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的行事多变是出了名的,可这一仍然让人不得不感慨态度变化实在太快。
前一天还公开表示 “不必担心中国,关系会缓和”,转天就认为中国停购美国大豆行为太强势,甚至停止进口中国食用油。
可是,中国近半年未从美国采购一粒大豆,真的是 “故意施压” 吗?而停止购买食用油的手段,又能否让美国占据主动?
大豆停购,美国着急了
中国这是故意给美国豆农制造麻烦!特朗普是这样认为的,甚至生气的在社交媒体上表态要加征100%关税。
当然,目前还只是嘴上说说。
不过从 5 月至今,中国确实未从美国购买过大豆,这也是近 30 年来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但真相真的如特朗普所言,是故意的吗?
若结合市场动态与各方反应来看,答案或许并非如此简单。
中国对美国大豆的 “零采购”,更像是供应链多元化布局的自然结果。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培育多元的大豆进口渠道,而美国的关税政策恰好加速了这一进程。
巴西早已凭借价格优势和成熟的供应链,占据了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主要份额,阿根廷也通过调整出口税等政策吸引中国买家。
反观美国大豆,受关税影响,价格竞争力持续下降,北达科他州农民马克・克努森就坦言 “美国大豆现在的价格确实不占优势”。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转向南美采购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理性选择,并非所谓的 “故意敌对”。
这种选择带来的冲击,正实实在在落在美国豆农身上。眼下正值美国大豆收获季,但明尼苏达州的种植者盖尔・唐克斯望着饱满的豆荚却满心忧虑,客户流失让她只能一再推迟销售以避免亏损。
田纳西州的豆农处境更糟,经历艰难生长季后迎来的却是 “悲惨的销售情况”,当地大豆促进委员会负责人直言行业正处于 “关键而绝望的境地”。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多次公开呼吁,强调全美数十万豆农正承受 “极大的” 财务压力,甚至致信特朗普政府要求 “优先确保与中国达成大豆协议”。
面对压力,特朗普提出的补贴方案更像一剂 “安慰剂”。2018 年贸易战期间的补贴教训早已证明,资金无法替代市场 —— 当时的补贴不仅未能真正缓解农民困境,还引发了诸多后续问题。
如今的补贴计划仍停留在讨论阶段,且面临资金来源的难题,堪萨斯州参议员莫兰就曾明确表示 “农民要的是订单而非支票”。
更现实的是,全球没有任何市场能填补中国的空缺,即便特朗普团队忙着向印度等市场推销,这些新市场的购买力也难以与中国相提并论,美国农业部相关人士私下也承认 “重新打开中国市场是唯一解”。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 10 月 15 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此事时表示,中方在经贸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明确,贸易战没有赢家。
这一表态也从侧面印证,中国的采购选择并非出于 “敌对” 目的,而是基于市场规律与自身利益的合理安排。
特朗普将其定义为 “经济敌对”,更像是对市场本质的认知偏差,或是为转移国内农业困境,故意把责任推卸出去。
食用油保复真的有用?
大豆滞销的压力尚未缓解,特朗普又将矛头指向食用油领域,既然中国不进口美国的大豆,那美国就停止进口中国食用油吧。
可是,特朗普的这招有用吗?
美国对中国食用油的依赖度究竟如何?这场报复是 “精准打击” 还是 “自伤行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特朗普口中的 “食用油” 并非普通餐桌用油,而是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废弃食用油(UCO),也就是我们不用的地沟油。
这种曾被忽视的 “地沟油”,如今因全球减碳需求成了 “香饽饽”,而中国正是美国这一原料的主要供应方。
自美国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后,中国对美废弃食用油出口量持续增长,占据了美国进口总量的相当份额,2024 年相关市场规模已接近数亿美元。
美国标普全球商品洞察公司的专家就曾指出,这种贸易增长 “基本上受到经济因素推动”,中国供应的废弃食用油不仅价格更低,碳密度也更具优势。
美国对中国这类原料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替代。全球废弃食用油产量本就有限,且分散在数十个国家,要整合出能替代中国的供应链,不仅需要时间,还需投入巨额成本。
普渡大学商业农业中心主任迈克尔・兰格米尔就曾分析,美国生物柴油产业对特定原料的依赖度很高,若突然失去主要供应来源,生产成本将大幅上升。
更关键的是,美国国内的废弃食用油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自 2022 年起就已从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自给自足。
反观中国,早已提前布局应对可能的贸易波动。早在美方此前加征关税时,中国企业就开始将废弃食用油出口转向欧洲、韩国等市场,对美出口占比已逐步下降。
2024 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废弃食用油出口总量持续增长,但流向已更加多元,美国市场的重要性正在减弱。
即便失去美国订单,中国企业也能通过其他市场消化产能,其影响远小于美国大豆滞销对美方的冲击。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这一报复手段可能会反噬美国自身经济。
美国目前有数十家工厂以废弃食用油为原料提炼生物柴油,若原料供应中断,这些工厂可能面临停产风险,进而影响就业与相关产业链。
雅虎财经曾报道,农产品出口滞销已开始影响美国的卡车运输、铁路运输等相关行业,若再叠加生物柴油产业的困境,可能引发更广泛的连锁反应。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玛丽・洛维也警示,关税与禁运政策最终会损害美国国内的就业。
从特朗普的行事风格来看,这样的 “变脸” 与 “威胁” 并非首次。回顾他过往经历,在 2018 年第一任时期,他就曾多次通过加征关税、威胁禁运等方式施压,但效果往往不理想。
不仅未能实现 “施压取胜” 的目标,反而让美国企业与消费者承受了额外成本。
如今在大豆与食用油问题上的反复,更像是这种行事风格的延续。
特朗普这么做的背后,或许藏着对中西部农业州选票的考量,毕竟这些州是共和党重要的票仓,而大豆滞销已让当地农民怨声载道。
但市场规律终究不会因政治表态而改变。美国农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生物柴油产业对特定原料的需求,都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结构性问题。