时,中国毫不犹豫地参与竞拍,可没想到即便中国给出了最高报价,还是遭到了英国的无情拒绝。
更让人无奈的是,英国转头就把航母低价卖给土耳其拆解,明摆着就是要断中国的技术之路。
瓦良格号“回家”历险记
但中国从不是会轻易认输的国家,英国的拒售反而让中国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的决心。
就在大家为航母技术发愁的时候,一个来自乌克兰的消息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一艘未完工的航母“瓦良格号”,由于经济困难,乌克兰打算把这艘航母拍卖出去。
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后,商人徐增平动了心,他曾是一名军人,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知道这艘航母对中国的意义。
为了能顺利买下航母,徐增平专门成立了一家澳门旅游公司,对外宣称要把“瓦良格号”改造成海上赌场和酒店,以此规避国际社会的敏感目光。
1998年,徐增平带着团队前往乌克兰和黑海造船厂进行谈判,谈判过程并不顺利,一方面有其他国家的竞争,另一方面美国也在暗中施压,要求乌克兰不能把航母卖给中国。
但徐增平没有放弃,他凭借着多年的商业经验和诚意,一次次与乌克兰方面沟通,最终以合理的价格拍下了“瓦良格号”。
当时黑海造船厂的厂长看着满是锈迹的航母,告知徐增平只有伟大的国家,才能让这艘航母真正发挥价值。
可买下航母只是第一步,把它运回中国的路,更是充满了荆棘,“瓦良格号”没有动力系统,只能靠拖船牵引,庞大的体型让运输难度倍增。
当船队行驶到土耳其海峡时,土耳其突然以“航母会威胁沿岸安全”为由,拦住了船队,要求他们返回。
这一拦就是好几个月,中国多次与土耳其谈判,最终不仅缴纳了10亿英镑的保证金,还承诺在经济和军事上为土耳其提供援助,土耳其才同意放行。
好不容易过了土耳其这一关,新的麻烦又出现了,当船队准备通过苏伊士运河时,埃及又以“航道安全”为由拒绝通行,无奈之下船队只能绕道好望角。
好望角的海域以风浪大著称,在航行过程中,牵引“瓦良格号”的拖船绳索突然断裂,航母在海上失去控制,随时可能撞上暗礁。
就在这危急时刻,希腊伸出了援手,派出船只帮忙固定航母,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从“空壳”到“辽宁舰”的技术重生
2002年2月,历经三年的艰难航行,“瓦良格号”终于抵达大连港,当这艘锈迹斑斑的航母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很多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瓦良格号”的到来让中国的航母研发迎来了转折点,2004年8月,航母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专家们首先对航母进行了全面勘测,结果让人惊喜。
虽然“瓦良格号”外表破旧,但船体结构完好,还能再服役40到50年,动力设备也没有严重损坏,不过改造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
比如航母的专用钢材,当时中国没有能力生产,鞍钢集团接到任务后,组织技术人员日夜攻关,用了三年时间,终于研制出符合要求的钢材。
此外航母的机库原本是按照苏联苏-33战机的尺寸设计的,而中国研发的歼-15战机翼展更大,机库必须进行改造。
工程师们经过反复测算和试验,调整了机库的布局,增加了空间,确保歼-15能顺利停放和调度。
舰岛的改造也是个大工程,苏联设计的舰岛布满了鞭状天线,容易产生电磁干扰,工程师们把这些天线改成了可倒式,还集成了从052C驱逐舰上引进的346型雷达,大大提升了航母的探测和指挥能力。
2012年9月23日,大连港彩旗飘扬,“瓦良格号”正式更名为“辽宁舰”,交付中国海军。
当国旗、八一军旗和海军旗在航母上空升起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肃然起敬,辽宁舰的服役标志着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航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在辽宁舰的基础上,中国的航母研发速度越来越快,2019年,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服役;2022年,配备电磁弹射技术的福建舰下水。
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三艘航母,形成了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而辽宁舰也在不断升级!
2016年完成首次远海训练,2023年与山东舰组成双航母编队,搭载歼-15D电子战飞机,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中英航母实力反转
与此同时英国的海军实力却在不断衰退,2022年以来,英国已经退役了6艘舰艇,2025年还计划再退役5艘,包括2艘船坞登陆舰和1艘护卫舰。
英国最先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在建造时还得依赖中国上海振华重工生产的龙门吊,而且因为经费不足,航母的部署多次延迟,舰载机数量也没达到设计标准。
曾经傲慢的英国,如今却只能看着自家老旧的巡洋舰无处安放,不得不厚着脸皮来找中国收购,可今时不同往日,中国早已不是那个需要靠购买国外退役装备来学习技术的国家了。
英国的老旧巡洋舰,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作战能力,都远远落后于中国自主研发的舰艇,就算白送,也无法融入中国海军的作战体系。
中国的拒绝,不是傲慢而是实力的体现,从英国拒售航母到中国自主建造三艘航母;从中国艰难购买“瓦良格号”到英国求中国收购老旧舰艇,这几十年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航母梦,是一代代人用汗水和坚持实现的,它不仅让中国的海军实力大幅提升,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韧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