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砸了数亿资金却连船的影子都没见着,反而高调宣布要把订单转给‘竞争对手’,还自称赚大了, 作为五眼联盟成员的新西兰,这番操作让外界跌破眼镜。
2025 年 10 月 14 日,新西兰政府正式对外宣布,连接南北岛的新一代公铁两用渡轮项目,将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承建。
要知道,该项目此前已与韩国企业签约,新西兰更是砸下超过 6 亿纽币的前期投入,如今却甘愿承受这笔 “沉没成本”,转头与中国合作,甚至将其视为 “明智决策”。
这桩看似亏本的买卖,为何成了新西兰政府的 “骄傲”?
中国产业从 “追随者” 到 “领跑者” 的蜕变
在几十年前的时候,谁能想到,曾经在高端造船领域‘望其项背’的中国,如今能让五眼联盟国家主动递来订单呢?
之所以有如此大变化,这背后,是中国造船业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与产业升级。
在上世纪,中国造船业多以承接中低端散货船、集装箱船为主,高端船型市场长期被韩国、日本等国垄断。
但随着国家对高端制造的重视,中国船舶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在滚装船、LNG 运输船、公铁两用渡轮等领域不断突破。
以此次承接新西兰订单的广船国际为例,其在高端滚装船建造领域已形成独特优势。
据报道,广船国际为欧洲客户建造的大型滚装船,不仅在交付周期上比行业平均水平缩短近三分之一,还通过优化设计降低能耗,这一成果获得国际船东协会的认可。
更关键的是,中国造船业已构建起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从船舶设计、核心部件制造到总装调试,均能实现 “自主可控”,无需依赖外部供应商。
这种 “全链条能力”,在全球供应链频繁波动的当下,成了吸引国际客户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技术与供应链优势,中国企业的 “务实服务” 也让不少国家眼前一亮。2023 年,挪威某航运公司曾因西方船厂交付延期,转而与中国企业合作建造高端客滚船。
而当时中国团队不仅根据挪威的极地航行需求调整船体设计,还派驻工程师全程跟进,最终提前 3 个月完成交付,且建造成本比西方船厂低。
因为技术和服务占据优势,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在全球高端船舶市场的份额持续上升,彻底打破了韩日企业的垄断格局。
关键是中国产业的崛起,不只是 “规模扩张”,更是 “质量提升”。
在新西兰渡轮项目中,广船国际提出的 “模块化建造” 方案,能将船舶分段在不同工厂同步生产,再进行总装,大幅缩短建造周期;同时,针对新西兰南北岛海域的复杂海况,中国团队还优化了船体结构,提升了船舶的抗风浪能力。
这些细节,正是中国产业从 “追随者” 迈向 “领跑者” 的最佳证明,‘定制化服务’,让越来越多国家愿意放下偏见选择合作。
新西兰转移订单
这样的优势,自然也让新西兰甘愿放弃 6 亿纽币,也要把订单转给中国了。
2018 年,新西兰前政府启动 iRex 渡轮项目,计划采购两艘公铁两用渡轮,以替换老旧船只。
当时,韩国现代尾浦造船厂凭借过往经验拿下订单,新西兰也随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项目设计、港口改造等前期工作。
但随着项目推进,问题逐渐暴露:韩国船厂的船价虽在合同中固定,可新西兰不断增加的设计需求(如拓宽船舱、提升载重能力)导致成本飙升,双方在费用分摊上陷入僵局,项目一度停滞。
2023 年新西兰新政府上台后,对 iRex 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发现若继续与韩国合作,总开支可能突破预期数倍,且交付时间无法保证。
所以,当时也面临两难选择:要么继续 “填坑”,承担更大亏损;要么及时止损,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而中国造船业的表现,成了新西兰的 “破局之道”。在考察过程中,广船国际不仅承诺按新西兰的最新需求优化设计,还给出了更合理的报价和明确的交付时间表,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能提供 “全链条保障”,避免项目再次陷入 “扯皮” 困境。
最终,新西兰政府做出了 “弃韩选中” 的决定,并在 2025 年 10 月高调宣布这一结果。
而新西兰还很骄傲的强调:“选择中国企业,是为了给纳税人节省开支,也是为了确保项目能顺利落地。”
这番 “骄傲” 的表态,是新西兰政府的 “政治智慧”,也是对中国企业的认可。
关键是,新西兰的做法打破了 “阵营偏见” 的桎梏。
作为五眼联盟成员国,新西兰长期与西方阵营保持一致,此前在不少领域都受意识形态影响。但此次为了项目顺利推进,主动选择与中国合作,向外界传递出 “经济合作优先于阵营对立” 的信号。
这种选择也证明了,当面临实际利益与意识形态冲突时,务实主义终将占据上风。
当下,不少国家在高端基建项目中面临 “成本超支、交付延期” 的问题,而中国产业的 “高效、可靠” 恰好能解决这些痛点。
相信新西兰也会带来一种 “多米诺骨牌效应”,让中国产业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现在,中国已不再是 “低端制造” 的代名词,而是在高端领域具备 “不可替代性”。
从高铁、核电到高端造船,中国产业凭借技术、供应链、服务的综合优势,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我们的目标不是‘抢占市场’,而是通过优质产品和服务,为全球客户创造价值,推动国际合作共赢。
新西兰放弃 6 亿纽币转而选择中国建造渡轮,不仅仅是一次商业决策,更是中国产业崛起的缩影,也是全球合作回归务实的体现。
中国造船业从 “追赶” 到 “领跑” 的蜕变,让五眼联盟国家甘愿放下偏见,新西兰的果断选择,又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的示范。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产业实力早已成为国际合作的 “硬通货”。
中国产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在推动全球合作模式的转变,从 “阵营优先” 到 “利益共赢”。
而新西兰的案例,只是这一趋势的开始。未来,随着中国产业在更多高端领域的突破,相信会有更多国家选择与中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